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知乎马前卒工作室”
(上)
后续文章尝试将文字化的战史图像化,把一维的文字叙述二维化,让孤立的战役描述融入战争大背景,全景化展示解放战争后半程的胜利。有兴趣的读者请关注“马前卒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邯郸战役简介(邯郸战役纪念馆)
大多数战争统计以元旦作为年数据的起点,但在新中国战争史上,解放战争的统计都以年中——6月末计算全年数据。因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国共打打谈谈接近一年,直到1946年6月26日谈判破裂,国民党在兵力最强的华中地区突袭中原解放区,大战才正式开始。所以解放战争的分期一般按如下标准计算:
在我军统计中,四个营或者一个旅部相当于一个整团,三个整团相当于一个整编旅(师),按此标准统计如下:
解放战争开始时,解放军只有127万人,到了1948年增长到200多万。但是,统计数字表明,第二年的歼敌数字反而低于第一年。而同期国民党还控制着3亿人口,在人口密集的长江流域拼命征集部队补充前线的损失。可见第二年战局开始进入僵持状态。这就是毛主席说的:“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爬山意味着开始不算累,越到山顶越难;翻越山顶之后才能越走越轻松。
解放战争的第二年就是爬坡阶段最累的后半程。
到了第三年,9月份进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横扫半个中国,显然是好走的下山路。8月份,三大战役尚未开始,毛主席就说:“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这说明,解放战争在第二年末到第三年初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经常被忽视的豫东战役。
第二年的僵持有两个原因,国民党战术变化和战略力量平衡。
开战第一年的上半年,国民党军盲目自信,对自己低下的野战能力毫无认识,处于比较“浪”的状态,所以搞出了“全面进攻”战略,企图在所有战线上取得突破。反应于具体战术,就是每条公路分配一个师(整编旅),三四条平行公路容纳一个军(整编师),在宽大正面上摧垮解放区。
这意味着战场兵力密度不大,解放军可以从公路之间的山野渗透进来。因此在解放战争第一年的前半段,解放军的胜仗几乎都是利用机动性渗透,以主力围攻这些单独行军的师级单位,一口吃掉转身就走。粟裕著名的“七战七捷”,每一次都基本歼灭一个师级单位。
由于连续挨打,第一年的下半年,国民党军转向“重点进攻”,不再追求全战线推进,只攻击重点地区。在重点地区的进攻面上,过去一条道路放一个师(整编旅),现在放一个军(整编师)。
这意味着每一股国民党军比之前更强,同时也有一定余力控制公路两侧的山地。解放军打歼灭战越来越难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的胜利都被称为“万军之中斩上将”,是全国通报表扬的大胜仗。
“重点进攻”拿下一些解放区,必须分兵把守,前面又丢了几个精锐师,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也停顿下来,准备消化胜利成果。于是第二年进入“分区防御”阶段。即用大量普通国民党部队驻守在中等城市,然后由战略区(绥靖公署、剿匪总部)控制几个军级精锐野战军,沿着铁路或公路机动,往来支援。
