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战役纪念馆记者史晓峰摄
新甘肃客户端讯(新甘肃·兰州新区报记者史晓峰)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
兰州战役是解放大西北最关键、最激烈的城市攻坚战。此役,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英勇杀敌,以伤亡8700余人的代价,歼灭敌人2.7万余人,消灭了国民党在西北地区战斗力最强的马步芳主力,为彻底解放西北五省区辽阔的疆土奠定了基础。
兰州战役牺牲了多少人(兰州战役电影)
2月4日,记者走进兰州战役纪念馆展馆,重温解放战争时期那段热血与烈火凝结的兰州战役历史。
第一野战军指挥部的桌椅
在兰州战役纪念馆馆内,有这样一处场景:一间狭小的房间里,正中放着一张方桌,旁边是两把木椅,墙上挂着一张作战图。
“这里,就是1949年决战兰州之前,彭德怀司令员兼政委率领的第一野战军指挥部。”兰州战役纪念馆展馆讲解员陶志敏介绍道。
1949年,第一野战军向兰州开进。8月16日,第六军四十九团率先进入榆中县城,在县城击溃马家军侦察部队的一个连后,解放了榆中县城。
兰州战役打响在即,第一野战军急需找到合适的地方设立指挥部。最终,在8月19日,第一野战军将司令部前移到榆中县连搭乡乔家营村(借用农民王文生家的院子)。
“桌子中间坐的是彭德怀,左边是张宗逊,右边是赵寿山,这三个雕塑是我们按照1比1的比例还原的,桌椅也是当年彭德怀司令员使用过的。正是在这里,兰州战役正式拉开了决战序幕。”兰州战役纪念馆展馆讲解员陶志敏告诉记者。
2009年2月27日,兰州战役纪念馆第二次布展前从榆中乔家营村蒋得金家征集到这张木质桌子和两把木质座椅。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将这一张桌子两把椅子鉴定为一级文物,馆藏号为LZG001,其中桌子编号为001,两把椅子编号为002。
一枚哑弹和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纪念馆的一个展柜里,陈列着解放军战士使用过的德式电话发报机、电话听筒等物品,还有一枚炮弹。
陶志敏介绍,“2014年,兰州战役纪念馆进行提升改造,沈家岭的一位农民在挖水渠时挖出来一枚哑弹,后来这枚哑弹被送至兰州战役纪念馆。经考证,这枚哑弹的背后,还有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1949年8月25日,解放兰州的战役打响,当日拂晓,总攻开始,敌人的炮弹与地面撞击的巨大响声震耳欲聋,空气中到处弥漫着呛人的土腥味。
突然,一枚炮弹落在27岁的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二团一营一连连长马宜生附近,他赶紧趴倒,四溅的沙石掩埋了他的半边身子,他闭上眼睛等待那一声巨响。几秒钟过去了,炮弹并没有爆炸。马宜生慢慢爬起来上前一看,炮弹把地面砸了一个大坑,离他只有三米多。万幸的是,这是一枚哑弹。
一面“勇猛顽强”的奖旗
在兰州战役沈家岭战场,有这样一支勇猛之师,用一个个英勇不屈的、前赴后继的生命,从断崖中冲进了敌人的第一道战壕,这支勇猛之师,就是担负主攻任务的第四军十一师。
沈家岭位于兰州华林山后山,两侧是兰临、兰阿公路,所以沈家岭阵地被称作“兰州锁钥”。
25日凌晨4时,十一师三十一团做战前准备。
6时30分,总攻开始。由64门山炮、重迫击炮和八二迫击炮组成的炮队,对固守之敌进行了30分钟猛烈的攻击。三十一团借着隆隆炮声用时半个小时占领第一道战壕。
在进攻第二道战壕战斗中,敌暗堡突然开火,突击排排长曹天的腿被打断,十几名战士倒在暗堡前。身负重伤的二连连长李应邦(原称李应般),挣扎着投出一枚手榴弹,趁着爆炸的瞬间,他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突击队迅疾冲上去炸毁了暗堡。
接近中午,三十一团占领了第二道战壕,击毙了马家军一九〇师五六九团三个营长,令该团失去战斗力。午后,马家军向三十一团发起反攻。此时,第四军命令十师三十团增援,同时十一师第三十三团从右翼加入战斗,我军拿下沈家岭大部分碉堡。
马家军继续向沈家岭调兵。我军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十三团4个团在战损比例极高的情况下与马家军近8个团的兵力继续鏖战,十一师的勇士们用生命兑现自己的誓言,将敌人一批批拼杀了下去。
战斗至晚8时,经过30次的拉锯战,鏖战14个小时,第四军十一师攻占沈家岭,“兰州锁钥”被打开。
8月26日上午11时,红旗插上白塔山,兰州宣告解放。
“战后,第一野战军和西北军区授予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勇猛顽强’奖旗。这面奖旗,记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在解放兰州的沈家岭战场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陶志敏说。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仪式上,这面“勇猛顽强”奖旗随着由100面荣誉旗帜组成的战旗方队,气势如虹地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今天的兰州,环境优美,交通发达,广厦林立,经济腾飞,日新月异,已经是一座现代化的都市。
陶志敏说:“我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更多人了解兰州战役,传承红色精神,承接历史使命,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