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摘要]中产阶层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它的发展壮大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消极的一面

中产阶层的发展壮大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摘要]中产阶层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逐渐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它的发展壮大对中

国社会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但也存在消极的一面,必须采取各种措施促进中产阶层的发展

壮大。

 [关键词]中产阶层发展影响

 21世纪前几十年是中国中产阶层形成和快速增长时期,这一阶层的出现将对我国经

济发展,政治稳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其社会人群的构成是橄榄型,中间是

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富豪和贫困者都是少数,这种社会形态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我国目前的社会形态是金字塔型,中低收入者占绝大多数,越往上人口比例越低,这种构成

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 一、现阶段阶层分化的不利影响

 1、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从事政治活动,其根

本的动因在于实现自身利益的要求。利益是人们政治活动的主要旋律。利益的不同决定着各

阶层政治倾向及思想意识不同,直接导致其政治行为的差异,从而产生现实的矛盾和冲突。

现阶段各阶层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收入差距拉大,焦点在于分配不公。”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方面冲破了平均主义的利益分配模式,而另一方面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建立尚需一个过

程,在这一过渡时期,利益分配往往会超出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各个利益群体的实际付出

与所获取的利益分配之间并不具有等同的关系,有时甚至出现付出远远大于获得或获取大大

超出付出的情况。”这样,利益受损的群体就会感到不满,从而与既得利益群体产生矛盾。

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导致贫富分化历来就不稳定的重要根源,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文化传统的国度里,公众承受能力极其有限。更何况,如果有些暴富

者是靠钻政策法律的空子,靠权钱交易,靠非法经营而致富的话,必然会使其他群体内部的

社会成员产生强烈的不公平感,从而可能导致行为失范,对政治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 2、政治参与愿望的增强与政治参与渠道匮乏的矛盾。由于经济关系的变化和阶层结

构的分化,传统体制下的利益一致性被打破,人们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要求参与政治体系,

了解政治活动的运作过程,关心政治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后果。人们参与政治生活以更好地维

护和促进自身利益的愿望将会越来越强烈。各阶层的人们由于有相似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心

理上有彼此的认同感,在行动上也就有可能取得一致。例如,在利益格局变化中出现的新兴

阶层迫切要求介入政治过程,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利益受损群体则希望通过利益表达使

政府注意到他们的利益要求,并扶持其利益的实现。这时,政府如果不能及时通过制度改革

和建设有效的满足民众的参政要求,人们的情绪得不到渲泻,愿望无处表达,利益难以保障,

就会引起民众的普遍不满,导致人们的政治冷漠,或者采取极端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要求,从

而对政治稳定构成威胁。大量的研究表明、政治参与意识的觉醒同制度建设的滞后之间的矛

盾,常常是导致转型期社会政治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亨廷顿认为,在现代化过程中,暴乱和

动荡“是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

又步伐缓慢所造成的。”

 3、促使区域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我国中间阶层的分布呈现出区域和城乡的不平衡

性。从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在沿边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而在城市和农村两种区

域中,城市中间阶层人数的比重明显大于农村,发达地区中间阶层的人数比重明显大于相对

落后地区。中产阶层分布不均将扩大区域经济差距,区域经济差距的加大将会给持续发展的

经济带来不利的影响。

 二、中间阶层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 党在十六大中对中间阶层的性质作了明确的界定,即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建设者。的确,中间阶层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有着重大的战略

意义。

 1、拉动经济增长。中间阶层的经济收入较为丰厚且稳定,这一特征决定了其不同于

贫困阶层而具有广阔消费潜力,也避免了富裕阶层不消费的边际消费状况,有助于拓宽消费

领域,完善消费结构,是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目前上海月收入超过3

000元的工薪阶层家庭已占城市工薪家庭总数的30%以上,这意味着上海已从下中等收

入阶段步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国外舆论界普遍认为,流通领域的外资竞相进入上海,其中一

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宠大的中国市场上,上海是一个购买力强、且中等收入阶层迅速扩大的地

区。现在的中间阶层成员普遍追求时尚、个性与新潮,价格因素减少,需要高层次的消费水

平,住房与轿车也逐渐纳入其消费范筹。他们甚至开始认同西方现代的消费观念,如分期付

款、按揭贷款等。正是由于中间阶层的这些特点,使得其成为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乃至更

高目标的助推器。

 2、支持社会稳定。中间阶层尽管构成比较复杂,信仰多元,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

但他们是改革开放的获利者,对已有的生活水平普遍感到满意。因此,中间阶层从其切身利

害关系出发,拥护现有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变革具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对社会问题注重理性

判断,对矛盾的处理较为理智,自我意识强,反对用剧烈的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因而中间阶层成为社会稳定的一股重要力量。