所以,解放军第二年要想打歼灭战,就得硬啃城市要塞,或者一口气吃掉两个共同行动的军级单位,而无论选哪种目标,都会被交通线上的其他部队侧击。所以第二年的歼敌数量反而下降,很难打出第一年那种歼灭战。
我们以事后诸葛亮的视角来看,1948年6月距离辽沈战役只有3个月,国民党的总崩溃就在眼前了。但在当时的国民党统治集团看来,局势还相当不错。
从地理数据分析,1948年的的中国有近40个省级单位,完全为解放军控制的只有黑龙江一省。其他所有省份的精华地区尤其是省会都控制在国民党手中。开战以来,国民党未丢失任何省会城市,倒是在解放军手中抢下了承德(热河)、张家口(察哈尔)两个省会。按历代惯例来说,解放军此时只能算“流寇”。
从部队来说,国民党五大主力,只损失了74(整编)师一个,其他两个在东北,两个在中原,都是解放军无法正面对抗的力量。所以,尽管损失了一些机动兵力,战略上还算“一切尽在掌握”。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召开盛大的就职典礼,成为“中华民国总统”,志得意满,准备利用控制区的人口优势压倒解放军。
在解放军视角来看,前两年的歼灭战固然战果不小,但往往是以放弃部分解放区为代价。最富庶的苏北解放区完全失陷,粟裕带着江苏部队退到山东。陕北解放区一度只剩下一个县城。关内稳固的农业区和中等城市只有河北南部的邯郸。
解放军规模扩大,控制区却相对缩小,这意味着养兵越来越困难。所以毛泽东催促各解放区尽可能外线出击,在国民党控制区获得粮食和补给。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陈赓兵团挺进豫西,还有48年初计划的华野渡江作战,都是为了把战争引向国民党控制区。
但外线进攻也有问题。前面提到国民党的分区防御很难打破,而解放军的外线兵团离开了解放区,无法救治伤兵,也无法就地组织农民参军,兵力和士气下降都很快。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又出来,实力下降了4成,被夹在人口稀疏的豫西山区休整。蒋介石有理由认为自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当然,全国有一个战略区解放军胜券在握,那就是控制唯一完整省份的林彪东北野战军。事实证明,共产党在发展经济和组织动员方面远胜于对手,林彪凭借完整的黑龙江省,全面压制控制沈阳-辽南工业区的国民党部队,以每个月一个纵队的速度增强实力,改变兵力对比。不意外的话,1948年下半年,东北野战军的优势将转化为胜利,有全歼(赶走)沈阳附近国民党军,入关支援的可能性。这也是正是1945年解放战争的预定战略模式——南线顶住,北线进攻,最终北线支援南线取胜。
所以,1948年夏天,解放军南线将领如粟裕、刘伯承、陈毅等人面临一个严肃的选择:是按既定战略采取守势等林彪入关,还是主动进攻,提前打破僵局?
南线战场的骨架是津浦铁路(京沪铁路江北段)、平汉铁路(京广铁路江北段),陇海铁路构成的交通网。国民党以黄河、大运河作为护城河,把解放军主力(华东野战军华北野战军)挡在河北和山东。虽然这个防御网内部还有突入的刘邓中原野战军,但实力已经明显下降,可以慢慢用机动兵团压缩空间,赶走或歼灭。
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兵力分布
1948年5月,在南线中原战场上,除了保安部队,国民党军有正规军25个军(整编师),共57个师(整编旅)。其中13个整编师(30个旅)守备重点城市,另外12个整编师(27个旅)加上四个摩托化快速纵队,组成4个野战兵团往来支援。
