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近现代历史名人
晏殊
晏殊(公元991年—公元1055年),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北宋抚州临川县文港乡(今南昌市进贤县)人。 他在政治上极其成功,教育上也成就斐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可以说群贤毕至。 他的文学成就非常突出,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闲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绪,因此有“宰相词人”之称。晏殊一生顺风顺水,志得意满,少年成名,人品高贵,深受两代帝王的喜爱和信任,从政之路顺利,官至宰相。 在宋代文人中,晏殊的人生、亦或说是他的仕途,要比一般的文人士大夫幸运很多。 他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等职,官至宰相。 晏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才,他在文学、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都有重大贡献,被誉为“宰相词人”,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朱耷
朱耷(公元1626年—约公元1705年),原名朱统,字刃庵,号雪个、个山、人屋、道朗等,是中国历史上最出挑的白眼画家之一。出家时释名传綮,汉族,江西南昌人 。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当时人们的认可,也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被誉为“八大山人”,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一部分。朱耷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成为清初画坛“四僧”之一,中国画一代宗师。擅书画,早年书法取法黄庭坚 。他的艺术风格以写意花鸟为主,擅长用淡墨写意,笔墨简练,意境深远。郑板桥、吴昌硕、傅抱石、齐白石、李苦禅、张大千等对其推崇备至。代表作有:《鱼鸟》、《松下鸣禽图》、《荷花水鸟图》等。朱耷的画作在东方尤其在小日子备受推崇,并在世界画坛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董源(公元934年-约公元962 ),又名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今南昌市进贤县)人。是五代绘画大师,被誉为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他与李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又与荆浩、巨然、关仝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他的山水初时师法荆浩,笔力沉雄,宋代沈括称他“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董源所创造的水墨山水画新格法,当时得到巨然和尚的追随,后世遂以董巨并称。现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龙宿郊民图》《溪岸图》等图。其中《潇湘图》卷被视为“南派”山水的开山之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历代评价都非常高。在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称,董源画法“水墨类王维,着色如李思训”,对其评价很高。而在米芾的推崇下,董源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使得他一时之间进入到了画史的舞台中央。明代的董其昌对董源的评价更是赞誉有加,他在禅喻画的过程中,将中国山水画分为南北两宗,并首次提出了文人画的概念,其中董源被列为嫡子。
魏良辅
魏良辅(公元1489年-公元1566年),字师召,号此斋,晚年号尚泉、上泉,又号玉峰,新建(今江西南昌)人,明朝嘉靖五年(1526)进士,历官工部、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广西按察司副使。嘉靖三十一年(1552)擢山东左布政使,三年后致仕,流寓于江苏太仓。魏良辅是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南曲)始祖。他对昆山腔的艺术发展有突出贡献,被后人奉为“昆曲之祖”,在曲艺界更有“曲圣”之称。他熟悉音律,初习北曲,因不及北人王友山,乃钻研南曲。经过他的改造,昆山腔发展了吴语音乐。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力使他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被后人尊称为“昆曲之祖”和“曲圣”。在史书记载中,魏良辅被赞誉为明代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革新家,对昆山腔艺术的发展提高有过巨大贡献,后人曾把他奉为昆腔之祖。他的著作《曲律》以及他本人都得到了历史的高度评价。
