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写员巴特尔比》是美国著名作家梅尔维尔的第一部短篇小说。自该小说问世一个半世纪以来,诸多学者和评论家对其进行了解读,理论成果层出不穷,而小说的主人公巴特尔比的命运更像谜一样吸引着每一个研究者。本文尝试较系统地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蕴,力求通过分析,揭示其对作品主题所起的作用,进而丰富和拓展作品的阐释空间。关键词:赫尔曼?梅尔维尔小说《抄写员巴特比――一个华尔街的故事》巴特尔比征手法象征意蕴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Melville,1819―1891)是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也是美国象征主义文学大师。《抄写员巴特尔比――一个华尔街的故事》(Bartleby,theScrivener:AStoryWallStreet)是梅尔维尔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标志着梅尔维尔创作生涯的一个重大转折,因其中所蕴含的异常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深刻哲理而被公认为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的经典佳作。小说《抄写员巴特尔比》故事简单,内涵深刻,耐人寻味,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以一名资深律师的口吻讲述了受其雇佣的抄写员巴特尔比的故事。一开始,苍白内敛的巴特尔比勤恳、高效,仿佛一台高速运转的复印机。然而几天后,巴特尔比拒绝做任何事情。
老律师多次劝解和威胁,巴特尔比仍无动于衷,既不工作又不离开办公室。后来新搬来的律师叫来警察,巴特尔比因流浪罪而被投入监狱,最终绝食而死。自1853年问世一百五十余年来,《抄写员巴特尔比》依然是美国文学中最难以捉摸的短篇小说之一,沉默寡言的主人公巴特尔比仍吸引着无数读者和批评家。人们不禁要问:巴特尔比到底是谁,巴特尔比为什么要绝食自尽?这些问题不但困扰故事的叙述者,而且一直困扰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梅尔维尔不愧为美国象征主义文学、小说大师。他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手法,予以丰富内涵,揭示矛盾,呼应主题。文本中的象征大体可分为事物象征和人物象征两类。本文较系统地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意蕴,力求揭示其对作品的主题所起的作用,进而丰富和拓展作品的阐释空间。一、事物象征象征,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是用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等来暗示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许多事物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往往具有象征意蕴,既为情节发生提供了背景,推动了情节发展,又传达了隐含的信息,对揭示主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1.华尔街(WallStreet)。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的全称是《抄写员巴特尔比――一个华尔街的故事》(Bartleby,theScrivener:WallStreet)。
副标题不仅为故事情节的发生提供了背景,而且具有双重含义。华尔街这个车水马龙、物欲横流的金融商贸中心,到处充斥着金钱与欲望的味道,是资本主义的象征。其次,华尔街的英文“WallStreet”有“墙街”的意义。另外,墙壁本身就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这里“上下一切直达天空,形成极单调的画面”,一切都是那么坚硬、冰冷、灰暗。这座墙街构成的城市,更像是一座阴森、冷酷的大型监狱,禁锢着人们的身体与思想,剥夺人们宝贵的自由。2.墙(wall)。墙是小说中另一个具有深刻寓意的事物。正如利奥?马克思(LeoMarx)指出的,在《抄写员巴特尔比》中充斥着墙的意象。叙事者经营的律师事务所就在这“墙街”之上,四面高楼林立。横亘在视线中只有千篇一律的水泥墙壁,而没有丝毫绿色。小说主人公巴特尔比在办公室的一处墙角,终日面对着“一壁砖墙,年深日久终日遮阴一片黑色,周围建筑突兀高耸”。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老律师在巴特尔比和自己之间精心挂上了一面帘子,用来分隔原本就很狭窄的空间。而这面薄薄的帘子就如同冰冷的砖墙一样,隔开的不仅仅是空间,更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这种单调枯燥、人情冷漠的环境下,巴特尔比每天除了抄写文书,就是呆呆地盯着冷冰冰的墙壁。
在被投入监狱后,巴特尔比不吃不喝,言语更少了。当老律师去看望他时,发现他仍旧像以前一样呆呆地凝视着监狱的高墙,仿佛在思考人生的无奈与孤寂。3.监狱(theTombs)。监狱这一意象在文本的结尾出现,与开篇的华尔街遥相呼应,深刻的蕴意一直笼罩着全文。梅尔维尔把监狱的名字设计成托姆斯,英文“theTombs”,中文是“坟墓”的意思,可谓独具匠心、精妙传神。托姆斯监狱四面高墙,犯人完全与世隔离,除了接受监禁,生活没有任何希望,生命没有任何意义。犯人就在残喘苟延,消耗生命,实同慢性自杀。巴特尔比就如同在坟墓里,活着和死去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与其被囚禁着偷生,不如牺牲肉体而获得灵魂的自由。4.死信(deadletters)。死信对于揭开巴特尔比的命运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据传闻,讲巴特尔比曾经在华盛顿的死信处理所里当个小职员,后来被裁员。叙事者“听到这条传闻,实在说不出心里是什么滋味。死信听起来不就像死人吗?”所谓死信,是因无人接收,永远到不了目的地,而定期被销毁,如同人死后最终进入坟墓或化为灰烬。面对死信犹如面对死人,如此联想到巴特尔比的人生令人不寒而栗。巴特尔比的一生正像一封死信――也许他有过爱,有过追求,有过梦想,但他心灵的信却从未投到收信人手里。
