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物 > 方氏父子(历史故事)

方氏父子(历史故事)

方氏父子(历史故事)“文都”桐城是安徽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文化名人甚多,有首诗日:“桐城神秀山多姿,人才辈出天下知,父子宰相三司马,落第秀才

人物名人姓历史有哪些_历史人物姓名和故事_方姓名人及历史人物

“文都”桐城是安徽省的历史文化名城。它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代文化名人甚多,有首诗日:“桐城神秀山多姿,人才辈出天下知,父子宰相三司马,落第秀才做君师。”

诗中的山指桐城名山小龙山、龙眼山;“父子宰相”是指清代名相张英张廷玉父子;三司马则是指桐城世家姚氏一代人中就曾出了三位司马;而“落第秀才做君师"更是一段鲜为人知的佳话。

清季,桐城有一户方姓人家,家境清寒,但几个儿子都满腹经纶,尤其是他家的老二方仲舒少年就已才名冠绝乡里,为同窗学子所钦敬,塾师更是逢人就夸,说:“仲舒这孩子人物品行是顶儿尖儿没得话说的,至于文章更是字字珠玑,若是进京应殿试,保不准还在头榜三甲之列呢!”

方仲舒嘴上虽连连逊谢,内心着实是很得意,很自负。

这年正逢朝廷开科取士,方家因贫寒,凑不出那么多盘缠让几个儿子都进京应试,决定只让最有希望的二儿子方仲舒去。

桐城的民风历来崇文重教,一日谁家的孩子要参加大比,邻里乡亲都会自动相助,送钱送物,即令家贫送不起东西,也要来送几句吉言。

方仲舒是大家都认为最有希望考上的人,所以来方家送物进言之人络绎不绝。

这一下更增强了方仲舒“此去必中”的决心,他临行向父母立誓说:“此行若不中誓不还家!”

桐城的十几名学子相携到达京城,进场考毕回到旅舍,有的意气扬扬,有的则垂头丧气,纷纷议论考试的得失处。

方仲舒坐在一边不出一言。他还沉浸在兴奋之中,他觉得自己今天真是才思敏捷,考得太顺手了。

当众人问起方种舒考得如何时,他便一句句将自己的应试之作背诵给大家听,背到佳妙处,众人纷纷击节赞赏,同时嗟叹:“如此妙言佳句,我怎么就想不出来!”

待他将全文背诵完毕,大家都说:“仲舒兄必定高中!如此出色的文章,无论谁当主考官都会看中的。”

等到发榜之日,大家同去看榜。别说头榜、二榜,就连第三榜也没有寻到方仲舒的名字,同去的桐城学子倒有9人榜上有名。

方仲舒没想到自己会名落孙山,真如兜头一飘凉水泼下来,连心都凉透了。他掉头便走,回到旅舍,蒙头躺下。

同窗的学子们都知道他自视甚高,而且那几个榜上有名的举子的确觉得自己的文章尚不及他,不料自己中了,他倒没中,都不知如何去安慰他。

方仲舒一觉起来,见同来的人都在收拾行李准备回乡,想起来时自己发下的“不中誓不还家”的誓言,实在无颜见家乡父老,便对他们说:“我在京师还要会几个朋友,你们先走一步,对我家里说一声,就说我晚几天回去。”

那些人都知道他是不好意思回去,也不便强求,只好先走了。

实际上方仲舒在京城根本没有熟人朋友,他滞留京城,不是躺在旅馆长吁短叹,就是在京城四处乱走瞎逛。

几天过去,胸中的块垒之气倒也消了不少。他带的盘缠不多,所以打算再呆两天便动身回乡,苦读三年再来应试。

这天晚上他早早地躺在床上左思右想,忽然有人一叠连声地敲他的门。他很奇怪,自己在此地一无熟人二无朋友,谁会来找?肯定是敲错门了。

他原想躺在床上不予理睬,但门外的人敲得越发急促,他只好起身开门。他一看门外站着好几名穿着仆役服色的人。一见到他,其中一人趋前一步、躬身说:方先生,我们的主人高员外想请先生去家里教书。”

