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中国男人
典型的精英分子
平原郡现在哪(平原郡般县)
家世显赫,豪门望族出生
个人魅力十足,一呼百应
2年前还在日本掀起了追星狂潮
但就是这么一个完美的人
被一座城市改变的“面目全非”
2019年,一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大展,搅动了所有书法爱好者的心。
颜真卿大展的海报据说,当时有5万中国游客特地前去一览神作
当时在日本可真是万人空巷,为了配合《祭侄文稿》、怀素的《自叙帖》,东京立书道博物馆拿出了张旭的《肚痛帖》,颠张醉素合体了。
此外,被称为最接近王羲之墨迹的诸遂良摹的《兰亭集序》也在其中,极为珍稀王羲之的唐摹本《妹至帖》、《大报帖》、还有消失了一个世纪的《五马图》都现身了,还凑齐了苏黄米蔡...
当时,一个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就连带着将中国书法最巅峰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呈现了出来,颜真卿的面子是真的足。
上图:怀素《自书帖》·台北故宫中图:张旭《肚痛帖》·西安碑林下图:李公麟《五马图》·东京国立博物馆
那,今天就来说说——颜真卿。
《兰亭集序》至今下落不明,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自然就成了人们能见到的最好的行书作品,这是颜真卿最出名的标签。
更重要的还是颜真卿这个人,实在是太正派且有才了,行楷皆绝,这样的人谁不爱。
他,是唐代的名臣,出生于琅琊颜氏,这可是实打实的名门望族,上期在文章《厕纸,是谁发明的?》中提到的《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孔门72贤之首的颜回都是他祖宗。
他虽然出身豪门,但一点都不纨绔子弟。因父早亡,其实是单亲家庭环境长大的,对母亲特别孝顺,母亲去世后,还丁忧了3年。
网络上的颜鲁公画像,但出处不明
他不光文很好,武更突出,很多人应该都不知道他和安史之乱有莫大的关系,可以说如果没有他,安史之乱可能彻底颠覆唐朝。
他那时候是平原郡的太守,平原郡可是安禄山的后院,颜真卿就在安禄山的后院偷偷招兵买马,但避免被发现,还得假装歌舞升平、无所事事的样子。
就这样,他和他堂兄颜杲卿合力阻挡,成功感召其他人一起抵抗,这才救下了唐王朝,也因为他堂兄的英勇就义,造就了“天下第二行书”。
这还不止,颜真卿活了75岁,在他生命的尽头,最后以悲壮之死完成了这一生最高光的时刻,这还是因为在叛军面前宁死不屈而做出的选择。
颜真卿画像出自台北故宫藏的南薰殿《历代圣贤像册》
就是这样一个文武双全、有勇有谋、爱国正直的完美男子,其实他的一生都很坎坷。
他在朝内各种被排挤、各种被贬,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坎坷,或者说是人生转折点,就发生在浙江湖州。
说起颜真卿和湖州的关系,那就必须提到TiáoZhà这个词,不过大部分人应该不知道这是哪个词吧。
苕霅TiáoZhà,可以说这两个字是湖州文化的底色。
苕霅是湖州的两条溪流,苕(源于苕花)溪全长151公里,霅(意为水流激荡声)溪全长139公里,两者在湖州城区汇合,最后汇入太湖,可以说是塑造湖州城市性格的两条重要河流。
从空中俯瞰湖州市远处的河流就是苕溪这座山是仁皇山
你想象一下,苕霅两溪的流水潺潺,再加上湖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别看湖州在太湖之滨,好像应该和苏州、无锡一样的平坦,但湖州却带着深深的浙江印记——山多,不仅北面有大湖,南面更有延绵重叠的群山。
所以湖州似乎天生就注定是一个适合寻觅自然的地方,所以苕霅文化的核心就是追求隐逸脱俗的气度、风景如画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关怀,以及远离政治或者政治核心的个性追求。
而这个文化的形成,就要从颜真卿开始说起了。
太湖上的船、阳光和倒影
上文说到颜真卿的仕途十分坎坷,他来到湖州的动因,就是因为权相元载迫害,他一生被贬的频率也极高——当过陕西同州刺史、山西蒲州刺史、江西饶州刺史、四川蓬州刺史、江西吉州别架/抚州刺史。