也许巴特尔比早就习惯死亡,参透死亡――人生渺茫,命运未卜,死亡才是终点,死了也就解脱了、自由了。二、人物象征梅尔维尔是一位天才的语言大师,他运用象征性的舞台造型艺术描绘出空洞、单调的环境和笼罩着一片死亡的气氛。在这种环境和气氛之中,摆上了除叙事者之外的四个木偶式的人物。然而细细看去他们又都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只是这些人已经被非人格化了。1.火鸡(Turkey)、钳子(Nipper)、姜汁饼(GingerNut)。律师事务所除了巴特尔比外,还有三个雇员:火鸡(Turkey)、钳子(Nipper)、姜汁饼(GingerNut)。火鸡,年逾五旬,嗜酒如命;钳子正值青春,却脾气暴躁,消化不良;而姜饼年幼,糊里糊涂地混日子。他们原本是有血有肉、有名有姓的活生生的人,可老律师却给他们取了一点也不雅的外号,把活生生的人戏谑地称作动物、工具和食物。他还把火鸡和钳子分为不同类型,将他们对号入座来解释他们每日交替发作的癫狂。他们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终日忙于机械性工作,已经形同抄写机器,得了职业病而不自觉,实在可悲。实际上,他们没有丝毫做人的尊严,而被非人格化,他们的人性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深深地压抑和扭曲了。
2.巴特尔比。《抄写员巴特尔比》的魅力经久不衰,持久的吸引力来自它的模糊性和不易于理解。这种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故事中典型的主人公决定的。利奥?马克思在1953年所写的论文中指出,从不屈服的巴特尔比代表梅尔维尔本人,是作者本人的自况。批评家亨利?默里(HenryMurray)也将梅尔维尔与巴特尔比作了一个比较,指出二人有许多相似之处:皆为书写员,性格都沉默执拗,巴特尔比的名言是“我不愿干”,而梅尔维尔则说得更直白――“我不干”。觉醒后的巴特尔比不愿再做人体复印机,不愿徒劳地重复无意义的事,不愿屈服于他人的意志而丧失自我。同样,梅尔维尔也拒绝向社会的压力屈服。虽然梅尔维尔早期作品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常被看作是“紧张、刺激,带有异域风情的 冒险小说,是消遣性读物”,读者希望读到“有趣的故事、极富感官魅力的描写和略带调侃 的叙事”,而其作品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类境遇的哲理性思考却不被接受。他曾 对霍桑(Nathaniel Hawthorn)说过:“我最想写的东西都是犯忌的,也不会带给我好处。然而 要我不这么写,我不干。”因此,梅尔维尔不愿再提供所谓的“刺激”与“消遣”,转而探求真 理,探寻人类的命运。
事实上,在小说一开篇,老律师就指出:“我相信没有任何材料可以为我们提供对这个人全 面而令人满意的传记――巴特尔比是那种我们没有办法揣测的人,能知道的只有一些原始的 材料,对于巴特尔比来说,这种材料又少得可怜。”同时,批评家对巴特尔比这一形象的多样 化解读,也充分说明了巴特尔比的不确定性。巴特尔比的意义远非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笔者 以为,巴特尔比这个形象本身就具有非常深刻的象征含义,与其说巴特尔比是一个人,不如说 巴特尔比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现实生活中有千千万万个“巴特尔比”,他们不愿屈从于他 人意志,不愿向社会低头折腰;对他们来说,什么物质都不重要,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只不过是 过眼云烟,生命固然可贵,但尊严和自由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与其屈辱地活,不如尊严地 三、结论在这个残酷冷漠的资本主义金钱帝国,美元和欲望大行其道、无孔不入,深深地扭曲了人 类善良的本性,使人异化成会说话的工具。但是,有一个瘦弱的年轻人为了自己的自由和人类 的命运进行了无声而顽强的反抗。在这篇小说里,巴特尔比从头到尾只说了37 句话,其中三分 之一以上是重复他的口头禅“我不愿干”。而这句话几乎已成了他的名言,他用如此简洁的语 言明确而坚定地表示他不妥协的决心。
大卫?梭罗认为,一个不妥协的人,可以动摇整个社会的 根基。巴特尔比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撼动了社会的压迫,顽强地捍卫了自己做人的尊严与自由, 让读者和老律师一样,不禁由衷地感叹:“啊,巴特尔比!啊,人性!” 注释: 均引自《英美短篇小说荟萃》,复旦大学外文系英语组《英美短篇小说荟萃》 译注组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引自《英美名家短篇小说精品赏析》,陈新选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引自《美国文学辞典:作家与作品》,虞建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第302 参考文献:[1]James Wilson.“Bartleby”:TheWalls WallStreet[J].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Criticism.Vol.1993. [2]Marx,Leo.Melville’s Parable Walls[J].Sewanee Review,1953. [3]McCall,Dan.The Silence Bartleby[M].Ithaca:Cornell UP,1989. [4]陈榕.“异者”与意识形态之墙――评赫曼?梅尔维尔的《抄写员巴特尔比:一个华尔 街的故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5]陈新选注.英美名家短篇小说精品赏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吴格非.荒谬境遇中的生命抗争――梅尔维尔小说《誊写员巴特尔比》的存在主义解 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