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10月,时年70岁的钱伟长,被中央组织部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钱伟长简介及主要事迹(钱伟长简介100字)
钱伟长
钱伟长一直以来的“野心”就是想在中国办一所像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学校,为了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古稀之年,欣然前往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他上演了人生最后的精彩华章,让人叹为观之!
他这个“野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当然与钱伟长的人生经历有着紧密联系。
1912年10月9日,钱伟长出生于江苏无锡,钱家在无锡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其远祖可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武肃王钱镠。
关于钱镠,我们可能了解的不多,但他对钱家后世子孙却留有一笔宝贵的财富,那就是后来广泛流传于世的《钱氏家训》。明代中叶,钱家就是地方首富,可以说,钱伟长的祖上有着光辉的历史。
但到了清朝的末年,钱家就家道中落了。钱伟长的爷爷钱承沛39岁就去世了,留下了四个儿子:钱挚、钱穆、钱艺、钱文。
钱伟长的父亲钱挚,品学兼优,毕业于常州中学师范科,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再继续深造,后在家乡创办小学,任职小学老师。
钱伟长的四叔钱穆是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国学大师。六叔钱艺最擅长诗词和书法,登门拜访寻求墨宝者不计其数。八叔钱文最善长写小说和杂文。
钱伟长的四叔钱穆,对钱伟长的成长给予了莫大的帮助。
钱伟长就是在这样浓厚的国学氛围中长大,从小就对历史和国文十分感兴趣,在几个叔叔耳提面命的指导下,很快就出类拔萃,以后从小学到高中,文科学习从来就是得心应手,钱伟长小时候的梦想是将来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文学家或历史学家。
1931年,钱伟长参加清华大学的高考,他的国文和历史考了满分,数理化三科加起来才考了25分,英语成绩也一般。面对这样的成绩,清华大学不拘一格,毅然录取了钱伟长,并希望他学习国文和历史专业。
1931年9月,钱伟长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来到了清华大学。9月18日,钱伟长刚入校三天,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不久东三省沦陷。
面对侵略者的飞机大炮,钱伟长下定决心弃文从理,毅然决然到物理系学习,走上了科学救国之路。
他有句名言:“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从他弃文从理的那一刻起,钱伟长一生都在践行他说过的这句话,国家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四年后,钱伟长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
1935年夏天,他参加了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考试,并顺利通过。读研期间钱伟长开展了很多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练就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为日后成为一位真正的科学家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在清华度过的7年,是钱伟长人生当中最难忘的7年,直到花甲之年时,钱伟长回忆起那段岁月,依然感觉非常欣慰。
钱伟长
1940年9月20日,钱伟长与林家翘、郭永怀等人来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师从著名的应用数学家辛格教授。
在多伦多大学,钱伟长先是学习应用数学,后专攻弹体力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科技界崭露头角。1941年5月,他撰写的《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论文,轰动了当时的物理学界。
1982年,在中国举行的国际有限元会议上,执行主席盖拉格教授对钱伟长当年提出的理论大加赞赏:
1941年6月,钱伟长从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获得硕土士学位。同年10月,他进一步拓展了《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论文的思路,完成了以薄板薄壳统一内禀理论为内容的博士学位论文,并于1944年分三次在美国布朗大学主办的《应用数学季刊》上连载。
