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web2.0;社会化媒体;共享;互动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社会化媒体的产生
社会化媒体是人们彼此分享见解、信息、思想并建立关系的平台。相对于主流媒体而言,每个人都可以在上面创建、评论和添加社会媒体内容。主要的形式有博客、维基、播客、论坛、社交网络和内容社区等。
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而在《2011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中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社交网站用户数量为2.44亿,社交网站用户网民比例为47.6%。庞大的网名和社会网络用户为社会化媒体在中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社会化媒体的诞生标志是1994年中国第一个论坛――曙光BBS的建立。随后,随着论坛、博客、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不断诞生,显示着社会化媒体在中国的繁荣发展。
二、社会化媒体的特征
社会化媒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给予用户极大的参与空间,它的特征如下:
参与:用户除了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浏览信息之外,还可以贡献、创造信息。
公开:免费使用的特性使得社会化媒体拥有大量的用户,在不侵犯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用户可以畅所欲言。
交流: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的传播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交流方式,双向传播,增强信息的分享,增大用户之间的互动。
对话:评论、转发等功能使用户之间能进行沟通、对话。
社区化:以共同的爱好形成一个个小社区。
连通性:通过链接功能,可以将多种社会化媒体联合起来,实现转换媒体形式的方便性。
三、社会化媒体的主要形式
国外社会化媒体主要有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虽然社会化媒体由国外传入,整体格局与国外相似,但却有所区别。以社交网站为例,在国外,Facebook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在中国,则会有人人网、朋友网等社交网站,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
中国社会化媒体主要有:博客、微博、维基百科、播客、社交网络、内容社区博客。是一种由个人管理、不定期张贴新的文章的网站。于2000年进入中国。在博客上,个人可以自由表达思想,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积累和分享,是一种深度交流沟通的网络新方式,还能对自己或者产品进行博客营销。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社交网络平台。有点类似于国外的Twitter。2007年带有微博色彩的饭否网诞生,标志着微博开始中国之旅。随后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出现丰富了该行业。CNNIC在2007年7月19日公布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从6331万增至1.95亿。
维基。是一个自由、免费、内容开放的百科全书,于2001年成立,其大部分页面都可以由任何人使用浏览器进行阅览和修改,具有广泛的参与、共享性。相似的有百度百科、互动百科等。
播客。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通过将网上广播节目下载到便携式播放器中收听,或者将自作的视频,录音上传进行分享。如优酷,土豆。
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是社会媒体的一个子集,是人们在社会化媒体上的互动而形成的社区或者群,如人人网、开心网、豆瓣网等。
内容社区。组织和共享某个特定主题内容的社区。社区目标客户集中,传播内容的差异化,促进目标受众的分化和融合,既独立又互补。内容社区具有强互动性和信息分享便捷性。如百科社区、BBS交友社区等。
以上是中国社会化媒体的主要形式,区别于国外市场的一枝独秀,形成相互竞争的局面。社会化媒体以其极强的互动性、分享性、参与性引导新一轮营销潮流。
四、社会化媒体在中国的应用
传统媒体是强迫式的营销,通过“推销、推销、再推销”的方式“强迫”你认知或者购买产品。而今天的消费者购买商品除了获得使用价值外,还希望购买到企业对自己的关注度。社会化媒体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需求。
如今消费者购买商品,除了询问身边朋友意见外,更多的是到社区、论坛或者微博等搜索其他人对它的评价,大家都是好评,他会毫不犹豫买下。这就是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五粮液葡萄酒的博客营销就是很好的例子。
2006年底,五粮液葡萄酒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国内第一跨媒体营销博拉网,在博客爱好者中组织一次就红酒新品国邑干红的大型体验活动,利用社会化媒体――博客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产品市场推广。效果出奇的好,短短几天报名参加体验的人数突破六千多人,五粮液公司从中挑选出来自全国各地的五百名知名博客红酒爱好者寄送新产品供其品尝。参与者品尝后在自己的博客发表品尝后的评价,随着自己的博客粉丝等一级人脉的转发或者口头相传,告知了众多的二级人脉的人,然后再由二级人脉的人在传播……形成的病毒式营销的效果使品牌知名度上升,销售同时增长不少。
利用社会化媒体,容易形成病毒式营销,这是传统媒体所不能达到的。社会化媒体利用其强大的参与性和互动性,让消费者参与到企业产品开发或者销售过程中,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对产品的忠诚度。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用低成本维护客户。
社会化媒体强势进入中国,掀起营销的大改变,孰能拥有社会化媒体营销的思维,谁就是未来营销的胜者。有人说,如果社会化媒体在未来的某天消失了,社会化媒体营销还能进行吗?社会化媒体营销还有意义吗?其实,社会化媒体只是营销的一个介质,真正要学的不是如何操纵这些社会化媒体,而是学习这种营销的思维,核心还在,就不怕不会营销了。
参考文献:
[1]DavidMeermanScott.新规则:用社会化媒体做营销和公关[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0.