四个野战兵团组成如下:
国民党“五大主力”包括74师(被歼),新1军、新6军(都在东北)。还有两支是整编第五师和整编第十一师。前者是邱清泉整编第五军的骨干,后者是胡琏整编第十八军的骨干,即关内最强部队都在南线中原战场。尤其是整编第五军,控扼徐州,能同时支援山东和河南两个战场,是整个东部战场的心理支柱。
在豫东战役之前,解放军攻击中型城市都很吃力。西北野战军全军突入关中,占领宝鸡,在国民党军夹击下几乎全军覆灭,所以2天后就放弃宝鸡,全军撤回陕北。徐向前兵团围困临汾,从3月打到5月,2个月才用坑道爆破磨下来。中原战场如果展开类似的攻坚战,国民党最精锐的野战兵团会在几天内赶到,内外夹攻。
总而言之,在国民党一方看来,中原战场上解放军总兵力劣势,就算集中于一点求突破,手里也有机动兵团增援,不太可能发生严重失败。只要维持当前的局面,国民党可以慢慢动员南方人口,同时求美国给更多的武器,组建新部队北上。
在这种局面下,如果粟裕等将领选择等待林彪入关再打大仗,届时国民党军也会更强,在更多的城市中塞满守备部队。必须用重武器逐个攻坚,破坏大多数基础设施才可能解放全中国。至于美军直接干预的风险,随着时间推移也会明显增加。
粟裕显然不喜欢这个选择。
要打破南线僵持局面,解放军要么快速攻克敌军城市,要么打掉敌军以兵团级猬集的机动兵力。粟裕意识到,解放军总体上兵力劣势,但大多数部队有机动能力。而国民党军虽然兵力多,但只有4个野战兵团敢于离开城市野战。如果抓住机会歼灭其中一支,就会有很多中型城市成为没有援军的据点,被解放军逐个攻占,打破国民党在中原的防守网。
基于这个需求,粟裕为首的华野外线兵团,开始策划一场大歼灭战,目标是邱清泉或胡琏兵团,这就是豫东战役的出发点。
48年上半年,华东野战军抽调部队西进,华野3、8、10纵队插入豫西,配合被削弱的中原野战军作战。到了5月,为了打破中原僵局,粟裕率领华野1、4、6纵队、特种兵(炮兵)纵队和两广纵队(只有三个团,相当于三分之一个正常纵队)组成华野第一兵团进入河南省。
5月24日,粟裕部队在濮阳渡过黄河。解放军第一次在一个省集中两个野战军的主力,准备联手出击。国民党军意识到不能让粟裕与中原部队主力汇合,迅速地把最精锐的邱清泉兵团开进到菏泽方向,挡在了粟裕兵团正面。
此时,粟裕兵团西北面是黄河,东北面是大运河和微山湖,南面是陇海铁路,处于一个三角形狭窄地带。在邱清泉兵团看来,粟裕把自己装进了一个纵深140公里的口袋,口袋内部有微山湖水系和大量河流,支离破碎,不利于机动,唯一的选择是南下正面攻打邱清泉兵团。
为了调动国民党兵力,寻求前所未有的歼灭战机会,粟裕把自己的一半兵力摆到了非常不利的作战空间。国共双方都带着必胜的信心进入战场。南线决战(豫东-淮海-渡江)就此拉开序幕。
中
粟裕兵团主动进入绝地,让中原国民党军看到了一举奠定胜局的机会。
但国民党军大多数部队没有长途跋涉后野战进攻的能力,所以只能移动少数有野战能力的强军,如邱清泉兵团,来抓住这个“机会”。在此前的“分区防御”规划中,国民党每一支机动部队都有自己的负责范围,一旦机动兵团大幅移动,就会有很多城市的守备部队得不到支援。既然大量国民党军集中到了菏泽方向堵粟裕,处于徐州和郑州方向的中点,两侧的空档就很明显了。
相比之下,解放军各纵队虽然有强弱之分,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高,高层干部不把部队当私产,既有长途行军的能力,也有野战歼敌的意愿。粟裕扯动中原战局,周围的次要兵团,无论是中野部队还是华野部队,都发现眼前出现了机会。反过来说,其他兵团的积极行动也会把国民党机动兵团吸引回来,为粟裕创造机会。
