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doc(13页珍藏版)》请在点石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胸有成竹 泾渭分明1.了解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基本内容;2.综合归纳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3.认识西周政治制度及其先进的文化理念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峰回路转 柳暗花明一、尧舜禹时期“天下为公”的禅让制1.时间:尧舜禹时期,距今约五千年。龙山文化时期。2.地点: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3.特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二、夏朝“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1.背景:禹治水有功;战胜其他部落;劳苦功高。2.起源:约公元前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禹死后,其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
2、的后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 所取代。3.特点:“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人世及以为礼”的“小康社会”。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而非倒退。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私有制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它适应了历史的发展。4.王权的特点: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崇信鬼神,国家大事都通过 的方式来决定,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三商朝异姓国族林立的方国联盟商代中央设有、卿、士等官职;相权很大,可主持政务、废立商王。地方封方国首领为 和 ,(相传商初有三千国,商汤以七十里为王,文王以百里
3、为王)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误区警示 商代虽然也有分封,封国大部分是地方部族,与商王朝无血缘关系。以商部族为共主的方国联盟,异姓国族林立臣服于商,方国相对独立、联系松散。方国的聚合与商之盛衰息息相关,在商朝强大时,听命于商王朝,在商王朝衰落时,就会与之对抗甚至叛乱,与商的关系非常不稳定。四、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背景:公元前1046年,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周初的政治形势:武王克商二年后病死,发生东方邦国联合叛周的重大事变。“武王克殷二年崩,成王少,周公(老四)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老三)及其群弟流言于国内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
4、反。”史记.鲁周公世家,东方邦国殷商旧势力,一时俱叛。(兄终弟及应先及管叔,故对周公不满,但管叔才干不足,周公不得已而为之,结果引起了内部的争权斗争。)周公东征,杀管叔,定乱,嫡长子继承制也正式确定。(否则管叔之叛不好解释)重新分封,“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之不咸(和睦),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事征服(周公东征)、制度变革(分封)与宗法制三者相结合,此所谓“封邦建国”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3.内容:分封的对象和范围: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拱卫王室。“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诸侯的义务和权利: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
5、作战、和朝觐述职。可以在自己的封疆内对 实行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形成的格局:“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西周的封建与商有很大不同。由同姓子弟或姻姓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后盾,在原有邦国的地域内新建的“殖民据点”,很像“掺沙子”。每一新“诸侯国”都是该地域的“统治中心”。有监督之责,故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一方面是自上而下逐级分封,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层层拱卫,周人的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极大提高了周天子地位,周王“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成为天下之共主。4.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
6、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西周的疆域北起今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西从甘肃东部,东达大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文化的拓展:以军事征服为主要方式的向外扩张,将周边诸多部族,如南方的淮夷纳入周的文化圈。“昭王南征而不复”,楚没有纳入周文化圈,呈现出与现实主义周文化不同的浪漫主义。诗经与楚 辞。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消极:周王对诸侯的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诸侯权力大,独立性强,容易形成割据。 误区警示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常缩写为“封建”,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五大社会形态之一的“封建社会”含义不同。(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不
7、属于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诸侯国) 仍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在政治、经济、军事乃至文化上都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是间接的,相对较弱。而不是像后世那样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员统治,使西周的分封制仍带有松散性的特征,可视为由“方国联盟”走向“郡县制”的过渡环节,是政治体制由分权向集权转变的中间阶段。五、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 上的矛盾。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即用 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3.内容(1)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 继承,为 ;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相对周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卿大夫与士的
8、关系,依此类推。(2)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4.作用:保证了各级 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知识图示】误区警示 (1)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如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而在封国内是大宗。(2)嫡长子、嫡子、庶子的不同:在古代社会中,嫡长子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嫡子是“庶子”的对称,指正妻所生之子;庶子是妾所生之子,有时也指正妻所生除嫡长子以外其他儿子。周天子的王位由嫡长子继承。六.礼乐制度(参看历史纵横)1.演变:(1)起源于原始先民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习俗仪式。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是一种崇信鬼神的神本文化,思
9、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2)西周:周公以“重德”观念作指导,将从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大规模的整理、改造和规范化。把以神为本文化改造成了以人为本的文化。治国理念:“德”,商人认为天命是不变的,遇事占卜,迷信鬼神。周人反思商周革命,认为 “皇天无亲,唯德是辅”。上天只佑助有德之人,有德就是敬天、孝祖、保民,天命归于有德。人对于天命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商相比更加理性,克服了殷商天命政治的不足。 以“德”为中心的思想体系,革除了野蛮的习俗,新创的是文明治国与国王应该接受道德制约的先进理念,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在以农业为主体的古代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安定平稳的社会环境,以及社