[2]文武赵.微博营销手册:企业和个人微博营销全攻略[M].合肥:黄山书社,2011.
社会化媒体范文第2篇
“信”一直是媒体最为核心要素(以流言和蜚语安身立命的八卦传媒除外),以前我们相信在电视中出现,印在纸上的就值得信任,现在我们更愿意相信没有修饰的随意一吼;我们不愿意相信众多机构繁杂的表述,更愿意去相信朋友淡淡的一说。
在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极为便捷,轻点鼠标就将接力棒送出,这种传播行为难免产生未经考证的随性、随意甚至不真实。同时用户不是记者,无法承载更多的细节性描述和逻辑性佐证,即便是现场播报,也只能作为亲历者用手机第一时间发出所见所闻,绝难保证信息的真实与完整。但这没关系,社会化媒体有强大的信任网络和自我纠偏的功能。
用户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这则信息的真实性实际上是由这些独立的个体来承担和夯实。个人在转发一个信息的时候,实际上是以个人的信誉为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加注,其他用户转发的那一刻已经表征了自我的立场。就这样一则以个人信誉为保障的带有很强主观色彩的信息被推送到了网络。千万个个体支付自己信誉来支持一个信息的时候,这个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就被加速的强化了,这远比几个记者、一个媒体依靠自身信誉所发的报道更有力量,更值得信任。
用户在社会化媒体中能够获取关系、声誉和权益(庞大的关系网络和大量的支持群体确实能给个人带来某种权益),随着交互时间的增加,收益不断累积、递增。反过来,这些与日递增的权益也在绑架用户,让用户不得不用更为规范、真实的信息为自己加注,随性、随心的行动会越来越少。便捷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可避免的会有谎言,特别是让人痛快的狠话,不过如果用户借助谎言来获取关注,无论有意还是无意,最终都会伤害到自身,将时间维度拉长,基于自身影响力的维护和扩展,所发信息都会进过初步过滤,趋于真实。虽然不能在信息传播的时候出现偶尔的失真,却能规避主动的制造蜚语。
“速”是互联网永恒的主题,网络产品城头变换大王旗的的背后是用户越来越追新、求异的心态在驱动。这股驱动力逼迫身处其中的所有人都很难有耐性持续追踪某个事件,新闻的深度挖掘在网络用户面前变得不是那么必要。确保自己关注参与的是当下热点,确保自己能在社群内形成共鸣反而是首要问题。
社会化媒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个体心理变化
2013年是社会化媒体全面席卷网络的一年。社会化媒体作为能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强调参与性、公开性、社区化、联通性,使个体间的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展示与呈现。在这个拟态环境下,个体的心理必定会受到冲击,在很多方面发生改变。
1 社会化媒体
1.1社会化媒体的定义
社会化媒体也可称为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等。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不仅制造了人们社交生活中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进而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
1.2社会化媒体的发展现状
社会化媒体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国际上社会化媒体的巨头facebook,2013年Q3财报显示,该网站目前月活跃用户总数已达11.9亿人,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8%。
中国的社会化媒体发展也是相当迅猛。根据人人公司的2013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第三季度末人人网月独立登录用户已经增至 5000 万,累积激活用户增至 2 亿。截至2013年12月,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而据腾讯内部人员透露,社会化媒体的后起之秀――微信用户数量目前已经突破6亿,其中海外用户超过1亿,国内用户超过4亿。微信自推出以来,其用户数量增长就相当快。
由以上数据可见,社会化媒体的用户越来越多,所以研究社会化媒体下的个体心理变化就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1.3 社会化媒体与个体心理的关系
个体心理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组织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个人所具备的心理现象,概括起来可以分成认知、情绪、情感与动机、能力与人格等三个方面。
2008年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对社会化媒体曾做出过界定:从使用角度来看,社会化媒体是人们建立的去自我中心化的,以人为基础的网络。