西到巴山,东到大海,北到黄河,南到长江,这个广大空间内,除了粟裕兵团主力,还有三四支2个纵队以上的解放军机动力量。整个中原战区的解放军各兵团插入国民党防御体系,就像足球锋线突破一样,一旦某个队员吸引了对方多个防御队员,就可以把球传到空旷的另一路继续突破。
粟裕突入黄河以南后,国民党军主力被调动,徐州济南之间的防御基点兖州城虽然还有整编12师驻扎,但是徐州和济南都缺乏增援兖州的野战兵力。因此,许世友的山东兵团大胆地扫清兖州外围,毫无顾虑地做攻城准备。
西面的襄樊地处汉水上游,掩护武汉,看上去还有三个整编旅的驻军,但是战斗力很弱,此时也成了解放军眼中的猎物。13日起,中原野战军以三个纵队和桐柏军区部队开始逼近襄樊。
还有河南省会开封,虽然兵力不算弱,有一个正规军旅,一个正规军团和两个保安旅防御,而且地处陇海铁路,很容易得到支援。但在东线部队纠缠粟裕的时候,也成了相对薄弱环节。此前解放军从无攻占国民党控制省会的先例,因此国民党的思维定势是解放军不会轻易打省会。但粟裕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弱点,征求中原局其他干部意见后,命令在开封和郑州之间活动的华东野战军3、8纵队(陈士榘唐亮兵团)组成攻击集团,迅速进攻开封。
三路齐发,打向了三个重要城市,攻敌所必救,逼主力正面的精锐部队运动起来,粟裕在绝地中获得了运动自由,准备寻机歼敌,第一目标依然是顾此失彼的邱清泉。
3、8纵队逼近开封,国民党军四绥靖区和邱清泉兵团五个整编师马上转向西进,要去给开封解围。粟裕一向有自入险地求胜的作风,果断指挥外线兵团主力切入四绥区和邱清泉兵团之间,以三个纵队占领阵地,阻击国民党军的西进,保证次要方面的开封攻坚。
17日,3、8纵队开始攻击开封,菏泽-兰考方向,阻击战激烈打响。但此时国民党却没有第一时间向开封外围投入更多的机动部队——黄百韬整25师原来要加入邱清泉集团堵截粟裕,此时这个二等主力却转向东,开往徐州方向。因为山东兵团逼近兖州,而徐州方向没有可用的野战部队,只能快速抽回黄百韬,准备援救兖州。国民党军进一步在东西方向被拉开。
同时,南阳敌军张轸集团分出来罗绍周兵团,加上信阳方向的胡琏兵团,合力向北调动,救援开封,中原野战军的1、3纵和华野10纵转出豫西山地,在平原地带展开阻击。
郑州方向还有个孙元良兵团,也开始向开封攻击前进。中原野战军9纵迅速切到开封以西的中牟,阻击孙元良兵团。孙兵团是中央军化的川军部队,原本是孙元良的叔叔,川军军阀孙震负责统帅。但这三个师并不是孙震独自发展的部队,而是多个四川军阀的同盟“产业”。蒋介石逼孙震退位后,以孙震的侄子,黄埔嫡系孙元良接任,勉强能稳住孙震嫡系。但是,孙元良这个军阀二代能力很差,其他川军将领并不服气,因此孙兵团野战能力一般,短时间被一个纵队阻住了。
至此,在长江和黄河之间,国民党军和解放军双方全部的机动力量都开始运动。只是对于解放军来说,这“机动力量”意味着全军上阵,国民党一方依然是四五个野战兵团加上战场附近的守备部队。在南线胡琏兵团到达前,总体弱势的解放军在局部并不落下风。接下来要看粟裕如何把暂时的平局变成胜局。
陈唐兵团围攻开封,要打断陇海线重要节点;山东兵团围攻兖州,要切断济南和徐州两大集团之间的联系。蒋介石被迫在陇海铁路和津浦铁路(今京沪线)之间做出选择。用兵犹疑的蒋介石思考良久,决定把把黄百韬25整编师调回徐州,准备以徐州为基地向北,为兖州解围。
黄百韬兵团离开了中原战场,为了相对弥补兵力下降,蒋介石又组织了区寿年兵团,从商丘-民权方向开始进攻,其中包括从邱清泉兵团抽调的整编75师,以及从徐州来的整编72师。
黄百韬25整编师要去徐州,整编72师要调出徐州,为何要如此折腾?
