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姬姓,名旦,又叫叔旦。周封地文王姬昌的第四子,武王姬发的弟弟。因其封地在岐山的周部落,所以称之为周公。
周部落自文王时期便开始了与商王朝的明争暗斗,当初周文王姬昌得到了商纣王帝辛的信任,赐他弓矢斧钺,征伐之权。姬昌借机拜姜子牙为国师开始谋国之事。文王受命七年后驾崩,武王姬发继承王位,仍然尊姜子牙为国师,并任命自己的胞弟周公为辅相,彼时二人是周武王的左膀右臂,武王姬发有大小事情都与二人商议。
武王在正式即位之后的第二个月便按奈不住想要讨伐商纣,武王担心推翻商纣王的时机稍纵即逝,被他人抢先,就好像到了秋天庄稼已经成熟,如果不及时收割,庄稼就会自动脱落。周公对武王说:此时最重要的是积累德行,与诸侯和睦,顺天命而谋事。最终武王听从了周公的建议,打消了马上征讨商纣的计划。第二年,武王又打算讨伐商纣,向周公求谋略,周公再次劝阻武王要顺德谋事,等待时机成熟时自然水到渠成。
武王伐纣武王是谁(完美世界武王是谁)
公元前1048年,在周公的辅佐下,武王开始东征。兵至孟津时,周武王为了检验自己的号召力,于是在河南孟津举行了大规模的阅兵仪式,以此来试探自己的号召力与各路诸侯的态度,结果这次阅兵一下子聚集了八百诸侯,但是武王发现几个最大的诸侯国并没有前来,于是毅然决定收兵,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商纣王并没有重视武王的这次东征,而是继续剿灭东夷,武王的这次阅兵就是史上著名的“孟津观兵”。
两年后,也就是武王十一年,孟津观兵的第二年,武王在姜尚与周公的辅佐下,统帅五万人的部队讨伐商纣,发动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武王的军队渡过古黄河渡口萌津到达牧野,于牧野誓师讨伐商纣,商纣王临时纠集奴隶组成军队应战,结果奴隶军却调转矛头往回冲杀。商纣溃败,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身亡。
第二天,周公手持大钺,召公手持小钺,二人站在周武王的左右,武王向上天与殷民宣告纣王的罪状,并正式宣布周王朝正式成立。周公手持的大钺是权力的象征,此时的周公地位仅次于武王。
周武王姬发于灭纣第二年驾崩,成王即位,因成王年幼,周公怕各路诸侯谋反,便代替成王处理国家大事,掌握国家政权。当时的西周刚刚取得政权,十分不稳定,周公和召公商量,决定分陕而治,于河南陕陌也就是今天的三门峡地带立石柱为界,将周朝分为两大行政区,周公掌管陕东,召公掌管陕西(陕西之名就是因此得来)。
周召分陕之后,周公便有了精力防备各路诸侯的谋反,而召公在陕西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巩固周朝的经济,为周王朝将来的开疆拓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来管、蔡二人谋反,周公二次东征,灭诸侯国五十有余。而后继续开疆拓土,东至大海,南至淮河,北至辽东,周公的二次东征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部落格局,周朝成为了历史上真正的泱泱大国。
周公执政的第五年开始建都洛邑(今天的河南洛阳),分封诸侯。直到周成王长大开始亲政,周公还政于周成王。周公退位之后,便开始完善各种制度法规,制作礼乐,为周王朝后来的“成康之世”奠定了基础。
“礼”:原本是古代祭祀活动的称谓,古代祭祀神灵有严格隆重的仪式,后来逐步形成了规范,由此“礼”引申出礼节、礼仪,并逐步演变为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与道德规范的衡量标准之一。礼法的建立解决了社会尊卑贵贱的区分标准,也就是“宗法制”;由于之前没有严格的继承法,周公可以称王,管蔡也可以称王,且殷商的历史是子以母贵,兄终弟及,传位与子和传位于弟的制度并存,并导致了“九世之乱”,王室的内部争权是导致王权的衰落,国祚短命的主要原因。
礼的起源是祭祀活动,既然是祭祀活动,必然得有歌舞,周公摄政期间,先后主持创作了大型歌舞:歌颂武王的《象》,歌颂分陕而治的《酌》,这两部合起来并称《大武》,同时周公又为象舞配了诗歌。礼乐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周公最主要的成就,礼乐制度不仅仅是改造殷商的祭祀典礼,而是涉及与完善了社会制度以及意识形态。
直到周朝末年礼崩乐坏,春秋战国时代到来,在这个时期,孔子在周礼的基础上添加了仁政爱民的概念,创立了儒家学说,179年后诞生的亚圣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将其发扬拓展,突出“义”的理论,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端,后来汉武帝时代的董仲舒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完善了儒家思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儒家学说自创立开始第一次成为了君王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乃至汉民族的哲学根本。直到今天,儒家思想依旧是汉民族的根源。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周初期,国人的婚俗十分混乱,男女之间只要看顺眼了就可以钻小树林,周公认为这不合乎于“礼”,于是便制定了“婚礼”的仪式:男女从相亲说亲开始,共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共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着详细的礼仪要求,并且周公还规定,男女之间只有成婚后才可以同房,所以才有了古代夫妻同房被称之为“周公之礼”。
关于周公的另一个典故《周公解梦》实际上和周公本人并没有什么关系,周公解梦之说是因为孔子“吾不复梦见周公矣”,因孔子在梦中频频梦到周公,在儒家思想主导下的封建社会,周公也就自然地与梦境联系起来。《周公解梦》亦是后人借用周公之名写的,并非周公作品,至于何人何时所写,已经无法考证。
参考文献:《史记》《大开武》,图片来自网络。这里是知识大排档,关注我,带给你更多有趣的知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