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篇《武王伐纣与奴隶社会的发展形态》的讲述中,可以得出虽然后世关于“纣王罪行”的罗列,存在着诸多不实之处,但从整体上看应与“纣王”个人的德行相符。既然纣王是一个荒淫、暴虐的君主,武王自然有理由对其进行征伐,并推翻商王朝的统治来建立周朝。那么武王又是怎样讨伐纣王、建立周朝的呢?纣王本人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功绩,其确如历史所言,仅仅是荒淫、暴虐的君主吗,纣王在位时期又有施行哪些治国方针呢?下面就对武王伐纣与奴隶社会的发展形态展开详细讲述。
纣王
周部落伐商朝所做的一系列准备
在《武王伐纣与奴隶社会的发展形态》的讲述之前,需要详细分析远古时期夏部落、殷商部落、周部落的发展形态,以及各个时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演变,才能得到武王伐纣成功的确切因素。首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周部落属于黄帝的一支,其始祖也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姬弃),是帝喾嫡长子,且长久生活在山西、陕西一带。因遭到犬戎等其他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祖先公亶父将周人迁移到岐山(今陕西岐山东北)一带。公亶父又被称为周太王,是西伯侯周文王的祖父。《诗经·鲁颂·閟宫》写道:“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剪商”。这一历史文献说明,周部落在公亶父发展时期,就有谋取商朝的实际活动。
而殷商是发源于毫(今河南商丘)的部落,在商汤灭夏桀(国都斟鄩)后进入中原,并将国都迁至西毫(今河南偃师),具体可以查看《商汤征伐夏桀》的文章内容。之后殷商经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等朝,逐渐将国都迁移至适合长期定居的黄河中下游平原(河南安阳)。至此殷商王朝开始发展强大,其在畜牧业、农业、丝织业等方面非常发达,同时商朝的冶铜技术、青铜铸造技术、手工制造也异常先进。
这里以丝织、青铜铸造与手工制造为例,来讲述商代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发达。根据现阶段我国出土的文物表明,商朝已经能够制造出一系列带有纹饰的青铜酒器、炊具、武器,以及丝织、麻织等布料,也有着涉猎、饮宴、乐舞等日常娱乐活动。《帝王世纪》、《淮南子·椒真训》、《世本》指出:“商纣造倾宫、作琼室瑶台,饰以美玉;妇女衣绞执者三百余人。”《史记·殷本纪》、《诗经·大雅·荡》等文献记载:“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乐师涓为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诸多历史文献均表明,商朝时期殷商贵族的生活方式极尽奢靡,且社会各行业已经具有较高的生产水平。殷墟甲骨文中所刻丝织品的“丝”字,犹如两束缠绕好的抽丝形象。在青台仰韶文化遗址(郑州荥阳)发现距今5500年的丝织物残片,这是人们所能见到最早的丝织品。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发现的公元前2700多年的丝织品,其中有未炭化略显黄褐色的绢片,还有已炭化的丝带、丝线等,经测定原料为家蚕丝。
武王
社会生产力提升催生奴隶制出现
随着社会生产力远远超出社会需要,商朝贵族在对外征战的过程中,也开始俘虏大量奴隶为自身所用,而不是将奴隶杀掉。这种自由人或奴隶的私有制度,使得商朝逐渐进入奴隶制社会,奴隶主对奴隶的剥削也越来越严重。从相关历史文献、甲骨卜辞的记载表明,商王武丁时期国家刚刚处于稳定时期,因此这一时期奴隶使用情况较少,奴隶主仍旧需要参与到社会各个部门的生产劳作中。但随着武丁、祖庚、祖甲时期国家的逐渐稳定,奴隶主贵族役使奴隶的制度开始逐步完善。至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开始日益激化,最终导致商纣亡国。所以商朝中后期发展阶段,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开始逐渐扩大,奴隶主贵族成为剥削他人的寄生虫。那些不占有社会生产财富的奴隶、其他部落群体等,开始想要摆脱商王朝的高压统治,商王朝与周围部落的冲突不断。
周部落征伐商朝
公亶父之子季历作为周部落统领时期,商周关系日益密切。《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商王文丁将女儿嫁给季历,并封其为牧师,甲骨文中称其为公季。”但随着周部落的日益强大,周部落周围其他方国逐渐被其吞并,这使得商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商王文丁趁机杀掉季历。季历之后为姬昌继位,姬昌被商殷封为西伯后,但其一度商纣王囚禁于羑里,之后周人以宝马、美女等财物贿赂商纣王,才求得商纣王释放姬昌。纣王杀掉姬昌的儿子伯邑考,并制成肉羹逼迫姬昌喝掉。