因为国民党军各部队的战斗力差异极大,整编72师是在泰安被歼后重建的,战斗力弱,没有单独野战的能力。所以加入中原战场,配合一支较强的部队,还能发挥一定的野战作用。而黄百韬25整编师算是二等主力,勉强可以独自野战,所以到徐州作为北上主力。蒋介石的犹疑和国民党军的体制相结合,为粟裕提供了宝贵的时间,以及新的作战目标。
22日,3-8纵队攻克开封。此战的政治影响力远远超出了直接军事战果——此前国民党从未丢过任何省会,一直对城市人口和知识分子宣称解放军是流寇。河南籍国大代表在南京大吵大闹,刚刚通过“国民大会”成为总统的蒋介石别无选择,只有迅速夺回开封。
所以国民党各个集群在蒋介石威逼下全力进攻,意图在开封周围和解放军主力决战。粟裕权衡战局,认为敌军过于密集,难以按预定计划歼灭邱清泉兵团,因此决定放弃开封,引诱最强的邱清泉兵团浪费时间去占领空城,而全军主力迅速东进,借这个时间差吃掉刚刚组建的区寿年兵团。
所以,还没搬完开封的缴获,陈唐兵团迅速放弃城市,准备防御邱清泉兵团。在南线,10纵也从胡琏兵团正面北上,准备暂时困住最强的邱清泉兵团。不料,邱清泉此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未按蒋介石的意愿全军抢回省会,而是只派了一个整编旅进占开封,把整编83师拉进兵团,一起向南进军,追着3-8纵队寻求歼灭战。阻击部队因此少了一天的准备时间。
此时,陈唐兵团的3、8纵队刚刚经历了开封攻坚战,而10纵刚刚阻击了五大主力之一的胡琏兵团,之后又快速机动,损失严重,都把机关人员打散,补充到一线才能坚持作战。而粟裕亲自率领的1、4、6纵队和中野11纵队也经历了长期的阻击战,转入歼灭区寿年作战也非常疲劳。国民党军最强兵团行动积极,主动求战,导致解放军进入了整场战役最困难的阶段。
27日,行动迟缓的区寿年兵团,在睢县,杞县被迅速南下的粟裕兵团包围。区寿年兵团进兵迟缓,首先因为部队素质差,其中一半部队平时只能用来守备。其次因为区寿年自己也是个投机性较强的军阀——他本是粤军出身,还是蔡廷锴的外甥,甚至还跟着蔡廷锴参加过南昌起义,只是随后脱队回了粤军。后面十九路军在福建反蒋,他也是积极参与者。
这种粤系军阀对蒋介石的忠诚度有限,在国共相持状态下,首先想的是保存实力,同时也避免激怒蒋介石。所以他首鼠两端,进又不进,退又不退,后面已经离开了徐州,前面和邱清泉兵团之间还有40里距离,结果成了粟裕集中兵力打击的目标......
解放战争以来,解放军第一次兜住兵团级野战部队,在丢失第一个省城以后,国民党方面又面临一次性丢掉整个野战兵团的危险。
这时候,黄百韬再次给粟裕带来一个“惊喜”——不去救兖州了,整25师和第三快速纵队编组成一个小兵团,调头冲向睢县-杞县,要去战场中心救区寿年。
黄百韬让两军将领都大吃一惊,本来国民党军败不相救才是传统,黄百韬又可以借去兖州的理由脱离战场中心。他接到西援命令后,却莫名其妙的全力前进,迅速从津浦线方向转回陇海路方向。解放军不得不同时交错对付四个兵团,才可能歼灭其中之一。这是名副其实的夹生饭。
6月30日,蒋介石亲自乘坐飞机到睢县上空督战。严令之下,7月1日西线邱清泉兵团打到了距离整编75师10里左右的顾庄、东官庄;而东线黄百韬也击退华野最弱的两广纵队,打到了离整编72师10里左右的帝丘店。此时,华野主力正在围歼区寿年兵团司令部和整编75师,战况胶着,腹背受敌。按照解放军以往的作战模式,该撤回解放区休整了。
粟裕斟酌战局,认为转身走掉损失也不会小,决定不管不顾,先吃掉区寿年。恰好区寿年兵团高估了自己的野战能力,见东西两方面援军已到,在坦克掩护下杀出工事,企图反噬粟裕。结果粟裕顶住反扑,7月2日攻占兵团司令部,吃掉整75师,把区寿年从坦克车里面掏了出来。区寿年见到粟裕的第一句话就是:
严格来说,区寿年兵团只吃掉了一多半。75整编师还有2个团未歼,整72师基本完整,只是兵团部和75整编师的主体被干掉。此时黄百涛和邱清泉还在猛烈地东西对进,南面胡琏兵团也隐隐出现在地平线上,如果坚持吃掉区寿年兵团的残部,战场中心的粟裕就算赢了也未必能走掉。