既然社会化媒体要以人为基础,那么,它与使用者的个体心理之间必定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事实上,社会化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将现代人的社会关系在拟态环境中予以复活。社会化媒体上的“关注”模式营造了一种心理上的“他人在场”感,从而打造了出一个“时刻被凝视”的场域。在这样的场域中,虽然没有明确的群体意识或社区意识,但是人们也能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进行点对点传播,而是处在一个由许多人际关系链条构成的社会网络中。
正是由于社会化媒体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其对使用者个体的认知、情绪、情感与动机、能力与人格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2.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个体心理的变化
总结起来,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个体心理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2.1趋同心理下,个体从众行为加剧
海德的平衡理论与纽科姆的对称模式可以在微观的人际互动角度解释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从众心理。 1958年,心理学家海德(F.Heider)提出了“认知平衡理论”,又被称为“P-O-X理论”,P与O各代表一个人,X是第三者或态度对象。每两者之间产生关系,以符号“+”表示正的关系,以符号“-”表示负的关系。现将上述的P--O--X的关系列成图解形式,不同关系组合最终形成8种不同结构,其中第一行4种是平衡的结构,第二行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见下图(P-O-X关系形式):
P-O-X关系形式
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消除这种紧张感,就必须有人产生态度改变,这意味着认知者P要么逆转自己对认知对象X的原始态度,要么改变对O的态度,而态度改变遵循最少付出的原则,最终恢复平衡状态。
后来纽科姆又把海德关于认知主体自身的认知平衡理论扩大到人际互动过程和群体关系,发展出“对称模式”(如下图所示),他认为和要想维护A与B之间的关系,就必须保证A-X与 B-X 这两条边对等的关系。只有维持如此对称的等腰三角形时才能达到认知的平衡。
纽科姆对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相互之间的感情、态度、信念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人们的认知系统有趋向于某种一致性的倾向。当个体与群体内其他成员认知出现不一致时,便会在“趋对称压力” 下产生认知失调的焦虑,促使个体努力改变态度以恢复认知平衡。而越是有凝聚力的群体,越是对内部成员有很强的“关系限制” ,使成员觉得留在群体中的重要性超过了正在讨论的问题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从众的可能性。
纽科姆的A-B-X对称模式
社会化媒体上的“关注”模式营造了一种心理上的“他人在场”感,使人们时刻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环境中进行点对点传播,而是处在一个由许多人际关系链条构成的社会网络中。可以说SNS技术是网络社会现实化的转折点,它增强了虚拟群体对个人的影响与制约作用,使用户个体被驱赶进不同关系组合的小圈子群体,使个体会不自觉地以群体成员身份而不是个人身份进行互动。此时,个体作为群体成员的社会认同变得更加重要,而他们作为独特个体的个人认同变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便会出现“群体思维”和在其引导下的个体独特行为模式。
所谓从众实际上是个体一种去个性化的行为,是个体在真实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改变行为与信念的倾向。而社会化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将现代人的社会关系在拟态环境中予以复活,一个个小的关系网成了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的载体。当信息在关系网中流动时,人们接收到的不仅仅是事实信息,还有在关系网中不断积聚的价值评判和态度表达,个体为了降低认知不平衡所带来的焦虑,在关系网约束下个体更愿意沉默地转发、附和而不愿提出异议。这种情况下,本该提供更多样化的话语表达的社会化媒体,却发出了更加一致的声音,这就是群体压力下,个体心理趋同,从众加剧的表现。
2.2社会比较催生个体幸福感改变
昨天是海边度假,今天是高档餐厅的牛排,明天是一张锥子脸自拍……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看朋友圈里朋友们“晒”的内容成为一些人必须完成的任务,而看这些的同时,个体的幸福感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朋友们在吃什么、玩什么、用什么;自己又在吃什么、玩什么、用什么,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个体和他人的生活细节暴露在外,使个体对他人和自我的认知都发生了改变,社会比较不可避免。社会比较带来的一个显著后果就是个体的幸福感发生改变。若朋友们生活得都比自己更富有,更舒适,那么,个体的幸福感就会急剧下降;反之,则个体的幸福感就会提升,这和与穷人为邻你会更开心一个道理。