周文王姬昌归国后,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大肆搜捕奴隶,以增强周部落的内在实力,并谋求讨伐商纣王的大计。另一方面大肆讨伐周围小方国,《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国(盂器皿、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今陕西西安市户县),并逐渐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之后姬昌将国都迁至丰(今陕西西安市户县)。”姬昌在未完成谋取商王朝大业前逝世,姬昌的儿子姬发继位(周武王)。以下为《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伐纣的整个过程。
原文: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脩文王绪业。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武王自称太子发,言奉文王以伐,不敢自专。遂兴师。师尚父号曰:「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後至者斩。」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居二年,闻纣昏乱暴虐滋甚,杀王子比干,囚箕子。太师疵、少师彊抱其乐器而饹周。於是武王遍告诸侯曰:「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咸会。曰:「孳孳无怠!」武王乃作太誓,告于众庶。
牧野之战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武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王曰: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今予发维共行天之罚。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不过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齐焉,勉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不御克饹,以役西土,勉哉夫子!尔所不勉,其于尔身有戮。」誓已,诸侯兵会者车四千乘,陈师牧野。
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武王使师尚父与百夫致师,以大卒驰帝纣师。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武王持大白旗以麾诸侯,诸侯毕拜武王,武王乃揖诸侯,诸侯毕从。武王至商国,商国百姓咸待於郊。商人皆再拜稽首,武王亦答拜。遂入,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
这几段话主要写武王伐纣所做准备、武王伐纣过程、武王伐纣成功后的气氛。首先武王以父亲姬昌的名义载文王木主(木质的人偶),从镐京发兵至盟津(今河南孟津)练兵,周围诸侯国纷纷响应,武王却说时机未到;之后商纣王杀死比干(叔叔)、囚禁箕子(叔父),国家大臣也众叛亲离,然后武王作《太誓》细数商纣王罪状,并举兵伐纣。在这里太史公将商纣灭国的原因,归咎为听妇人言、疏于祖先祭祀、放弃国家大政、任用奸佞小人等。而武王与商纣王军队交战的过程中,商纣王士兵纷纷倒戈,最后商纣王于鹿台穿上宝玉衣自焚而死。
纣王之墓
到这里“武王伐纣”的讲解也就结束了,从以上历史文献的讲授中可以看出:“商纣王灭国的最大原因在于其荒淫、暴虐,纣王不仅对外加紧盘剥与征伐,而且对国家大臣、贵族亲属也非常冷酷无情,这是商纣王狂妄自大的性格表现。”但最后《史记》中写道:“纣走,反入登于鹿台之上,蒙衣其殊玉,自燔于火而死。”纣王在兵败后并没有投降,而是穿上宝玉衣自焚而死。这表明纣王本身还是非常聪慧的,他知道自身最后的下场,因此选择自焚而死,也从另一方面暗示纣王自身狂妄、暴虐的性格,或许与其身边的人有一定关系(费中、恶来、妲己)。
今日头条号简介:作者大平,写文为生。本公众号专注于历史故事的演绎,是有历史根据的一种戏说,而非学术性的历史真相考究。自石器时代以来,人类历史已延续了数千年的时间,其中有大多数历史人物与事件湮灭书海。有鉴于此,传承与传播接近历史真相的“故事”,就成为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愿你我在苟且的路上,心怀诗和远方!
喜欢就点个赞吧!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