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课题
《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
对象
1、面向学生:初中二年级学科:历史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①预习第11课的教学内容
②通过网络和课外资料,搜集清末民初时的旧照片及当时人们的服饰
教材
内容
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鸦片战争到民国时期,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由传统逐步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革。本课的内容与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社会生活的变化紧密相关,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
学
目
标
知
识
与
能力
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3.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过程
与
方法
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情感
态度
与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世界文话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重点
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
难点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
教学
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综合运用多媒体展示和互联网搜索等方法。
教学
手段
多媒体课件展示、互联网搜索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目的
导入:同学们,你想成为名人,出现在报纸或是杂志上吗?很简单,我可以帮助你。(通过多媒体展示用软件编辑的人物的照片出现在杂志上)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跟我一起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你就知道了。由此导入新课。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
(一)照相:19世纪3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诞生,19世纪40年代以后传入中国。在19世纪晚期,照相术在清朝的宫廷十分盛行。不久,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了照相馆,拍照留影逐步融入社会生活。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清晚期的宫廷照片【百度搜索】
1.%B4%C8%EC%FB%D5%D5%C6%AC&s=0#pn=0
2.
326592&cl=2&lm=-1&st=-1&tn=baid
uimage&istype=2&fm=index&pv=&z=
0&word=%D1%AB%C1%E4&s=0
(二)电影:《定军山》——揭开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多媒体展示图片《定军山》【百度搜索】
观看杂志上的人物照片,思考问题
仔细观看多媒体上的照片,描述照片里的人和事物
观看《定军山》剧照
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通过观看照片和剧照,了解照片和电影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
提供资料,提出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692&cl=2&lm=-1&st=-1&tn=baiduimag
e&istype=2&fm=index&pv=&z=0&word=
%B%B6%A8%BE%FC%C9%BD%BE%E7%D5%D5&
s=05
通过多媒体展示清末人物阿Q的见闻导入第二个框题。
二、剪发辫、改称呼
(一)剪发辫:阿Q走在大街上,看见男人头上的辫子被剪掉了……不远处,一群人正在看告示。走近一看,阿Q冒了一头汗。《剪辫令》“令到之日,限20日官军民一律剪掉辫子,有不遵者,以违法论。”看到革命军在旁边剪辫子,阿Q落荒而逃……根据阿Q的见闻教师总结:1912年3月,孙中山以规定: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颁布剪辫令,令到之日,限20日,官军民一律剪掉辫子,有不遵者,以违法论。命令也很严厉,但没以死相挟。然而,响应者却最众。仅在广东,一天就有20余万人剪了辫子。而且剪不剪辫成了是否革命的标志。
讨论: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什么要颁布剪辫令?为什么被剪辫的人有的高兴,有的则痛哭流涕,或者像阿Q一样逃跑呢?
(多媒体展示图片近代男子发型、规范的中学生发型与流行发型的对比)
(二)改称呼:
大人、老爷--------职务
民间普通称呼------先生、君
教师总结:剪辫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称呼也是与时代同步的,这些都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三、服饰的变化
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清末民初时,人们的服饰也发生了变化。(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清朝官员的服饰,并展示西装的演变。)
继续通过多媒体展示阿Q的见闻,以此来说明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
阿Q走进服装店,要求老板给他看当时最时兴的衣服
讨论:如果你是当时的老板,你打算拿什么衣服给阿Q看呢?(通过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的服装,让学生从中选择)
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百度搜索】
中山装、穿中山装的明星图片、女士旗袍,通过过去和现在的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服装的变化。
1.穿中山装的明星#
2.百度图片搜索_旗袍装
观看《阿Q的见闻》及《剪发令》的有关规定,自由分成若干小组,讨论问题
观看多媒体展示的旧礼仪与新礼仪,找出差别
让学生在图片对比中选择正确的、适合中学生的发型。
观看服饰变化的图片,根据图片回答问题
有的放矢,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与配合能力
让学生了解新旧称呼、新旧礼仪的不同,感受社会的变化与平等
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清末民初时,人们服饰发生的变化,感受中国社会的变化,从而感受到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课
堂
小
结
自从鸦片战争英国殖民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进行了各种近代化的尝试,这种尝试也带来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方面的变化。清末民初,中国社会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政治上的变革也引起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板
书
设
计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
后
反
思
在上今天这节课之前,我做了充分准备。为了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也为了拓展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我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也很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有很多图片资料可以利用,这些资料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所以,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大量联系今天的现实生活,通过一连串的问题设计,情景再现以及巧妙的过渡,有目的的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究。而且我大胆的把第二环节的内容“剪发辫改称呼”与第三个环节的内容“服饰的变化”相融合,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自愿组合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和当代,不同的称呼,见面怎样打招呼。目的是让学生从了解当时的社会称呼、礼节和服饰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变化,是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这样很容易就突破了难点。同时,用表演的方式,可以把枯燥的历史史实通过学生生动、有趣的表演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新奇、有趣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达到“寓教于理”、“寓教于乐”的效果。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历史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学生往往不感兴趣。但如果教师将历史与现实结合,那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往往就是学生学习的兴奋点。而且,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比如在这节课中,通过对清末明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在一天天的发展,在一步步的强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