粟裕考虑到整72师是刚刚重建的部队,能守备不能野战,断定它不会因为自己撤离就出来追击。所以,粟裕留中野11纵监视整72师,留8纵吃掉整编75师剩下的两个团,3纵和10纵继续阻击邱清泉,自己带着最强的主力1、4、6纵和两广纵队迅速东移,攻击黄百韬兵团。对黄兵团能胜最好,不胜,也得打掉东线国民党军的机动能力,为最终撤出战场提供空间。
到此,双方已经连续作战18天,部队长期坚持作战极为疲劳,而且暑期干旱无雨,连喝水都出现困难。不过国共两军已经犬牙交错,谁也没有轻松下场的选择。所以在该撤的战略形势下,粟裕在战术上选择以攻代守。
打到7月4日,黄百韬兵团损失了两个团,被压缩到帝丘店周围十几个村落。5日黄百韬亲自登上快三纵的坦克突围,失败后再次被粟裕吃掉一个多团。6日凌晨,黄百韬兵团几乎全部缩进帝丘店镇,基本丧失了机动能力。
如果黄百韬兵团也被吃掉,邱清泉兵团就是再凶悍,也不敢上来试试华野的剩余战斗力。只能坐视华野歼灭2个兵团,打下一个省会之后从容休整。
然而,华野各阻击部队多日连续战斗,阻击线已经摊的太薄,不可能全面延伸。孟良崮战役后重建的整编74师大胆加入战场,在南线夹击华东野战军,胡琏兵团也在长途跋涉后即将加入战斗。最可怕的是邱清泉利用兵力优势,从阻击集团右侧迂回,突入华野纵深,吃掉了华野的一部分伤员和之前抓到的国军俘虏,打出了国民党军难得的抓到俘虏的战斗。华野最脆弱的“软肋”已经暴露于对手面前。
因此,粟裕在6日放弃攻击黄百韬,命令部队趁夜色撤出战斗,向睢县以北和鲁西南转移。7号双方基本脱离接触。
整场战役,解放军减员三万多人,歼灭国民党军九万多。但是因为外线作战缺乏根据地支撑,所以部队极为疲劳,很多伤员无法回到部队,大批俘虏重新丢给国民党军,打下省会的缴获也被迫丢弃,算性价比不算“大赚”。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对国民党机动力量的打击,对双方全军信心的改造,对长江黄河之间几千里的战略布局都有重要影响,不能简单地用豫东一地的“盈亏”来计算得失。粟裕主力兵团退回原来的位置,但国民党东西两线的机动力量完全被抽空,兖州成为一座孤城,襄樊也不能再指望援军,所以许世友和陈赓大胆出手,攻击此前不敢轻易触碰的中等交通枢纽,毫不顾忌国民党军机动兵团的干扰,采摘豫东战役的后续成果。南线战略格局的颠覆性变革已经不远了。
下
豫东战役的知名度并不大。之前的跃进大别山被认为是由守转攻的转折点,之后的济南战役和三大战役则奠定胜局。豫东战役既没增加解放区面积,也没有立刻导致国民党防线崩溃,所以中学教科书甚至粗略一点的解放战争史都会略过这场战役。
从战果来说,豫东战役也的确有很多可指摘之处——打下开封,还没清理缴获就丢了;吃区寿年兵团,没全歼就走了;调动邱清泉,结果临走还被邱清泉截击,丢了上万伤员和俘虏。战后华野几个主力纵队暂时丧失了攻坚能力,缩回根据地休养几个月才重新上阵。各方面看,都不算一场完美的胜利。甚至几十年后还有将领还借此战指摘粟裕,颇有“你这个大将不如我来做”的意思。
从国民党一方看,粟裕此战可能也真不算赢。因为战后国民党军召开了盛大的庆功会,庆祝合力收复省会开封,击退粟裕主力,还难得地有大量俘虏。黄百韬的青天白日勋章和第17号总统府通行证,就是奖励他战役中期火速驰援,在粟裕攻坚不克的时候背后插了一刀。
和同期发起的其他战役相比,豫东战役调动了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精华力量,20多万人也不过是打残了一个兵团,打伤了一个兵团。而同期发起的兖州战役只动用四个纵队,歼灭了整12军这个兵团司令部和整12师。襄樊战役一个纵队带两个地方旅,歼灭了三个整编旅,也凑得够一个整编师。
然而,跳出豫东一地,放眼关内战场,这场战役的意义并不在于歼灭了几个整编师,是否夺取了重要城市,而是改变了关内战场的“规则”。
围棋界说起各大高手的特点,往往会说聂卫平老师前五十手天下无敌。很多棋开头看着没什么,但是下到后面回头看,才会突然惊呼,深不可测!深不可测!