10、会成员间行为的节制协调。周公的创制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对后世的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2.内容:(1)礼:礼的本质是差异。周公将礼关注的重心由神事转向人事,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亲亲”)和政治等级上(“尊尊”),以显示身份差异及权利义务。尊礼是统治者行“德治”的重要内容。(2)乐:乐的本质是和同。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作用礼乐反映了宗法人伦等级社会的分与和、尊与亲相统一的关系,它既能维护等级制度,又能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于社会共同体之中。成为处理等级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体系。【归纳总结】商周变革“ 中
11、国政治和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家一姓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治国理念,敬天保民封邦建国,天下归周宗法制度,天下归宗制礼作乐,天下归心 深谋远虑 天圆地方精讲主题一分封制的特点、实质及瓦解1.分封制的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 以血缘关系(宗亲、姻亲)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
12、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2.实质: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3.瓦解(1)原因经济:生产力发展(即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政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诸侯国强大、王室衰微。(2)表现:周王室的权威得不到尊重,天下分裂,诸侯之间混战不已,甚至与周王室交战。如田氏代齐,周郑交质,楚王问鼎,孔子的“是可忍,孰不可忍”都反映出分封制的破坏和礼崩乐坏。【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分封形势图周公分封,鲁、齐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两极端,洛邑与宋则是其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两长臂,抱殷宋于肘腋间,这是西周的一个立国形势,而封建大业即于此完成。 钱穆国史大纲导读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姜尚、微子
13、启身份,可知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与先代帝王的后代;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得出诸侯分布特点。史料二王室分封宗亲功臣的既定制度,辅之以明确天子权力和诸侯义务的周礼约束,决定了王室和诸侯之间的内在关系,使中央王国对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加强。同时,西周的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通婚姻的姻亲关系,横向联系也较以前密切。中国历史先秦卷导读史料以第一个句号分为两层,分别反映了王室与诸侯之间的纵向联系、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史海泛舟史料周朝后期,中国政治混乱。正是这一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们在社会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
14、会秩序的法则。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探究:指出史料中“政治混乱”的表现主要有哪些?答案强国兼并弱国,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或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分封制逐步解体)。【跟踪练习】1 “古者天子封诸侯,其地足以容其民,其民足以满城而自守也。”(谷梁)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A分封制的目的在于扩张疆土 B分封制易导致分裂割据C诸侯国领土不能随意扩展 D诸侯国实行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分封制的目的是拱卫周王室的安全,而且材料也没有体现扩张疆土,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分裂割据局面,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初期状况,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容其民”“自守”等信息可以看出分封制对诸侯的领土和人口有一定限制,故C项正确
15、;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政治状况,与小农经济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2公羊传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以“尊王”为核心的政治一统,以“内华夏”为宗旨的民族一统,以“崇礼”为中心的文化一统。这表明大一统源于()A夏商时期的方国联盟 B西周封建诸侯与分封制度C秦中央集权国家建立 D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答案B解析题干意思是“大一统理论主要包括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华夷之辨的民族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夏商时期礼乐文化还没有出现,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大一统理论是对西周、春秋以来大一统思想的理论总结,是西周封建诸侯和分封制度的产物,故B项正确;礼乐文化始于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故C、D项错误。精讲主题二宗法制的特点
16、、实质和影响1.特点(1)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3)形成等级森严、上下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和政治格局。2.实质: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3.影响 (1)对当时的影响:完善巩固分封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对后世的积极影响: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安定,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3)对后世的消极影响: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与现代的平等
17、和法治意识相违背。4.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区别与联系(1)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3)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读史明智】史料一西周宗法制下大宗、小宗示意图导读史料中上下级关系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嫡长子为大宗,余子为小宗,体现了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等特点。
18、史料二“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曰:“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导读史料强调同族、家庭本位,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史海泛舟史料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探究:史料中导致武则天改变立太子人选想法立场的文化心理因素是什么?答案强调血缘亲疏
19、、血脉传承的家天下制度及宗法观念。体现了宗法观念的深远影响。【跟踪练习】1商纣王,名辛。历史记载:帝乙死,欲立长子启。众臣反对,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对此判断不正确的是()A商纣王即位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 B商末已推崇嫡长子继承制C体现了古代“立子以贵不以长” D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答案A解析从题干中“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的信息可知,辛之所以能继承王位,在于其嫡长子的地位,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从题干中“认为虽启与辛为同母,但生启时其母是妃,而生辛时已是后,故启不能立。遂少子辛为帝”的信息可以看出商
20、末推崇嫡长子继承制,“立子以贵不以长”,故B、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题干信息“少子辛为帝”可得出商代已有父死子继制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2古代建筑作为承载人类文明的物质载体,是古代政治、经济、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反映。我国北方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布局是分居四面的北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依照古代宗法礼仪观念,长辈应居住在()A南向北房 B东厢房 C西厢房 D北向南房答案A解析北方四合院以中轴线贯穿,北房为正房,东西两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所以叫做倒座,四合院住房分间分房,老人住北房(上房),中间为大客厅(中堂间),长子住东厢,次子
