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 > 乡土中国 Rural China

乡土中国 Rural China

乡土中国 Rural China乡土中国 Rural China

● 简介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在《乡土中国》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全书主要探讨了差序格局、男女有别、家族、血缘和地缘等。

《乡土中国》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序言乡土本色:礼俗社会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人们生在土里长在土里,土地是中国基层社会的根本。农民的土气是因为土地的不流动而发生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乡土社会的特征是人与人之间的孤立与隔膜,简单的农耕活动不需要复杂的分工与合作。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有地方性的,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生于斯,死于斯,对于乡土社会里的人来说,终老还乡是最终的归属。这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社会的稳定来自于人们心里彼此的熟悉。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些没有来由的信任就是规矩,是人们“从心”世代习来的礼俗。

概念 ①礼俗社会: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有机的团结)。

②法理社会: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机械的团结)。

【思考:农民固守土地而居,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乡土本色的礼俗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土地是人最为眷恋的东西。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赖于土地,生长于土地。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熟悉的纽带,便成为礼俗中的规矩。】

文字下乡: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

乡下人的“愚”并不是智力上的缺陷,而是其生活环境所造成的,乡土社会是通过彼此的“熟悉”建立起来的。在此中,言辞不一定达意,熟人间的交流是靠眉宇之间的传情达意。文字非得下乡?非也。

概念 ①愚:“文盲”,不识字,知识不及人。

②面对面的社群:生活上互相合作而且天天见面的一群人。

③特殊语言:非文字性的,可以用来传情达意的语言,如表情、肢体语言、行话等。

【思考:乡下人的愚钝并非是知识上的缺陷,而是由乡土社会的本质造就的。乡下人每天都能面对面碰到,更多地用熟悉的动作表情语言进行交流,这也是一种传情达意的方式。文字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如果文字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土人际交流的直接性,文字下乡也就没有必要了。】

再论文字下乡:乡土文化的口口相传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历史对于个人并不是点缀的装饰物而是实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基础。文化得靠记忆,不能靠本能。乡土社会大体上是没有“文字”的社会。文化的传承是以口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延续。在这基层上,有语言而无文字。文字对于定型的乡土社会是没有必要的。

概念 ①记忆:“记”是指在当前为了将来有用而加以认取;“忆”是指为了当前有关而回想到过去经验。

②文化: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思考:乡土生活的经验是由口口相传的方式延续的。这种文化的传播并不需要复杂的文字作为媒介,依靠普通的语言交流即可完成。因此,只有当乡土社会发生变迁,文字才有下乡的需要。】

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推浪格局——重复交错的人际网络

西方社会是团体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分配和制衡。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是差序格局,社会关系如同圈圈扩散的波纹,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变化。我们的社会讲攀关系,讲交情,是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孟子》善推,克己修身成了中国乡土的根本。孔子的道德系统里绝不肯离开差序格局的中心,思想的体系与道德的推崇总是由点及面通过社会关系扩散开来。所谓“大同天下”,这个天下即是整个平面。具体来说,不同的社会圈子交集在一起,却没有团体格局那样的整体性。

概念 ①私:是一个群己、人我的界线怎样划法的问题。

②团体:用捆柴来打比方,是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

③团体格局:如同一捆捆、一扎扎、一把把柴火摆在一起。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④亲属关系: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⑤伦: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⑥差序格局:同“伦”,即以“己”为中心,通过有差等的次序和一根根私人联系而构成的网络。

⑦个人主义: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杀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力上控制个人。

⑧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

【思考:西方社会是人与人之间层次界限分明的团体格局,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而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以个人为中心、人与人之间重叠交错的差序格局。在我们的传统里,国家天下是模糊不清的象征概念,不过是由中心推出去的势力范围内的一圈波纹而已。差序格局就是以己为中心推衍出的、由一根根私人联系构成的网络。】

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团体道德VS私人道德

道德观念是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用以维持社会的生存和延续。在象征着团体的西方宗教观念下,有着两个重要的派生观念:一是每个个人在神前的平等;二是神对每个个人的公道。团体格局的道德体系中发生权利的关系,权利与公道的“代理人”——政府,接受者权利的制衡与监督。在差序格局中,最重要的是“克己复礼”。孝、悌、忠、义都是私人关系中的道德要素,“仁”是逻辑上的总合,一切私人关系中道德要素的共相。在缺乏具体性团体的乡土社会,“仁”的体现总是要回归到具体的私人伦常关系。

概念 ①道德观念: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②代理者:团体格局社会中,执行团体意志的人。

【思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社会结构格局导致不同的道德观念。西方道德体系中的平等和公道来自于团体格局。东方乡土社会以己为中心外推的一根根私人联系网络呈现出差序格局。在无数私人关系达成的网络中,每一个节点都附着一种道德要素。乡土社会缺乏团体的道德,每一种道德是以私人伦常关系亲疏表现为不同程度上的伸缩。】