1942年,钱伟长在多伦多大学获得博土学位后,从加拿大来到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在辛格教授的推荐下,投入到加州理工学院的大名鼎鼎的冯·卡门教授门下。
当时,在冯·卡门教授实验室工作的还有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三人,日后他们这些人都成为了国家栋梁,在新中国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加州理工学院,有世界上最前沿的火箭喷气技术中心——喷气推进研究所,所长就是冯·卡门教授。
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教授
1942年,美国军方与冯·卡门教授合作,共同开发导弹项目。冯·卡门教授让钱学森担任火箭理论组的组长,钱伟长任副组长,林家翘也加入了理论组。
三个中国人通力合作,大大推进了导弹的理论研究,“下士”导弹也在最短的时间内问世。钱学森和钱伟长等人也因此成为美国导弹事业的先驱。
1945年,钱伟长完成了《超音速对称锥流的摄动理论》论文,这是当时学术界第一篇有关奇异摄动理论的论文,引起学术界高度重视。
1946年,钱伟长完成了《变扭率的扭转》论文,这篇文章发表在第13卷美国《航空科学》月刊上,轰动一时。就连冯·卡门教授都说:“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科学论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得知这个消息后,钱伟长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再也无法静下心来工作了。
经过反复的考虑,钱伟长向冯·卡门提出了回国探亲的请求。他担心冯·卡门不放他走,于是告诉他,自己与妻儿已有快6年未见了,十分想念他们。
冯·卡门教授听后十分同情,也被他真实的情感感动了,虽然他知道钱伟长肯定会一去不复返,但还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1946年7月,在异国他乡漂泊了近6年的钱伟长,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
此时的中国百废待兴,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钱伟长都面临着很多困难,但他坚守信念,用自己所学为国家服务,培养人オ才、追求科学真理、建立力学研究机构。
在他与其他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下,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钱伟长也被称为是中国近代力学的奠基人。
钱伟长
经过了那个漫长的十年,改革开放以后,钱伟长四处奔波,活跃在科学界和教育界,他急不可待地开始工作,十分迫切地想把失去的时光补回来。
就在此时,也有许多人在关注着他。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想请他去当所长,当时的所长是钱学森,他马上要调到航天部和国防科工委去工作,无暇顾及力学研究所。
在同一时间,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院长兼党委书记朱九思,提出要“让贤”,想请钱伟长去当院长,主要基于他对钱伟长“无限的崇敬和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虽然后来朱九思没有能把钱伟长“挖到武汉来”,但钱伟长却和武汉的诸多高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钱伟长帮助华中工学院创设了力学专业,亲自到校授课,开设了“变分法有限元”和“奇异摄动理论”讲座,后来又在华中工学院首讲穿甲力学。
华中工学院后来拿出3000元,把钱伟长请到庐山撰写专著《穿甲力学》,使各高校都能受益,最终《穿甲力学》于1984年12月出版,这本书凝聚了钱伟长和华中工学院的大量心血,也见证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
安徽大学也想请钱伟长去当校长,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张劲夫“惜才如命”是出了名的,不过最后却未能如愿。
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工业大学也对钱伟长展开了“明争暗抢”。上海交大党委书记邓旭初亲自登门看望钱伟长,希望他能够到上海交通大学当副校长,钱伟长开始也同意去上海交大。
上海工业大学的领导是以《应用数学和力学》编辑部上海办事处为桥梁,开始与钱伟长接触的,当时的办事处就设在上海工业大学,时间是在1978年底。
上海工业大学
1981年11月,上海工业大学党委正式向上海市委呈送报告,恳请上级任命钱伟长教授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
1981年12月1日,也就是上海工业大学的第一份报告发出不到一个月,上海市教卫办两位处长来到上海工业大学,商谈钱伟长来上海工作的新的倾向性方案:让钱伟长到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校长,从上海交通大学调一位教授到上海工业大学担任校长。
