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服饰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华夏作为礼仪之邦,服饰便是文化标识之一。自周代礼仪制度森明以来,服饰也有等级贵贱之分。到了汉代,服饰承秦制、启魏晋,它不再只是用作遮羞、避寒及美观,而是社会发展的表现。汉代的随葬服饰就能精确反映汉人的生活状况。
图1:汉代随葬服饰图
汉代随葬服饰的发展
中华服饰的历史久远,初时是用兽皮作简单的遮羞以及保暖,后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阶级制度使得服饰功能性不再简单。随葬服饰便是死者埋葬时带入坟墓的服饰,汉代的随葬服饰投射了汉朝的社会风貌,也反映了当时的等级观念。
汉代服饰发展的背景
等级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发展成型,到了汉代,等级观念很明显。《汉书》中有记载汉社会的等级制度: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天下万物无论是何地位、何职位、何作用,都要遵守不同的等级制度。年纪小的要尊敬长辈,地位低贱不可越过地位高贵的,社会上下有序,才能巩固民心。汉社会等级制度的方方面面,就包括了汉代的随葬服饰。
汉代随葬服饰发展的背景
随葬服饰在汉等级制度的背景下也分尊卑,像是皇帝或者诸侯死去时会穿金缕玉衣,而百姓的殓服可能就是一件新衣。如果出现臣僭君服、也就是僭越等级的情况,则视为挑战封建等级制度,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很多关于汉代随葬服饰的记载中,都出现了"故"、"新"二词。也就是说汉随葬服饰中,有为随葬而新做的服饰,也有墓主生前穿过的旧服饰。新旧随葬服饰不仅可以反映墓主生前的生活状况,还能反映汉社会的发展状况。
图2:汉代金镂玉衣图
丝绸之路开通下的随葬服饰
丝绸之路开通之后,经济、文化的交流使得汉社会发展迅速。汉代服饰文化主要受楚地影响,在西汉初期就已经有了定型,经过丝绸之路向外传播发展之后,汉服饰得到统一,随葬服饰也有了固定的形式,其中有着很浓厚的楚地特色。
汉代严格的随葬服饰制度
汉代随葬物品都有记录清单,且现有记录的随葬物品内容多样。汉前中期时清单中服饰是重点,还有器皿杂物等。到了中晚期,服随葬饰被分开记录,被称为"衣物券"。
出土的汉代随葬服饰
现发现的汉朝初期的墓室,包括了张家山墓室、马王堆墓室、凤凰山墓室等。张家山汉墓的主人是管理刑罚的小官,墓中发现了十八件随葬服饰,有袍服、禅衣等,其中汉袍最具汉代特色;汉文帝时期的马王堆汉墓,墓主是軚侯的儿子。墓室中发现七十多件服饰,包括汉袍、衣、襦、绔等;凤凰山汉墓的主人是南郡的郡丞,专门管理南郡财务。在他的墓中发现了麻衣、麻裙等服饰。从他们随葬的服饰区别来看,服饰也分高低贵贱,随葬服饰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
图3:汉代随葬服饰图
随葬服饰上的图案
从出土的服饰来看,汉随葬服饰多以云纹为主,服饰制作手法是手工刺绣,工艺手法高超。用的材料多为麻、布一类。汉代云纹线条很流畅,因高超的手艺使得图案呈现出流动之美。云纹的区域是很大的,手法细腻,给随葬服饰带来生动效果。云纹图案常有龙纹、凤纹、云纹、雷纹等,线条狂野又不失细腻,随葬服饰上的云纹图案主要是汉人表示对神灵的崇敬。
图4:汉代随葬服饰云纹纹样图
随葬服饰纹样和农业的联系
汉代随葬服饰上的云纹纹样,主要表现的是汉人对自然的崇敬,这和汉代农业发展有着关联。汉朝主要以农业为主,百姓的生存依赖于农耕。而风调雨顺对百姓而言就是神灵给予的庇佑,所以自然天气对农业的影响很大。为了保证税收,百姓对云非常依赖。在服饰上绣云纹,就是象征吉祥的意思。将这种吉祥之意绣成云纹装饰服饰,成为了汉代非常普及的服饰纹样。
随葬服饰纹样和鬼神关系
都说秦始皇迷恋长生不老,对鬼神万般尊敬,汉代的鬼神想法传播速度极快。汉武帝时期,朝廷聚集了许多的方士,令这些方士前往东海处求神明指引。汉宣帝时期,许多地方出现了神祠,像是五龙山上的仙人祠,而皇帝也是允许这些神祠的存在,反对张敞、匡衡认为朝廷应当远离方士的劝谏。汉代的鬼神文化盛行和统治阶层离不开关系,导致民间也认为有鬼神的存在,对鬼神崇敬无比。