这其中,人生最末尾的一次贬黜是64岁时候的刺湖(“升”任湖州刺史)。
他是个实打实的北方汉子,湖州对他来说是1000%的江南成分——湖州自先秦以来,就在越、吴、楚三地间轮换管辖,三地文化也在这里相互激荡,但总之是南方姿色。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元载扮演者:余皑磊
他虽然被贬,但凭他的才华和政治资本,至少有80多位文人志士跟随他来到湖州,一起游山玩水、赋诗和歌,也将南北文化融合的有滋有味。
这里面就有两位人物,可以说这三个人一起书写了文化史上的佳话,也是颜真卿从帝王之师向文章太守转变的例证。
湖州德清莫干山茶园
一位就是大家熟知的茶圣——陆羽,陆羽在颜真卿的一众文人之中,被推为群彦之首,他还给陆羽造了一个三癸亭,顺便写了一首诗《题杼山癸亭得暮字》记录。
陆羽虽然喝茶,好像很文雅,但其实是一位“狂士”,他没有用言语回应,只是折了一支青桂花赠予颜真卿,颜真卿又写了一首《谢陆处士杼山折青桂花见寄之什》回应,陆羽彻底沉默了。
陆羽的沉默和颜真卿的殷勤,你可以看出这个北方帝王之师想和南方接近的微妙想法。
湖州长兴大唐贡茶院的陆羽像
另一个人就是张志和,颜真卿给他做舟,颜真卿用了一句“请命更之”,足见颜真卿对待艺术家们的小心翼翼。
面对郡守的馈赠,张志和也没有过于直接附和,而是说自己愿意驾此舟往来于苕霅、忘形于江湖而已——“愿为浮家泛宅,往来苕霅间”,这句也成为后人追索苕霅文化意象的本源之一。
湖上泛舟
不仅于此,我们知道颜真卿是个写墓志铭的好手,他一般写墓志铭都是先写这个人的谱系,再赞颂墓主人的丰功伟绩,但到了他为张志和写墓志铭的时候,却一改常态。
他笔下的张志和是生活的木讷——曾“闭竹门,十年不出。吏人尝呼为掏河夫,执畚就役,曾无忤色。”
但是,艺术世界里的张志和却是放荡不羁——“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
《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是一篇散文均收录在《全唐文》和《颜鲁公集》中
颜真卿和沉默的陆羽、敏感的张志和之间微妙关系,展现的就是一种南北融合之道,隐士本就应与为官之人保持距离,而向隐士投以崇敬之情又是为官之人的处世哲学。
就这样,颜真卿在湖州大办诗会,他既仰慕湖州文化,又有着强烈的京官意识,这种南北交融也体现在他的书法上。
他在这一时期完成的《竹山堂连句》,与《自书告身帖》相比,此作
有很强的书卷气息,仿佛有江南的琴书妙韵,顿觉舒畅。
还有大历9年写的《天下放生池碑》,笔画都不浑厚,在“颜体”中属于硬瘦一派,线条跌宕之处更显得风姿轻灵,富有江南之灵气。
感受一下这三者区别
▼
《自书告身帖》
《竹山堂连句》
《天下放生池碑》
他在67岁的时候写了一件手札《刘中使帖》,此帖就写于湖州,相比起《祭侄文稿》的锋多暗藏,《刘中使帖》锋芒外露,“耳”字末笔如飞流直下,全占一行,如此俊雅飘逸之书风,在颜真卿其他书迹中难以再现。
等他69岁奉诏回京后,写的《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自书告身帖》又少了江南的温润、秀逸,多了北方的苍劲、高古。
《刘中使帖》
《颜氏家庙碑》
不得不承认,颜真卿在湖州遇到的人——陆羽、张志和,对于生长于正统北方社交圈的颜真卿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他能在交友郊游之时,抛掉官场的虚意逢迎。
颜真卿在湖州感受到的景——一派南方山水姿色、城市安定富庶,对于经历过长安沦陷、政治动乱、诗风尚荡的他来说,南方是逃避现实的最好去处,只待北方收复。
湖州安吉的竹林
湖州这样一座城市,用人、景、物留下过颜真卿,留下过苏轼,涌现了赵孟頫、钱三强、吴昌硕、钱玄同等大师...
我相信,你若去过湖州,必将爱上湖州。
「参考文献」
1.《颜真卿与湖州文人群体》
2.《苕霅文化渊源及其文化品格论》
3.《颜真卿湖州联句与中唐“吴中诗派”》
4.《试论湖州地域文化对宋词创作的影响》
5.《唐中叶“湖州文人集团”成因探析》
6.《浅论时空因素对颜真卿书法风格形成的影响》
撰文:古一翻
审稿:初恋
图片:除特殊备注图片之外,其余图片均来自摄图网、视觉中国版权图片。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