 3、参与政治民主。与传统社会的工人和农民相比,当代中国中间阶层具有较强的现

代公民意识和较少的臣民意识,他们对现代民主和法制的理解比较深刻、全面,对专制和独

裁则持坚决反对的态度。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中间阶层深谙中国社会的优势与不足,他们会

提出更高的实现自我价值的要求,政治参与意识特别强烈。他们向往公正的民主与法制,对

社会进行理性的批判,但其评判不是简单地肯定或否定一切,而是运用批判的继承。中间阶

层这些思想意识使得他们成为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 4、推动文化进步。中国的中间阶层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受益者,因而

积极支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主的、科

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中间阶层中越来越多的人基本上都受过良好的教

育,拥有大专以上学历,尤其是在外企从事管理工作和专业工作的中方雇员,外企雇主会以

母国的相应标准要求中方雇员,特别是对外语、计算机、公共关系等方面能力有较高要求,

这就促使中方雇员重视拥有较好的个人素质和良好的教育背景。在中间阶层的导向作用和直

接的经济利益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认同文化的重要性,相当部分已参加工作的人也加入到

继续学文化、受教育的行列中去。

 三、中层阶层的发展思路

 二战以后的新科技革命,使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成员构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经济发

达国家,中等收入阶层构成社会的主体。例如,在美国,到了80年代,社会上最富有的阶

层大约占6.7%,最贫穷的阶层大约占6.2%,其余的87.1%的家庭,大致都处于

一种中等收入或中产阶级地位上。目前在我国,需要创造一些基本条件为中产阶层的合理发

展拓宽通道。

 1、加快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变迁,即扩大第三产业比重,形成庞大的、不直接操作

生产劳动的白领阶层。劳动者“白领化”是当今世界的普遍现象。美国早在50年代就经历了

白领阶层和蓝领阶层1:1的转折点,进入了“白领化”时期。现在,在西方国家,白领阶层

一般占全体劳动者的45%到60%,有的国家还要高一些。在我国,第三产业自20世纪

90年代以来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中所占份额的扩

大,从事相关劳动的队伍也会有显著的扩大。由此,对于传统优势部门要着重于开拓新的经

营方式和服务方式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对于新型服务业则要扩大规模、拓宽市场、提高

整体素质。

2、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中产阶层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现代

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中间阶层必须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学识、水平和个人

素质。教育一度成为西方社会中下层人员提升为中间阶层的资本和工具。之所以提倡普及高

等教育,不仅仅是教育产业化、拉动内需的需要,也是为了使更多的人拥有进入中间阶层的

基本素质。高等教育向人们传授的知识属于社会主导价值规范,也就是中间阶层所认可的价

值规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等教育是未来中产阶层产生的必备土壤。

 3、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目前大量农业人口流入城市就业和生活。在客观上促进城

市居民职业结构的变迁,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文化素质较高的城市居民进入白领职业,这样,

城市中产阶层的成长将会较快。但是,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3/4,仅仅在城市中拥有大量

中等收入者远远谈不上进入中产阶层占主体的社会,因此,要推动中国中产阶层的发展不得

不加强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应围绕以下方面开展:有步骤的改革户籍制度,进一步打破城

乡二元社会结构,理顺城乡社会关系;促进农业产业化;从实际出发,走以大城市为主导,

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全面协调发展的多元城市化道路。

 4、建立、完善平等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目前

在我国中产阶层形成过程中,存在许多非经济的,不合理的因素。如城市职工收入水平的高

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企业之间的差异;一部分人依靠不平等竞争和利用国家体制、政策

上的漏洞获取不合理的特殊利益和超额收入;一些部门和单位依靠权力乱收费、乱罚款、乱

摊派等。这些人依靠特权和垄断进入中产阶层,不仅不能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反而会引

起广泛的不满。因此,政府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更多的人通过正当途径进入中产阶

层创造有利条件。第一,综合利用经济、政治与刑事处罚手段,加大对各种形式非法收入的

打击力度。第二,清理各种不合理政策,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强调机会均等。第三,实行

严格的政企分离,强化各政府部门间及社会力量对政府部门行为的制约与监督。第四,积极

对合法性高收入进行税收调节,缓解贫富两极分化。

 参考文献:

 [1]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1997.7,上海人民出版社。

 [2]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1989.4,北京,生活・读・新知三

联书店。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2002.1

1.8。

 [4]李汲,《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2002.4,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李拓,《和谐与冲突--新时期中国阶级阶层结构问题研究》,2002.11.2

2,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上一篇: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下一篇: 【患者安全】世界医学会:国际医学伦理准则(2022版)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