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隋炀帝杨广,人们总会想到一个荒唐残暴、昏庸无道的暴君。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杨广作为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在隋朝灭亡后,其名声就被后人极力抹黑。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点:
第一,李唐王朝。李渊作为隋朝的臣子,却发动兵变建立唐朝,属于谋逆行为。为了合理化自己的帝位,李渊选择歪曲历史,妖魔化杨广。李渊先是在隋炀帝死后,逼迫其孙禅位;又给杨广取了个贬义的谥号“炀帝”;最后还在史书中大肆渲染杨广的暴虐与残暴。可以说,抹黑杨广是李渊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二,儒家史学。自唐代起,史家笔下的历史开始带有强烈的儒家思想色彩。他们凭借“忠君爱国”的观念判断历史,凡是违背这一原则的君主,都成了批判对象。杨广由于没有遵循儒家伦理,自然也成为了他们口诛笔伐的对象。这些史官希望通过批判杨广,来达到教化百姓的目的。
第三,民间传说。由于皇帝生活在深宫,百姓对其了解甚少,只能通过一些不着边际的传闻来猜测。唐代的说书人为了生计,往往选择曲解历史,使故事更富娱乐性。他们与史官互相勾结,将杨广描绘成了一个威胁百姓安宁的暴君形象。这种民间传说进一步恶化了杨广在百姓心中的印象。
然而,如果我们抛开这些偏见,去客观评判杨广,你会发现他是一个颇具抱负与功绩的帝王。他开创科举制度,让更多平民有机会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仕途;修建大运河,加强南北交流,对中原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大力开拓西域......这些都彰显了他的雄才大略。
科举制度的开创,是杨广在位期间最令后世称道的政绩。在他之前,政治上的人才选拔一直被世家大族所垄断,许多寒门贤才无从施展抱负。杨广改革了这个陈规定制,规定凡通过考试者,皆可进入仕途,积极开拓士人的任职渠道。这使得更多人才得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能力出人头地,有效打破了门阀世族的特权,也为政府提供了更充足的人才,提高了整个官僚系统的效率,对巩固统一、完善制度有着重要作用。
大运河的建设也是杨广在位期间的一大功绩。其南起杭州,北达洛阳,总长度近1800公里。大运河将南方富庶的江南地区与北方政治中心紧密相连,加强了南北的交流,使得人员、物资得以便捷流通,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增强了北方政权的统治力。同时,大运河所经之处,沿途的城市也因之繁荣起来。此外,大运河作为重要的军事物流线,也强化了中原王朝的统一,对抵御外来入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运河可以说造福了几百年间的中原王朝,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
此外,杨广在位期间还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他率兵亲征吐谷浑,将其纳入版图,有效平定了西北的威胁;出兵高句丽,扩展了中原王朝的疆域,加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使诸外族更加敬畏中华的强大。这些举措也体现了杨广开拓疆土、增强王朝实力的抱负。虽然三征高句丽最终没有成功,但其积极主动的对外战略还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杨广也有过失。他好大喜功、过度用兵,加重老百姓负担,也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这些错误还不足以否定他所做的那些对后世有利的事业。可以说,杨广是一个典型的功过参半的君主。
这样一个颇具建树的帝王,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恶名,真的是历史的悲哀。造成这一结果的,正是后世某些势力的刻意抹黑。李唐王朝为了合法统治,唐宋儒家为了德治天下,说书人为了博眼球......各方力量互相勾结,将杨广描述为暴君,以达到各自的目的。
今天,我们在评说历史人物时,还是应该摆脱这些束缚,采取更为宽容与理性的态度。不能简单地将杨广归为“昏庸的暴君”,而要充分肯定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杰出贡献。当我们摆脱先入为主的观念,通过考证还原历史原貌时,杨广那被遮蔽的光辉一面,也将重见天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