家族:绵续性事业社群

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是氏族,是一个事业单位,赋有经济,政治,宗教等各种功能,是具有长期绵续性的。西方家庭夫妻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中国家庭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是纵轴。为了事业组织的效率,就得牺牲感情,讲求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夫妻间相敬如宾,女子要有三从四德,亲子间要讲究负责和服从。乡土的中国社会是同性聚集的社会,同性之间寻求感情安慰,而守着老婆的男人却被看作是没有出息。中国人在两性感情上的矜持和保留也是在这种社会圈局中养成的性格。

乡土社会的主要特征_乡土社会特征及其内涵_乡土社会的特征

图1 父系关系图

概念 ①社群:一切有组织的人群,把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

②社会圈子:差序格局中的基本社群,相当于“小家族”。

③事业组织:用来形容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或家庭。在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上具有绵延性,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排斥了普通的感情(与纪律相对照的普通感情)。

④生活堡垒:用来形容西洋家庭团体。此类家庭里,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物,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家庭是其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子女是配角,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也都不是家庭的分内事。

【思考:西洋家庭是团体格局下的社群,是由亲子构成的生育种群,亲子指结构,生育指功能。在这里,夫妻是主轴,两性之间的情感是凝合的力量。乡土社会的家庭是差序格局的社群,家族的延续沿父系单系传递,包括五代以内点所有父系亲属,结构上这被称之为氏族。在这里,主轴是父子之间、婆媳之间,是纵向的。】

男女有别:社会关系的稳定

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文化模式,讲求稳定。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好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心理上的契洽是没有必要的,这也便是中国乡土同性社会特征的一个原因。这样求稳的社会使得大多数的中国人都安于现状,并不想把理想改变现实。

概念 ①感情定向: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②了解: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③阿波罗式(Apollonian):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

④浮士德式(Faustian):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改变。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思考:乡土社会是阿波罗式的。稳定是乡土社会的一大特征,表现为男女之间感情上的淡漠。中国乡土社会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男女差别阶级固化。西方的浮士德式精神,是对传统中国社会关系事业的一种破坏。因为浮士德式象征着两性情感的深度发展,这种不断克服阻碍的过程会破坏乡土社会的稳定性。】

礼治秩序:从教化中养成的内在服膺

乡土社会秩序维持是靠“礼治”实现的。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依靠国家的权利来推行的,礼靠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教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主动服礼,由个人克己复礼而向外推演。在国家,君主通过执行种种复杂仪式,为百姓做出标榜以示天下,由上及下教化百姓,用传统的道德威慑和宗教崇拜来统治百姓。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概念 ①法治: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其实是“人依法而治”。

②人治:其实是“礼治”,没有所谓“人治”的概念。但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也可以很残忍。礼也可以杀人。

③礼:社会公认合式(对是合式的意思)的行为规范,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用“克”、“约”(克己复礼、推己及人、约定俗成)等字表示。

④传统:社会所累积的经验,用来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无形权力。

【思考:西方是以法律为基础的法治社会。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人们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周而复始的生活使得人们在教化中形成对传统的敬畏感,这种敬畏感使人服膺,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无讼:礼治下的教化

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现实的法律为百姓带来不安,超越道德的另外一种陌生的力量开始裁决他们的日常生活,其完全不同的裁决原则及所带来的副作用在稳定的乡土中国常常难以施行。

【思考:在乡土社会,礼治的推行在于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传统的服膺。礼的秩序是由教化来维持的,这种教化体现在乡绅的调解和官府的折狱。与乡土社会不同的是,西方社会的教化在于明辨权利。在社会流动变迁的时代,受契约影响的人们更多依靠权利而非礼,来达到教化。】

无为政治:皇权的松弛

政治模式分为两种:偏重社会冲突方面的横暴权力和偏重社会合作的同意权力。横暴权力名义上是指独裁,其根本驱使的力量乃是经济利益。然则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其社会分散归并为一家一户,经济基础虚弱,不便于架构横暴权力。在乡土社会中的基层实行共同授予的社会契约,社会分工极少,在这种自给自足经济条件的限制下,中国社会逐渐承认了一种趋于稳定的无为政治。“无为”亦所谓求稳,人生老病死求的是颐养天年。在中国的乡土社会,这种家庭内各自的微循环所带来的安逸感抚慰了几千年的国人。

概念 ①横暴权力:从社会冲突方面着眼,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权力是维持这种主从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具有压迫性质。

②同意权力:从社会合作方面着眼,由于社会分工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其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权利与义务要相称,否则就当鲁滨逊。