方仲舒正错愕时,那些仆役一齐躬身,原来是他们的主子高员外来了。

方仲舒打量了一下高员外,衣裳十分鲜亮,大约五十多岁年纪,气宇轩昂,与自己却是素昧平生。

高员外不待他请,便一脚跨进房来,朝他拱一拱手,说:“我听说方先生的品行、文章在您故乡素称第一。我有个侄儿,想拜托给您教诲。”

方仲舒说:“我只是桐城一介布衣,到京城来参加大比落了第,现在打算归家,哪里有资格做别人的老师?况且我也不愿意留京授馆。”

高员外诚恳地说:“我的嫂嫂现已寡居,只有一个儿子,想请个好老师来教导他。方先生不妨留在京城,等待下一科考试,教教学生也不寂寞嘛。”

高员外一面再、再而三地恳请,大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之势。

方仲舒一方面是为他的诚心所感动,二方面自已落了第,正愁无颜见江东父老,在京城呆三年到下科再考,实际上是条上策,反正三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也快得很。

这么一想,便应允下来。高员外大喜,连声道谢,临走时交代方仲舒说:“方先生暂且住在这里等着,明天晚上我会派人来敬请先生过去。”

方仲舒等那些人走后,又躺回床上,将这件事琢磨了一下似乎来得过于突兀。那高员外看他身份大有来头,何以会知道自己这个来自桐城的无名之辈?心中不禁忐忑起来。不过自己既然已经答应下来了,也只有走着瞧了。

第二天夜里,果然来了个老仆,牵匹马过来请方仲舒骑上去,另有四名年轻力壮的仆人,两名扛着方仲舒的行李,另两名举着火把,在前面引路。所走的路都是方仲舒这七、八天来从未到过的地方。

不久到达一所宅第,高门大院,进门后又经过几进院落才到达一处房子,仆人把行李放下,请方仲舒下马,告诉他就住在这里。那名老仆还特别叮嘱方仲舒说:“先生请不要到处乱走。若是饥了、渴了尽管吩

咐我们这些仆人去办饮食、茶水。我们的主人要到明天才能过来相见。”

方仲舒越发觉得这事来得蹊跷。

第二天中午,高员外领着个学生来了。这学生是个年龄七、八岁的垂髫童子。高员外让这个小孩向方仲舒行了拜师的大礼,然后方仲舒说:“我嫂嫂十分疼爱这个孩子,每天起床一定都很迟。请先生要打他。”

从这天起,这个孩子每天都要到中午时分才会来跟着方仲舒书。不过这个孩子的资质异乎寻常好,不论学习什么都领悟得十分透彻。

良师遇上了高徒,当然十分欣喜。仲舒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学生,尽力地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师徒十分相得。

高员外对方仲舒的教学很满意尽量在生活上让他过得舒适些,每天的饮食很精美,四季衣饰都是绫罗绸缎,怕方仲舒闲时寂寞,他自己有时也过来同方仲舒闲聊,查问仆役服侍得是否周到。他按月给方仲舒家里寄去丰厚的报酬,从来不用方仲舒操心。

方仲舒不时收到家中的信,告知他已收到寄来的银两。就这样宾主十分相安地过了三年。

有一天晚上,高员外又过来同方仲舒闲聊,方仲舒趁这个时机告诉高员外说他想要辞退教职去参加殿试。

这本是个合情合理的要求,也是高员外三年前聘请他时曾预先答应过的。谁知高员外听了却一口拒绝。不论方仲舒如何左磨右说,他就是不肯让方仲舒走,并说:“方先生难道还怕将来没有飞黄腾达的一天吗?还是留下来再教这孩子三年吧。”

方仲舒没想到高员外会食言,心里十分生气。但是主人不肯答应自己离去,而这幢大宅子戒备森严,仆役一天到晚不离自己左右;宅子里面的门径又很复杂,自己虽然在这里呆了三年,实际上摸不清出路,想私下离开根本就不可能,无可奈何只好答应留下来。可是心中确实怨恨得很,自己的功名就被这么个孩子给耽误了三年。所以他不免有时就对着孩子发牢骚,甚至责怪他,别别扭扭地又教了这个孩子三年。

