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称为环境。 对人的心理发生实际影响的整个生活环境也称为环境,更多称为心理环境。
人们的生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囊括了对人发生影响的一切过去、如今和将来的人、事、物等全部社会存在,其中历史传统、文化习俗、社会关系等社会现实,则是更为重要的心理环境。人不能反映生活环境中的全部事物,实际上对人心理发生影响作用的心理环境只是人整个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在同样的客观环境中,每个人所受到的影响也并非一致。
现实环境在多大程度上能成为人的心理环境,取决于现实因素本身作用于人的强烈程度与人的主观心理因素,即受人的个性倾向(如注意、兴趣、需要、价值观等)和认知结构两个方面影响。只有客观环境因素对人的心理发生影响时,这些环境因素才对人的活动有作用。它才是具有主观意义的因素,才是人的心理环境。故人的心理环境比起人的周围客观现实来要小得多。因此,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人,头脑中的环境映象可能截然不同。而正是这种心理中的环境反映,调节着每个人的需要、动机和目标,引导和制约着一个人对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什么样的行动。
环境分类
通常按环境的属性,将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通俗地说,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是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
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按环境要素又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和生物环境等,主要就是指地球的五大圈——大气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是人类创造的物质的、非物质的成果的总和。物质的成果指文物古迹、绿地园林、建筑部落、器具设施等等;非物质的成果指社会风俗、语言文字、文化艺术、教育法律以及各种制度等等。这些成果都是人类的创造,具有文化烙印,渗透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也反映了社会的历史与文化,对人的素质提高起着培育熏陶的作用。
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摇篮。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保护和改善环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心理环境
对人的心理发挥实际影响的生活环境,是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心理环境有内外之分。以学校教育活动为主体,心理内部环境主要指学校内部客观存在的一切条件之和,如校风、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教育设施、师资水平等;心理外部环境是学校以外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心理内部环境对学生十分重要,其中校风是稳定的因素,是一个学校的整体心理气氛和规范,是舆论的总和表现。校风需要靠全体教职员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互相传递、感染,达到认同,以少数带动大多数而逐渐形成。内外心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影响学生的心理不断变化、发展。
环境与心理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人类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创造者与改造者,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从小到大,其周围的客观环境都会发生许多变化,一方面,人们必须通过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行为适应周围的环境,以求达到与环境的协调一致;另一方面,人们又通过主观努力,去改造旧环境,创造一个与人们当代生活相适应的新环境。其最终目标都是要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相互适应和平衡。
一般而言,环境大致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等,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和范围,对人的心理发生影响,左右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其中既有正性作用,又有负性作用。人们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环境中有利的向上的因素,去除环境中消极的落后的因素,来达到人与环境的结合,使人的心理在这种结合中得到健全发展,才智得到充分发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