而豫东战役的价值就在于布局。
徐州作为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交汇点,可以同时向北或向西增援,是中原战局的枢纽。而在豫东战役之前,徐州附近的兵力有邱清泉集群和后来的区寿年黄百韬两个集群,兵力抱团扎堆,自保之余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出击。
向北,津浦铁路山东方向有兖州、泰安等驻军要点,都可以作为出兵的掩护,保证快速前进的野战兵团能步步为营。之所以华东野战军不敢围攻济南,怕的就是围攻之时,徐州集团沿铁路一路杀来,腹背受敌。
向西,陇海铁路的河南方向,商丘、民权等基地在国民党手中,也能保证徐州集团快速行动。虽然郑州守军不如济南王耀武部队,但南侧还有信阳的胡琏集群会随时北上。转出大别山之后的中野兵力不足,也不敢轻举妄动。
这样,南线国民党军虽然机动兵团不多,但依靠徐州和外围要点的布局,暂时顶住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不成问题,短期内看不出崩盘的可能。因此,杜聿明等人建言蒋介石,不要轻易改变关内格局,只要能对峙下去,只要美国还肯援助,长江以南的人力足以再征发十几个新的兵团。如果新一批部队能在林彪入关之前上阵,局势还大有可为。
僵局的根本原因在于铁路和沿线要点提高了国民党机动兵团的运动能力,让广阔的黄淮海平原显得“狭窄”。然后国民党多数守备部队固守城市,少数机动部队随时救援,只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才发动大规模野战,充分发挥了兵力多的长处,避免了大多数部队不善野战的短处。只要蒋介石不求进取,但求平局,的确暂时难以下手。
要打破这个僵局,首先要中原和华东野战军一起出手,同时在山东河南乃至湖北三省发动进攻,把棋盘“做大”。其次要看主力指挥官的调动能力——既然只有主力才能调动徐州集团,那么主力兵团不仅要吸引国民党徐州集团的注意力,还要把全部国民党机动兵力都吸引过来,才能给其他部队创造机会。
所以,粟裕带领南线最强的野战兵团进入国民党兵力相对稀疏的河南,却没有大范围机动,而是主动钻进黄河与铁路之间,让国民党以为自己抓住了决战机会,尽可能多吸引主力部队围上来,降低其他方向的机动兵力密度。接下来3-8纵队打开封,在局部看是给粟裕提供腾挪空间,在宏观来看是继续向豫东吸引兵力,一举两得。无论能否攻克开封,最东端的兖州和最西端的襄樊都暴露出来了。
上一篇提到,黄百韬整25师一会是要救兖州,一会又要赶去救区寿年,结果让许世友指挥的山东兵团轻松解放兖州。在襄樊方向,张轸集团和胡琏集团也向豫东集中方向,从而让陈赓部队从容攻城。直到豫东战役结束一周后,这东西两端都没有机动兵团来援。所以,兖州和襄樊战役都应该算作豫东战役的分战场,战果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粟裕的中线兵团。如果还用足球打比方的话,就是粟裕这个“球星”在中路带着一个搭档(3-8纵队)吸引了对方全部防守队员,接下来无论把球分到左路还是右路,都有轻松的突破机会。
襄樊和兖州这两个二级要点拿下,即便粟裕主力兵团无功而返,豫东战役也算大赚了。但通过开封和睢、杞方向的小配合,粟裕的主力兵团在付出一定代价的同时,战术上也创造了解放战争的歼敌记录。之前解放军从未主动围攻国民党军的兵团级单位,现在粟裕先盯着国民党最强的邱清泉兵团企图歼灭,然后转移目标围攻区寿年兵团,最后临走打掉了黄百韬兵团的机动能力,虽然都未全歼,但足以让国民党理解一个事实——单个兵团行动再也不安全了。
