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概述
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和近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大明本土,反封建的“异端邪说”逐渐扎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海外华人和西洋人的新思想也逐渐渗透到明国本土的方方面面,并由此诞生了明国本土的近代化思想学说。由于明国根深蒂固的封建基础,思想革新者常常采取“托古改制”的方式,一方面力求明国思想界得以达到古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繁荣,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思想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所理解、为统治者所接受,故而在古春秋思想学说神韵的基础上,结合近代化思维,诞生了新春秋时代的思想学说。
主要思想学派
新儒家(保守主义):大明封建势力与心学“异端邪说”妥协后的产物,带一点唯心主义萌芽的特征,倾向于维持割据现状来保留华夏整体的生产力,但也支持诸侯通过有限的战争推进国家缓慢的统一。作为大多数藩王所采用的思想(以及持有此思想之人所组建的政党),代表了明国三十年战争后到华夏基本再次迎来统一前旧大陆华人最普遍的思想状况。
古春秋儒家创始人孔丘
儒家心学创始人王阳明
新法家(反动主义):主张恢复洪武时代的严刑峻法,支持朝廷集权统治、恢复锦衣卫和厂卫等机构,通过建立高压统治提高官僚体系的运作效率。支持诸侯之间通过战争强行达成国家统一。虽然在思想解放运动中扮演着逆时代潮流的角色,但客观上对国家统一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新法家学派的先进人士并不拘泥于完完全全复刻洪武时期的方方面面,而是乐于引进西方一些先进的集权化管理体系,意图通过建立更高效的近代化政府运作模式使得君王能够更直接的管理到明国的各个角落,从而确立皇帝的绝对统治权。
古春秋法家先驱韩非子
被后人认定的新法家代表人物张居正
新道家(自由主义):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要过多干涉社会发展。军事上主张和平主义,认为只要能够说服所有诸侯都不打仗,华夏就自然而然能够迎来和平。在1789年周饶大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统一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并在明国引领了一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对华夏旧大陆的思想解放产生了巨大的积极推动,但同时其毫无节制的和平主义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华夏统一。
古春秋道家创始人庄周
被后人奉为新道家鼻祖的李贽
新名家(无政府自由主义):名家学派主要活跃于科研、辩论、哲学等领域。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名家亦走进政治舞台。一部分不满政府管制的资本家们打着惠子“去尊”的旗号,意图建立起全国范围是资产阶级专政。认为资本家应该安心经商而不该因政事分心,主张只要有完善的法律,国家便无需政府这个机构进行管辖也可正常运转。
古春秋名家创始人惠施
后人认定的新名家鼻祖杨善
新农家(社会主义):新农家自称其历史始于义庄、聚合堂等农民阶级的朴素社会主义尝试,而后在更多的实践中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关于新农家思想的起源存在争议,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包含着一定的背景,通常是从早期各种“空想大同社会”寻找根源;第二种说法主要认为新农家思想起源于周饶大革命时期。当然,新农家其实不仅仅是维护农民阶级的利益,而是致力于通过实践建立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比起新墨家的攻势,新农家相对倾向于守势,虽然主张建立人民军队,但其目的仅仅是维护建设成果。当然,新农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社会主义思想,并在社会建设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先进的理论成果。
古春秋农家创始人许行
何心隐的聚合堂被认为是新农家大同社会的朴素实践
新墨家(共产主义):(新)墨家既指引导工人阶级斗争的新学说,也是一个致力于维护工人权益(后期斗争中组建工农联盟)的政党名称。新墨家思想学派其实早已形成,但初期的新墨家学派组织零散,各自为战,没有形成统一战线。在墨家公社武装夺取政权的尝试多次失败后,新墨家终于意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尝试建立起统一的墨家政党,甚至在世界范围建立墨家国际,致力于全人类的解放运动。社会伦理方面,主张“兼爱”,但否认了旧墨家将兼爱之理寄托于天地鬼神的谬误,并指出在社会生产力足够发达的情况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关系不再具有指导意义,人与人之间将施予平等的爱。战争政策方面,主张“非攻”,奉行极端和平主义,主张“以战止战”,通过暴力手段强行达成和平。
古春秋墨家创始人墨翟
新春秋墨家思想鼻祖马克思
新兵家(法西斯主义):新兵家学派其实在明国三十年战争后就已出现并逐渐成型,主要致力于研究新型兵器和新型战术,为近代火器的引进和革新,以及近代战争理论体系的构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在20世纪之前,新兵家往往攀附藩王,在各大军队要务中任职,并无主导政局的思想。但在20世纪之后,随着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等思想的传播与杂糅,新兵家开始热衷于左右政局,并通过一次藩国政变全面掌控了该藩国的政权,对治下百姓施行高压统治,对外疯狂燃起战火,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并引起了全社会的积极反思。
古春秋兵家代表人物孙武
著名军事家戚继光凭借叱咤风云的浙军被新兵家奉为鼻祖相关资料
分歧-新春秋 明国文学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