这孩子肯定将方仲舒心里的怨艾

转告给了高员外。于是有一天,高员外来到方仲舒的住处,一再道歉,并说“这孩子承蒙先生您的教诲,现在可以自己做学问,自己处理人生处世之道了。我知道先生急于功名,现大比之期又快到了,我也不敢再留先生,我会恭送您走的。请您将行李收拾好。”

方仲舒大喜,连忙收拾好行李等待。一直等到夜里,仆役才牵匹马来,请他骑上,将他引到一个地方,说:“先生请暂且待在这里,等天亮了再走。”

方仲舒不知道他们这又是捣的什么鬼,把自己引到这么个陌生地方来等天明,心里感到十分不安。

忽然听到一声声地传呼:“召见方仲舒!”

接着来了四、五个穿着太监衣服的人让他跟着走。所经之处都是金碧辉煌的殿宇,到达一处宫殿,有个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人。

方仲舒偷眼一瞧,正是自己教授了六年的学生。这一下可把他吓坏了,连忙俯伏在地。只听见那孩子叫他平身,并赐他翰林之职,然后命他退下。等到他退出来,已吓得汗水湿透了几重衣了。

方仲舒回到住处就病倒了,高员外派人殷勤服侍。方仲舒心中惶恐不安,待到病好了一点,可以起床了,便马上修了一表呈上去,请求辞官回乡养病。皇上立即恩准了。方仲舒急忙收拾东西立即离京回归桐城。

方仲舒回到桐城后,娶了妻,成家后便开馆授徒,绝口不再提外出求取功名之事,日子过得恬淡平和。对于他在京城六年的生活,他对家人都讳莫如深有人问及,他只说在京城一富人家授徒六年,别的都不肯谈。

如此过了一年,他妻子生了个儿子,这孩子就是清代名儒方苞。

方苞从小就聪颖过人,书读得很好,乡试、会试都是名列前茅。

方苞二十岁那年想赴京参加殿试以求取功名,方仲舒一听,坚决不许,说:“你那点皮毛学问也想出去求功名?别去丢人吧!”

于是方苞又苦读了三年,才学在众学子中确实已是出类拔萃了。他再次请求父亲让他进京赴试,方仲舒仍是不答应,并告诫他说:“平安即是福。功名有什么好?官场处处伏杀机,还是老老实实在家乡呆着吧!”

方苞此时年轻气盛,对父亲这种意见哪里听得进去,便去求母亲出面向父亲说好话,务必让他进京一试身手。

方仲舒在妻子、儿子的夹攻之下,迫不得已才说出自己在京六年所教的学生就是当今圣上康熙皇帝。

方仲舒说:“你们想想,当时我又不知道他就是圣上,只管以老师的身份教训他,有些话势必是不能对皇上说的,肯定是大不敬。六年的时间里口中所出的纰漏谁记得有多少?他尊我是老师,不降罪于我,但他是记忆力极好、极聪明的人,我的那些话他想必是句句记在心里的。若是我儿子在他掌握之中,逮住了机会,他岂有不报复之理?所以,远远地躲在家乡,明哲保身才是上策。”

方苞心里不服,说:“不知者不为罪,这个道理圣上一定是懂得,他不能怪罪于父亲。曰:学而优则仕。我们做学子的苦苦做学问,做好了学问不是应当去做一番事业吗?”

方仲舒说:“在家乡开馆授徒,著书立说,教好了这一方子弟也是莫大功德。出外求功名的话休再提起!”