对此,上海工业大学党委反应非常强烈,马上又向上海市教卫办党组及市委呈送了《关于请示任命钱伟长教授为我校校长的第二次报告》。
这份报告字里行间都让人感受到上海工业大学的领导对学校的管理建设非常急迫,他们列出三条理由:
一是上海工业大学急需市领导继续大力扶植,才能肩负起上海工业赋予学校的重大任务,而任命长期空缺的校长尤为当务之急。
二是钱伟长教授来任校长,既有利于学校的成长和发又能全面发挥钱先生的作用。
三是关于钱先生的任职问题,过去做的工作和走的步子已经很多,现在不应改变。
报告中特别提到,上海工业大学从1978年年底就与钱伟长接触联系,并向市有关领导作了汇报,取得了赞同和支持,从时间上来说,上海工业大学都在前,这时不应做出改变。
不管大学间如何争抢,最终的决定权还在于钱伟长。最终,他还是选择了上海工业大学。
钱伟长之所以选择上海工业大学,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对钱伟长的触动很大,那就是,上海工业大学的党委书记张华对他说:“钱教授,我们请您来当校长,让您大展办学之才能,把上海工业大学办成一流学校。”这真可谓是英雄相惜,与他多年来的夙愿不谋而合。
钱伟长
但是钱伟长的任命却遇到了障碍,当时的政策规定,一般60岁以上就不能再任命为大学校长,而钱伟长当时已经70岁了,整整超龄了10岁。
当组织部把这件事情报告给邓小平时,他认为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待,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对重用钱伟长他是赞成的,随后拍板:此人的任命可以不受年龄的限制。
后来,据钱伟长和有关人员的回忆,中央组织部的任命通知上有邓小平的批示。上面写着:“予中央组织部调遣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下面还加了邓小平的一句话:“这个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看到邓小平的批示后,钱伟长的脑海里只剩下一句话:士为知己者死。
1983年1月19日,钱伟长到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他的到来,使上海工业大学焕发了勃勃生机,这是这所学校的大幸,更是千万莘莘学子的大幸,后来几所大学合并成上海大学,钱伟长在校长这个位置上继续书写着传奇。
当时,他详细地了解了学校的情况后,感慨地说道:“这哪里是一所大学,充其量就是一个专科学校。”由此可见,当初上海工业大学想让钱伟长来当校长的心情有多么的急迫。
不久,通过仔细研究考量,钱伟长提出了上海工业大学要“拆除四堵墙”的著名论述。即: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学校内各学科、各部门之间的墙;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墙;教与学之间的墙。
钱伟长关于办大学要“拆除四堵墙”的理论,是他几十年从事教育实践与理论创新的结晶。
接着,他进行了三项改革,即: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行短学期制、教师队伍培养。
特别是实行短学期制,在全国首创。每个学年分为三个短学期和一个暑期。每一个短学期为10周讲课,2周考试,半周休息,暑期为13周。
对教师来说,学期短可以督促他们精简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延长暑期则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备课和科学研究。对学生而言,短学期制的考试很像老学制的期中考试,易于准备,成绩也容易提高。而漫长的暑假,学生可以用来自学补习或进行社会调查和实践。
上海市宝山区新上海大学
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成立了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仍担任校长。
新上海大学组建后,钱伟长一开口就向上海市政府要了3000亩地来建新校区,而在当时,上海外环线以内,没有一家大学超过1000亩。就是新上海大学所有的11个校区加起来,也只有区区1400亩。
那时,上海市整体的办学水平还不算高,但已82岁高龄的钱伟长,一心要为上海大学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在他的脑海里早就描绘出了一幅上海大学未来的新蓝图,目标就是想办一座像加州理工学院那样的大学。为此,他耗费了自己晚年全部的心血。
新校址上海宝山区,钱伟长亲自规划了新校区的总体布局,从校园道路、学生宿舍、图书馆、体育馆、食堂,到电缆、给水、排水,各建筑之间的距离,以及实验区的设置、各学院的建筑、总办公楼,甚至国旗旗杆的位置,他都亲自设计,仔细推敲计算,一举一动无不显示出他对新校区的无限憧憬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笔者第一次到上海大学时,对楼与楼之间建一条回廊十分不解。后来了解到,这是钱伟长校长的设计。
原来,学生在这座楼上完课后,要换到另外一座楼上课,钱伟长担心万一中途突然下雨怎么办?学生不就淋雨了嘛,于是他设计了这个回廊,一个小小的举动,体现了钱伟长对学生的关心和关爱,让人非常感动!