晏几道(公元1038年-公元1110年),字叔原,号小山,今南昌市进贤县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从小,晏几道就表现出惊人的诗词天赋,14岁便参加科举考试并金榜题名。他的词风独特,似其父而造诣过之,工于言情,其小令语言清丽,感情深挚。尤其是他的《鹧鸪天》,使其名声大噪,扬名天下。晏几道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职,但中年时家境中落。晏几道的性格特征也十分独特,他孤高自负,傲视权贵,难与一般俗人合流。名满天下的苏东坡慕名求见,他拒而不见。势倾天下的蔡京在重阳、冬至逼他写词祝贺,他无奈之下写了两首《鹧鸪天》,居然没有一句提到蔡京。尽管如此,他仍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不屈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晏几道是一位性格鲜明、才华横溢的词人。他的词作深受人们喜爱,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另记:陈执中
陈执中(公元990年-公元1059年),字昭誉,洪州南昌(今江西南昌市)人,是北宋时期的大臣,参知政事陈恕之子。他幼时因为父亲的功劳被选为秘书正字,升为卫尉寺丞,担任梧州知府。在宝元元年(1038年),他担任同知枢密院事。进入庆历元年(1041年),他出知青州,后改任永兴军。在整个宋朝历史上,除了像赵普、沈义伦等开国宰相,只有三个宰相没有经过科场考试(无出身),陈执中就是其中之一(另外两人是吕端、韩侂胄)。陈执中此人不学无术,才智平庸,是靠父亲封荫才进入大宋官场。然而,陈执中平时以宽于待人,严于律己,温儒尔雅,恭谦礼让著称于世。虽然他被视为官场上的混子,但他却能两度担任宰相,这主要得益于他不结党营私、无限谄媚宋仁宗。嘉祐四年,卒,时年七十(《乐全集·卷三七·陈公神道碑铭》),谥号为恭。《宋史》卷二八五有传。
另记:徐孺子
徐孺子(公元79年—公元168年),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县(今江西南昌)人。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位著名贤士。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哲学、天文、算数、历法有深入研究。他的品行如玉、重情重义、恭俭谦逊、淡泊宁静,被尊称为南州高士和布衣学者。他自幼家境贫寒,却以力耕维生,培育出不耕不食的良好品质。他勤学苦读,满腹经纶,9岁时就能背诵《春秋经》《公羊义例》等一些著作,并展现出不同常人的辩证思维。他一生博学多识,淡泊自守,官府多次征诏,皆不出仕。有“南州高士”之美称。相传豫章太守陈蕃慕其才品而特为其专设一榻,去则悬之。于是便有了王勃《滕王阁序》中“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典故,并千古流芳。徐孺子是江西史上义务教育的楷模,被誉为江西文化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为江西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光照千秋万代的卓越功勋。今南昌名胜孺子亭,原是徐孺子垂钓之处,为豫章十景之一。
另记:汪大渊
汪大渊(公元1311年-?),字焕章,出生于江西南昌,元朝地理学家、航海家。他以其独特的航海经历和观察成果在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留下深刻印记。据记载,汪大渊于至顺元年(1330年)首次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历经海南岛、占城、马六甲等地,横渡地中海到摩洛哥,再回到埃及,出红海到索马里、莫桑比克,横渡印度洋到达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等地,再回到中国。他的航海经历被整理为一本书《岛夷志略》,这本书对当时的海外国家和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记录,对于我们了解元代的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但《岛夷志略》一书却在元末兵乱中大部分散失,明朝后失传。该书被今人评为影响中国的100本书。因此,汪大渊被誉为“东方的马可·波罗”,他的航海经历对当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具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南昌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因“昌大南疆、南方昌盛”而得名。它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地。南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6000多年前就有原始居民生活。战国时,南昌属楚越之地。秦代设置郡县,南昌属庐江郡。公元前202年,汉朝设立了豫章郡,并在今天的南昌市设立了南昌县,“豫章故郡”由此而来。自此以后,南昌逐渐发展成为一座重要的商业和军事重镇。东汉时,南昌仍为扬州豫章郡。三国时,南昌属吴国扬州豫章郡。西晋时南北短暂统一。唐朝时期,全国分为十个道(监察区),南昌归属于江南道,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江南道一分为二: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到了宋代时期,南昌府的繁荣程度远超今日的南昌市,堪称南极粤闽,北拱朝纲。元朝时,南昌成为江西行中书省的省会。明朝时是江西省的省会。清朝初期仍是江西省的省会,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昌成为江西省的首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