上一篇曾提到国民党每一路兵力出动规模的问题。在解放军主力方向,1946年国民党军一个(整编)旅敢于独行一路,1947年就得整编师单独前进,1948年往往2个整编师组成兵团才有安全感。到了豫东战役之后,国民党军往往要把4-5个整编师组成2个以上兵团才敢野战,而且不肯离开交通线和设防城市,这等于把广阔的战场机动权扔给了解放军,把三四线城市暴露于解放军次要兵团的攻击之下。这就是豫东战役最大的直接战果。
豫东战役的第二个后效,就是许世友夺取兖州,彻底切断津浦铁路。徐州到济南有300公里,除非把所有的野战兵团集中到徐州,否则国民党军根本没有援救济南的勇气。而大兵团步步为营的速度么……根本来不及在济南失陷前走完半程。2个月后的济南战役,粟裕亲自率领阻援集团挡在济南徐州之间,徐州剿总拥有17个整编旅,是国民党军内最大的野战集群,却根本不敢发动突击,让粟裕闲到了济南破城,休整好的部队顺势发动淮海战役。
第三个效果是解放了中原野战军。刘邓部队在跃进大别山后损失巨大,尤其是野战兵力惨遭腰斩。进山的时候一个纵队有三个旅,每个旅三个团,出山的往往就只有两个旅,每个旅两个步兵团,火炮近乎没有。这样的实力,野战急袭还凑合,攻坚就不行了。豫东战役搅动河南,给中野留出了发展空间,攻打一些小城市壮大自己,各部队逐渐聚拢。到了年底淮海战役,中原部队捏成一团,挡住了黄维兵团——国民党最后、最强的突击力量。这也得益于豫东战役争取的时间和空间。
大军作战,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战斗力指标。豫东战役之前,每次战败,国民党将官都可以给自己、给同事找出一长串理由,比如地形不熟,深入解放区,后勤不继,天气不好,情报不准……而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友军作战不力。
在豫东战役中,这些条件几乎都不成立。国民党军依托铁路线,在自己的控制区作战,弹药充足,地形开阔,天气晴好,侦察机俯瞰地面一览无余,就算是相互配合也可以打85分以上——除了被围的旁系将领区寿年略有犹豫,其他所有国民党部队只要有机动能力,都在拼命地向战场中心突击。黄百韬亲自登上坦克激励突击队,邱清泉过开封而不入,南面的胡琏丢弃辎重火炮,亲自带前锋2个团千里救援。最终迫使粟裕撤围而去。从1927年到1949年,国民党军如此齐心协力恐怕也就这么一次,结果还只是在主战场落一个惨烈的“没有输”,次要方面大败。下次粟裕刘伯承再来,已经没人敢于设想一个“打赢”的计划了。
所以,接下来无论是辽沈、淮海还是平津,国民党军将帅制定策略都是束手束脚,保守低调;执行计划的时候主要操作就是向铁路枢纽收缩兵力,根本没有破釜沉舟,全军压上的勇气。
可以说,豫东战役打断了国民党军最后的脊梁。三大战役还未开始,解放军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豫东大战发生在干旱的暑期,接下来是降水丰沛的雨季。在没有沥青路面的旧中国,整个东部的公路都变成了一摊烂泥。所以国共两军都暂且收兵,待到9月入秋再调动部队。解放战争的歼敌曲线暂时低落,分隔了豫东和之后的三大战役,但正如毛泽东在8月份的概况:解放战争在豫东战役后就过了最艰难的爬坡阶段,之后将是一路顺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