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他多远才最好——自我需要空间
上海某作家曾在电视台做了一个有趣的节目 ,他请一位男青年在上海繁华的大街上有意地去紧跟着别人走,或紧挨着与别人并排着走,摄影师偷偷地拍下路人的反应。
结果,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那些被陌生青年侵犯了个人空间的路人,表现出种种紧张和措手不及的窘态:
所有被跟随的路人都困惑或焦虑地看着这一个青年人,甚至很多路人慌不择路地跑进了附近的商店躲起来。
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
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一般来说,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
有心理学家划分了4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称,即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
亲密距离是一个人与最亲近的人相处的距离,在0到45厘米之间。陌生人进人这个领域时,会使人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排斥反应。
在拥挤的公共汽车里。互不相识的人通常保持着僵直的身躯,尽量避免身体接触,而夫妻、恋人、父母与孩子则会依偎在一起。
个人距离的范围是45厘米到1米之间。人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亲切交谈,又不致触犯对方的近身空间。
社交距离一般在 1到3.5米之间。其中1米到2米之间通常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处理私人事务的距离。
例如在银行取款时要输人密码,银行会要求其他 客户站在“1米线”之外。2到3.5米是远一些的社交距离。商务会谈通常是在这个距离内。
在屏幕上,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多是中近景,这是为了缩短与观众的距离。
公众距离往往是公众集会时采用的距离,一般在 3.5米到7米左右。有经验的老师会走下讲台朗读课文,以提高语言的感染力。
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 ,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
人际关系有哪8种距离?
对方和你的关系如何,可以通过他与你保持的距离来判断。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观察,人际关系可通过8种距离来断定。
1.密切距离:接近型(0.15米)
为了爱托、格斗、安慰、保护、 如果最亲近的人长期不能在亲密距离中相处,会导致情感缺失,生理的不便反应。经常接受母亲抚摸的婴儿神经系统发育得快,比其他婴儿更活跃、体重增加得快。
2.密切距离:较近型(0.15-0.45 米)
伸手能触及对方,关系比较密切。
3.个体距离:接近型(0.45-0.75 米)
这是能够拥抱或抓住对方的距离。对于对方的表情一目了然。
4.个体距离:稍近型(0.75-1.20 米)
这是双方同时伸手才能触及的距离,这是对人有所要求时应有的一种距离。
5.社会距离:接近型(1.20~2.10 米)
这是超越身体能接触的界限,是办事时同事之间所处的一-种距离。
6.社会距离:接近型( 1.20~2.10米)
这是超越身体能接触的界限,是办事时同事之间所处的一种距离。
7.公众距离:远离型(7.5 米以上)
讲演时可采用,彼此互不相扰。
8.公众距离:接近型(3.6~7.5米 )
彼此之间有许多问题、思想待解决与交流。
个人空间圈
鸟儿在电线上站成一排,互相保持一定的间隔,谁也啄不到谁;陌生的顾客在餐厅里总是尽可能错开就座。对此,心理学家沙姆最早提出了个人空间的概念。
每个人的身体周围都存在着一个空间范围,
对它的侵犯和干扰将会引起人的焦虑和不安。
个人空间范围的大小受性别、年龄、社会习惯、文化、环境诸因素的影响。
一般女性比男性的个人空间为小,生活中妇女比男子更互相靠近。
熙桓心语:当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应该适当地给对方留一定的私人空间,这样彼此才能够更好地携手前行,而不至于因为双方太多的秘密而关系破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