这种鬼神以云纹的形式出现在了汉代服饰上,其中随葬服饰上常能发现鬼神图案。汉代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民间百姓,都追求成仙和长生不老。他们认为人去世之后会到另一个极乐世界,可以享受人间的生活,至此导致人们对于随葬物品要求增多,厚葬成为了汉代风气。
图5:汉代随葬服饰图
汉代随葬服饰体现的文化思想
汉王朝的文化深受楚地影响,所以汉代风俗和楚文化联系紧密。楚文化虽是地域文化,但确是汉代的母文化。楚地的道家思想对汉随葬服饰上的云纹纹样影响很大,周礼废除之后,楚地盛行古道教文化。早期楚地的道教文化主要体现在巫医上,巫医是巫术和医术的结合,其深受楚统治阶层的喜爱。
古道教认为世间万物都和"气"紧密相关,人和物消逝后会形成"气",而云正是万物之"气"形成,所以云成为了汉尊敬的神灵,云纹图案也成为了随葬服饰上的标配。两汉时期不仅道家思想没有随着时间长河消失,还流行起了黄老思想,东汉时期的随葬服饰和黄老思想有着密切关联。
图6:汉代随葬服饰云纹纹样图
《急就篇》是汉元帝时期的书籍,里面记载了许多高寿的人物,他们都和黄老养生之道有关系,《后汉书》中也有记载光武帝注重黄老养生术,所以黄老养生术在东汉时期得以普及。黄老思想是方士融合了黄老养生学和神仙道,认为长生之道在于"气",修炼"气"者可以长年益寿,这使得东汉初期的汉人将治国重心放到养生长寿上。所以此时的随葬服饰云纹纹样多少能体现黄老思想。
汉代随葬服饰具备的特点
随葬服饰具有阶段性
从出土的随葬服饰可以看出,汉代的随葬服饰具备一定的阶段性。像是西汉初期的随葬服饰多以袍服为主,到了西汉后期、东汉时期,袍服的数量才降低,这也说明了西汉中后期的服饰不再以袍服为主;而两汉时期衣类服饰的比重从未降低,出土的随葬服饰也常见衣类服饰;襦类服饰是西汉时期常见服饰,它在随葬服饰中的比重也挺高,不过到了西汉中后期,它不再是普及服饰;出土的随葬服饰也有诸于类型,诸于是披风的一种,不过它的数量在汉任何时期都远远低于其他三类。
图7:汉代随葬袍服图
随葬服饰中的袍服
袍服是西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随葬服饰。受到西汉政权的影响,再加上墓主的身份地位,西汉初期的随葬袍服和中后期的随葬袍服在数量上是天差地别的。西汉中后期的墓室中只发现少数量的随葬袍服,分别在西郭宝、扬州胥浦等汉墓中。
西汉早期的袍服是用作女性内衣使用的,后来才成为男女皆可穿的外服,再后来便发展成了朝服。袍服的制作工序繁杂,所以它的价值也很高。像是前面说到的张家山汉墓,墓主是管理刑罚的小官,它的墓中袍服数量只有三件;而马王堆主人为軚侯儿子的汉墓中,发现的袍服数量十几件。到了西汉中后期,发现的袍服总数量只有四件。许多学者认为这主要原因是气候问题,气候温度逐渐升高,袍服需求自然降低。
图8:汉代女性袍服图
随葬服饰具有地域性
随葬服饰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风格,且极具地域性。像是新疆地区因游牧民族的特殊生活方式,服饰多是毛织物为主,在山普拉汉墓中就发现了很多的毛织物随葬服饰。新疆的随葬服饰和中原地区的随葬服饰有较大差异,中原常是交衽服饰,而新疆服饰是不对襟的,且是直接从头部套住,学者称为"贯头衫",也叫"套头衫"。在尼雅遗址出土过锦袍,该袍下摆宽大,袍身只到膝盖处,不同于长至脚踝的汉袍服,具有游牧民族特色。
汉南方地区的随葬服饰也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南方的气候偏湿润,且河流众多,所以南方地区的服饰在保暖上有很大需求;西北地区的随葬服饰也是毛织物所制,服饰已圆领为主,注重功能性。不同地区的服饰具有不同特色,随葬服饰自然也有很大差异。
结语:
汉作为一个强盛王朝,其社会发展对服饰产生了极大影响,随葬服饰更是如此。随葬服饰从服饰制度、反映的文化思想、种类数量等,都和汉朝的政权、社会发展有关。从汉朝随葬服饰中可以看出,汉代的服饰文化是在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之下才得以形成,作为汉文化标识之一,它能够准确反映汉人的生活状况。
参考文献:
《汉书》
《急就篇》
《后汉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