【思考:政治权力分为两种:完全依靠暴力维持的横暴权力、根据社会契约产生的同意权力。横暴权力的基础是经济利益的诱惑,同意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分工合作。自古以来,乡土社会的人依靠自给自足的生活,很少有社会分工的需要,横暴权力施展的范围非常之有限。因此,表面上的皇权政治略有松弛,多数历史时期下,乡土自治才是乡土社会治理的真实面貌。】

长老统治:教化性的权力

文化和政治的区别是:凡是被社会不成问题地加以接受的规范,是文化性的;当一个社会还没有共同接受一套规范,各种意见纷呈,求取临时解决办法的活动是政治。所谓社会契约必先假定个人的意志,民主政治的形式就是综合个人意志和社会强制的结果。“苛政猛于虎”的政是横暴性的,“为政以德”的政是教化性的,“为民父母”是爸爸式权力的意思。教化权力的扩大到成人之间的关系必须得假定个稳定的文化。稳定的文化传统是有效的保证。

概念 ①教化权力(paternalism):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同爸爸式的权力或称长老权力,是为了被教化者,而不是为了统治关系,带来长老统治。

②长老统治:难以用民主和不民主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社会下的权宜之计。

【思考:乡土社会来源于稳定的文化传统,文化的推行依靠教化权力。教化权力既非专制的横暴权力,亦非民主的同意权力,而是一种长幼之序规范下的长老统治,宗族长老行使教化性的权力来维护社会的稳定。】

血缘和地缘:社会发展阶段的分水岭

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社会是稳定的,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作用——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上的稳定。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贸易讲求平等,规定双方权利与义务并要有法律的保证。而馈赠只讲求往来人情。亲密社群的团结性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所以,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概念 ①血缘: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是身份社会的基础。

②地缘:血缘的空间投影,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是契约社会的基础。

【思考:血缘关系是乡土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乡土社会中,地缘关系依附于血缘关系,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由于血缘关系限制了冲突和竞争的社会活动,因此商业很难在血缘社会中发展。而地缘关系脱离了血缘的投影,互相亏欠的人情不再成为商业发展的阻碍。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乡土社会由此进入现代社会。】

名实的分离:乡土社会的缓慢变迁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当社会变迁的时候,会出现惶恐和不安。而社会中的文化英雄提得出办法,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利形式——时势权利。所谓乱世出英雄,这个英雄代表了一种新的诉求和尝试。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够追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在中国的乡土社会,思想统治不断被新的注释加以改变,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

概念 ①时势权力:“时势造英雄”,文化英雄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其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

②社会继替:指社会成员新陈代谢的过程,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

③社会变迁: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④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

【思考:乡土社会是一个变迁非常缓慢的社会,表现为名与实的分离,即维持形式上的长老权力意志,而在内容上不断被新的注释加以改变。】

从欲望到需要: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

人类的欲望经历了文化与自然的淘汰,到乡土社会时代,欲望暗合了人们生存的条件,于是在乡土社会人们可以依靠欲望去生存。然而社会变迁使欲望不再是人们最后的动机,人们最后的动机是理性的需要。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在现代社会里知识即是权力,因为在这种社会里生活的人要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从知识里得来的权力是我在上文中所称的时势权力;乡土社会是靠经验的,他们不必计划,各人依着欲望去活动就可以了。

概念 ①欲望:人类在取舍之间的根据,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

②需要:自觉的生存条件。

【思考:在乡土社会中,人们依靠欲望去行事。而现代社会,欲望并不能成为人们行为的指导,于是产生了理性的需要,因此有了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通过自然和文化的筛选,让符合生存欲望的一部分文化积累起来,这是社会变迁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欲望到需要,就是从自发到自觉。乡土社会是自发的,缓慢变迁的,也是稳定的;现代社会是自觉的,快速变迁的,也是不稳定的。】

后记

概念 ①社区研究:也称作社区分析。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

- 社区分析的第一步工作: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

- 社区分析的第二步工作:比较研究。

● 书评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稳定的社会,这种稳定性根植于农耕社会的本质性。人们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耕秋收,顺应四时。现代人上学、毕业、找工作、相亲、结婚、生子,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一切都已是事先安排好的。

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是差序格局,人们的社会关系仿佛一圈圈向外扩散的波纹,自己就是圆圈的中心。无数根亲疏远近、高低贵贱的私人关系构建起这个庞大的人际关系网络。所以,我们中国常说的走亲戚、家族势力,都是由“己”“私”这一线索慢慢推延开来的。

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还需要以人治作为基础。人治实质上就是礼治。“礼”是合乎社会的行为规范。乡土社会中的长老或父系长辈会用礼教的方式规范子女的行为,这使得中国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礼俗社会。

上一篇: 高三复读生以社会考生参考(高考复读生就是社会考生吗)
下一篇: 《陌生的熟人》:“去熟人社会”的特征和逻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