2.3社会促进/社会抑制作用下个体心理独特性丧失
社会化媒体创造出一个无时无刻都被他人注意的环境。社会化媒体上的“关注”模式造成了一种心理上的“他人在场”感,这种在场即便是“仅仅在场,不做评判”也同样会产生“社会助长/阻抑作用”。社会助长是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行为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但这种助长作用还与任务的复杂程度有关,即在复杂的脑力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干扰作用;在简单机械活动中,群体情境对个人有助长作用。社会抑制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被看成一个整体时所引起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一般来说理性的、有逻辑的讨论应属于复杂的脑力活动,但在社会化媒体的群体情境中,却很难实现,即使偶有一些理性的声音,也注定会被淹没在一片情绪宣泄的喧哗之中。如李普曼在其著作《公众舆论》中所说,“我们既无时间也无机会进行密切的交流。我们留心的并不是某个众所周知的类型所具有的特征,而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所以,在社会化媒体上的各种热点话题讨论只不过是沦为简单的机械活动。这种情境下就助长了个体总是急迫地在每条信息中找寻自己熟悉的言论,去跟帖,去随声附和,对于事情的来龙去脉根本懒得再做进一步的了解与思考;同时,也抑制了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体心理的独特性已不在。
2.4自我展露过度催生个体自恋心理
所谓自我展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信息。无疑,自我展露是发展亲密关系的有效方法。
在社会化媒体大发展的今天,自我展露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看看那些所谓朋友、亲戚最近都有什么琐碎的事情发生曾经也是一种乐趣。然而,最近的社会化媒体使得这些人一天十几次的更新他们的状态想法照片。乐此不疲,甚至近乎癫狂的陷入这场竞争之中。从家长里短到衣食住行;从兴趣爱好到人生感悟;从私密照片到情感经历……真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而过度的自我展示则催生了个体的自恋心理。
“大家快来看我!”――这实际上已经成为个体自恋心理的体现。从论坛和博客时代就已经出现的各种“做秀”,在微信等新的社交媒体上更加如鱼得水。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埃丽亚斯(Elias Aboujaoude)指出,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活动让我们变得更加自恋。除了一些社交媒体平台让自恋者有机会展示自己之外,也有大量的资源能够为自恋者提供帮助。
研究人员主要从自恋型人格的两个行为失调现象进行判断――过高的自我表现欲望和自认理所应当的特权感。有过高自我表现欲望的人会在Facebook上积累许多好友,而自恋人格指数和用户的Facebook活动有高度的正相关性。
尽管“晒”生活的人们都喜欢把“分享”放在嘴边,但其实对与那些热衷“直播”自己生活的个体来说,一切只是自恋心理的表达。
3.结语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社会化媒体的迅猛发展,在给个体带来海量信息和便利的同时,也对个体的心理产生着很大影响,使个体心理趋同加剧,从众行为加剧;个体心理的独特性逐渐丧失,表现出去个性化特点;社会比较,使个体幸福感下降;在过度自我暴露的情境下,个体自恋心理显著。
参考文献
1. [美]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英]Rupert Brown.群体过程.胡鑫,庆小飞译.方文审校.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侯玉波,《社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社会化媒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社会化电子商务;个性化推荐
1 研究背景
1.1 社会化媒体改变了网络行为
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生产和消费信息以及种种网络行为都发生了改变,消费者自主,用户创造内容日益盛行。所谓社会化媒体,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多对多的沟通交流为目的、大众创造的信息为内容、互联网技术为方式的新型大众媒体。
社会化媒体改变人们的社交和生活方式,从信息化娱乐转向社会化网络娱乐;由移动技术推动的实时沟通,消费者的购物心理的蜕变;从线上至线下颠覆常态的交友方式;病毒式视频传播日益受到追捧。
1.2 社会化媒体对电子商务企业影响