21、住西厢,佣人住倒房,小姐、女儿住后院,各不影响,故A项正确;B、C、D项不符合题意,故B、C、D项错误。精讲主题三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读史明智】史料一(商朝)军国大事都要由神意来决定商朝天子既是人,又是联接天人意志的神。史料二(西周)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史料三夏桀为仍之会,有缗叛之,商纣为黎东之薮,东夷叛之;周幽为大室之盟,戎狄叛之。史料四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特点:(1)早期政治权力实质上是一种强权。(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分封制,说明最高执政集
22、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3)带有浓厚的原始迷信色彩,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4)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政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5)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古代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家国同构”(1)“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严格的家长制。(2)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在家庭、家族内,父家长地位至尊,权力至大;在国内,君王地位至尊,权力至大。简言之,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
23、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跟踪练习】1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A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B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C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D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答案A解析由“定天下”“立子立嫡之制”“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可以看出,西周统治者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故A项正确;题干不仅仅强调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还强调统治阶级
24、内部的关系处理问题,故B项错误;题干不仅仅强调了巩固了奴隶主专政,更凸显对王权的巩固,故C项错误;题干不仅仅提及礼乐制度,更强调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故D项错误。2有学者说:“三代之前的宗法制,是皇帝制之前的一种制度,它与皇帝制的区别在于,它没有皇帝制专制。”“没有皇帝制专制”的主要表现是()A具有严格等级的世袭制的形成 B嫡长子继承制对君主权力的削弱C“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 D分封制下君主权力受到贵族的限制答案D解析皇帝专制下也有世袭制度,故A项错误;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保证贵族权力分配,不会对君主权力形成制约,故B项错误;“家”天下的政体带有宗法色彩,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故
25、C项错误;“没有皇帝制专制”是指权力没有实现高度的集中,分封制度下的诸侯享有较大的权力,君主权力容易受到诸侯贵族的限制,故D项正确。 珠联璧合 纲举目张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1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它”是指()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2.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
26、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3.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5有历史学家指出
27、,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造成其“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A贵族拥有世袭特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C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D王室日益腐败6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7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古人非不知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
28、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王国维这段话主要说明了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B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8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9.西周时期,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均制定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其主要目的在于( )A扩展周朝的统治范围B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C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
29、土地继承上的矛盾D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10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井田制的推行11“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继承权力和财产 B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组织 D“天下为公”的局面形成12.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
30、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 )A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C西周社会阶级等级严格 D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等级严格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素,西周的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统治整个国家。在平定了一次严重的叛乱后,西周王室进行了大规模的“封藩建卫”:西周的统治者把统治的权力、权威和责任委任给属国,属国反过来效忠中央政府并向中央政府纳贡,提供军事支持。中国历史先秦卷、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二宗族制度源于宗法制,到了宋
31、代乡村的宗族制度不断完善,修宗谱、建宗祠、立族长、订族规较为盛行和完备。“每有纷争,最初由亲友乡老和解,不服则诉诸各房分祠,不服则诉诸叠绳堂。叠绳堂为一乡最高法庭,不服则讼官矣。”从宋之后,宗族习惯法以成文的形式表现出来。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北大学者田成有认为:“宗族制,缘于礼,重血缘,建立在固有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上,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有其长期存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与西周推行分封制有关的重要因素。你认为后世统治者可以效仿西周分封治国吗?说明理由。(2)概述材料二的观点,并列举材料二中论证该观点的依据。(3)根据你的理解,上述两种制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探究与思考】1.阅读下列材料,评价周公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周公不会有传世的礼乐文明;没有周公就没有儒家的历史渊源。没有儒家,中国传统的文明可能是另一种精神状态。此所以孔子要梦见周公,更称赞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后人称周公曰“文”!我们不是过分强调周公,他一人也做不出许多伟大事业来,但他是这许多事业中的代表人物,历史上这种代表人物越多,文明越昌盛。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