上海大学楼与楼之间的长廊
钱伟长一向重视办好图书馆,上海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建成后,面积达3.92万平方米,外观雄伟壮丽,内部设施先进,在当时是国内高校中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
上海大学图书馆
在上海大学新校区还有个人工湖,叫“泮池”,水面有80亩,也是钱伟长校长的“杰作”。泮池建好后,费孝通为此佳景题字“泮池观鱼”。
费孝通的题字
如今“泮池观鱼”这个地方,已成为上海大学的标志性景点,人们来上海大学游玩,必会来看鱼,尤其是节假日,大人、小孩、情侣络绎不绝,场面十分壮观。但是,他们中又有几人知道,如今的景点,当时凝聚着一位耄耋老人的多少心血!
上海大学泮池美景
在钱伟长生命中最后的两三年,人们已很少看见他出现在学校的公共场合,但是在天气舒适晴朗的日子,仍能看到他出现在泮池边,戴着那顶师生们都很熟悉的浅色软檐帽,穿着那件不变的枣红色夹克衫,坐在轮椅上,凝视着湖面沉思遐想。
钱伟长生前有二三十个头衔,有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名誉主席等职务,也担任过一般社会团体名誉职务,但是他“最在乎的就是这个校长”。
他在上海工业大学不拿工资,也没有自己的房产,自从到了上海工业大学,他就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投入学校建设中,期盼在这里早日能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上海大学夜景,边上的湖就是泮池
在当校长的26年里,他把师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当作自己的儿女,他的家就是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有两个会,钱伟长校长一直坚持参加,一个是新生开学典礼,一个是毕业典礼。他还要求所有学校领导都出席,“因为是学生人生的大事”。
每次毕业典礼,他都亲自把一份份毕业证书递到学生手里,每年毕业生多,对年逾七旬的钱伟长而言真的很累,但他在整个过程中总是很兴奋,脸上始终洋溢着满足而惬意的笑容,因为这就是他的成就。
学校每年都要拍毕业照,天气晴朗时就在大草坪,下雨则改在体育馆,每次钱伟长都参加。
有一次,拍毕业照时,学生在大草坪集合好后,天突然下起了小雨。当时的负责人是一个新任的宣传部部长,心想,雨也不大,那么多人排好队不容易,等一下或许雨会停。这时钱伟长刚好从楼里出来,看到学生们正站在雨中等他合影,顿时发起火来,严厉地说道:“谁让我的学生们站在雨中的?我要撤他的职!”那个年轻的宣传部部长闻言色变,赶紧组织换地方。
钱伟长题写的“求实创新”
新上海大学成立后,在钱伟长的推动下,除了主体专业学科学院,在大学先后建立了美术学院、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数码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他认为一流的大学必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他还想在上海大学建立医学院,他认为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应该有医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为此,他努力奔波了近10年,由于体制等原因,这一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成为他的一大遗憾。
钱伟长以独具魅力的思想、才干和品格,创造了后来的上海大学跨越式的发展,经过不长的时间,让一所建校历史不长、办学基础薄弱、校区分散的地方大学,成为拥有现代化校园、整体实力跻身国内先进行列、综合性的“双一流”大学。
钱伟长主政上海工业大学和上海大学时,注入了大多的感情。他把“自强不息”作为上海大学的校训,并解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与我们党的要求也是符合的。
钱伟长题写的“自强不息”
钱伟长在80岁的时候,曾自书条幅“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人民服务”,用以自勉。这句话正是他一辈子的人生写照。
2010年7月30日,钱伟长走完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享年98岁。当年的《感动中国》栏目将他选为年度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辞是:
当笔者看完钱伟长的传记后,被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折服,被他拳拳爱国之心深深地打动,被他的勤奋刻苦深深地感染,被他老而弥坚的意志深深地感动。
寥寥数千字显然不能全部写尽钱老波澜壮阔的一生,笔者在此仅以此文表达对钱老的敬佩之情!
向钱伟长先生致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