社会化电子商务可以使那些没有明确和强烈消费需求的的消费者在社会交互过程中受到商品信息的促发而产生消费需求;另外,商业行为中,最难的就是商家和消费者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而从利益关系上来说,买卖双方本质上是利益对立的,而这种信任关系的天生独立,恰恰可以通过社会化关系的介入来产生影响,例如,有淘宝产生的网络热词“亲”,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买家和卖家天生的信任对立。
当然在社会化媒体时代,对电子商务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电子商务行业看来,社会化媒体价值日益凸显,其传播效应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广告。如果一个消费者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不满意,很可能会到微博、SNS网站上进行批评与投诉,这样会吓走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如果消费者对于服务非常满意,也会在社会化媒体上面分享,这远比传统广告有价值。
2 社会化电子商务现状
社会化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新的模式,简单的说就是将SNS与电子商务进行了组合,蘑菇街这种基于用户自主分享的商品内容,来引导用户产生购买或者消费行为,让电子商务领域变得更具有人性味。目前社会化电子商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专注于商品信息类,比如Kaboodle,Thisnext,以及国内的较新网站:美丽说、蘑菇街、葡萄网是比较早期的模式。主要是通过将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个社区,而用户在这个社交平台上分享个人购物体验、在社交圈推荐商品的应用;另一类是比较新的模式,通过社交平台直接介入了商品的销售过程,例如社交团购网站Groupon。
在国内社会化媒体的概念还很肤浅,很多营销人根本没有掌握其核心,没有很好的发挥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作用。就现状来看,提起中国社会化电子商务仅可联想到美丽说和蘑菇街两个网站。美丽说与蘑菇街这类社交分享网站的确具有社交因子,但也有自身限制,因为它自身不具有商务属性,即没有自己的销售平台,仅仅只是在用户分享产品时添加了链接供后来的浏览者在其他B2C或C2C的网站上去寻找。像凡客、京东、天猫等独立B2C电商平台虽然在运营模式上做得比较成功但缺少社会化的属性,这也恰恰说明中国还有待大力开发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潜力。
3 社会化媒体技术应用
3.1 个性化推荐
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几乎各方面都跟它有关系。从个性化推荐的角度讲,一般电子商务网站,如卓越或当当,为用户推荐的时候总是跟他过去买过的商品相关的。但对于有些用户来说,可能更能影响他购买决定的是人,比如,当她要买一种化妆品时,如果告诉她这种化妆品是那位有影响力的明显推荐的,那么她将购买的概率就会更大。例如,无觅网通过用户反馈、数据分析跟迭代方式提供的一个“相关文章”推荐服务,使得推荐的文章的相关性要高很多,而且无觅网站管理中心让用户可以进行一系列的自定义设置,查看收录概况等等。
3.2 数据挖掘
分析数据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我们应该怎样依靠数据做更多的事情?什么程度才能称之为数据挖掘,数据挖掘应该能达到什么目的。网络调研与社会化媒体相得益彰。首先,人数导引精确确定人群的特性,可以使得网络调研与社会化媒体相得益彰;其次,社会化媒体可以起到网络调研相近的作用,但是不能取代;第三,市场研究公司要真切地关注人们生活形态和消费行为的网络化。在社会化媒体上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建立“趋势建构—族群探测—生活形态—大数据验证”模型。
3.3 口碑传播
在社交媒体爆棚,信息愈发趋于透明与对称的情况下,广告的作用在不断弱化,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大行其道,口碑营销才是品牌传播的核心。对一个商品而言,能直接影响用户消费的行为是来自朋友或者他人的推荐,可见口碑对一个商品成功的重要性。展望未来,社会化电商要获得突破性的发展,个性化商品点评服务与推介服务会成为新的潮流,诸如美丽说形式的社会化团购。
因此,对于大学生校园创业,比如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的校园创业的实训基地——青清水吧,不仅要利用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做好广告宣传,应该适应社会化,认清社会化媒体营销对于品牌传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社会化电子商务的成本优势、互动特征进一步加强其口碑营销进而扩大自身的经营范围和品牌影响力,有效的利用校园这个小社会里的社会化媒体。
4 校园实体店与社会化媒体结合
大学生创业的校园实体店与虚拟网络销售平台组合,可采用O2O模式,在线支付线下商品以及服务,再到线下去享受服务,与社会化媒体相结合,探讨怎么用社交化的方法来促进销售本身,结合微博平台开发个性化推荐,利用口碑传播效应,注重消费者体验,充分做好社会化营销或通过社会化渠道实现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