方苞只好听从父亲的教诲,呆在家乡。

他的文章功力很深,并且有一整套创作理论,倒是创出了个响当当的“桐城派”。

方苞35岁那年,他父亲方仲舒去世。方苞又在家乡守制三年,直到38岁才进京应试,中了进士。

康熙皇帝对于方苞是自己授业恩师方仲舒之子自然是心知肚明的。

康熙五十年,方苞43岁时,桐城名儒戴名世的《南山集》中有讽刺清王朝的文字被人告发。康熙帝除了将戴名世斩首示众外,还抓住这个机会大兴文字狱,株连数千与戴名世有关系、有交往的文人。方苞因收藏了《南山集》的刻版也被下在刑部大狱。

康熙帝将戴名世满门抄斩之后,又将他的好友、学生杀了一些,但对于杀不杀方苞,他一直没下决断,便让群臣公议。

此时方仲舒的许多学生都已在京师为官多年,都想救方苞一命。

于是方仲舒的一个学生趁机奏道:“方家在桐城是第一大族,而且方仲舒、方苞是桐城两代名儒,品行素来是乡里楷模。杀方苞恐怕不妥吧。”

言下之意,方姓既是大族,人多势众,杀了方苞,地方就不好治理了。康熙帝自然明白这个意思。但他心中很疑惑:方仲舒当年进京赴试时明明只是一介寒酸书生,根本不是望族子弟的样子,皇叔读了他应试文章钦佩不已,故意将他的试卷留中不发,使他落第,然后找他来教自己,难道皇叔看走眼了?这一点倒是应当调查明白。他决定派人微服下去察访。

方仲舒的学生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派人赶在钦差之前飞书向方家报信。

方家马上将全家人找来商量。

方老太太说:“我们方家人丁式微,但京中来信说,钦差马上就到,我们必须让钦差以为我们方氏是个大族,这一时之间,到哪里借这么多人来?”

大家面面相觑。这倒真正是个难题。东西好借人难借,况且又时间紧迫,难上加难。

大家正为难间,方苞的儿子当时只有十多岁,见大人都为难,便说:“我倒有个主意,不知行得行不得?”

方老太太素来喜爱这个小孙子,便说:“你且说出来,让大家听听嘛。”

这孩子说:“只需如此如此....”

大家听了哄然叫好。方老太太笑着说:“这种鬼点子,也只有他这样的小孩子想得出来,难为他了。虽说这一来家产都会散尽,只要救得了苞儿,也顾不得了。”

于是方家立即将家产全部变卖,并且向所有的亲朋好友借钱,买了数千只灯笼、数千根蜡烛,还请来全县最好的戏班子。

方家所有的人都分头到桐城四乡去宣传:方家请了一台戏,凡去观看的人每人送一吊铜钱,还奉送灯笼一只、蜡烛一根,让他照明回家。

那钦差奉旨不敢怠慢,日夜兼程,到达桐城已是夜里,正逢方家戏终人散。

钦差只见四乡八岭漫山遍野全是走动的人,每人手中都掌着一只灯笼,灯笼上一斗大的“方”字直逼人眼,惊得钦差差点儿从马上掉下来。

第二天他再到桐城四处察访,方苞果真在家乡品行高洁,他过世的父亲方仲舒更是德高望重的名儒,均无任何劣迹。

钦差回京向皇上禀报了他调查的情况,皇上听说在桐城果然没有有关方仲舒在京城的流言蜚语,更兼方氏确是桐城的大族,便将方苞释放。从此以后对他青眼有加,十分信任。

康熙帝废了太子允礽之后,晚年颇为皇储之事担忧,他觉得自己的儿子个个都很出色,都有本事承担大业,他决断不下立谁为太子,便将方苞找来,对他说:“联的皇子个个英武,朕都不知立谁为储的好。”

方苞便说:“既然圣子个个都好,就应当看看圣孙是谁更好。”

这一句话便点醒了康熙帝。

诸孙之中最有出息的是弘历,便下决心立弘历之父允禛为储。为此,雍正帝内心很感激方苞。可以说,凭方苞一句话,决定了清代两位皇帝的帝位。

“桐城派”在有清一代能在文坛上占据统治地位与方苞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都具有很高名望是分不开的。

上一篇: 各省排名前五的历史人物,哪个省最牛?含金量最高?
下一篇: 《百家姓》之——方姓来历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