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初心始发地,是这座城市永恒的荣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始终照耀着这座红色之城、光荣之城。
2021年6月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正式开馆。经过600多个日日夜夜的精心建设,在中共一大会址得到全面修缮的同时,保留原有石库门建筑风格的新馆顺利落成。一大会址与新建展馆隔街相望、交相辉映,共同组成中共一大纪念馆。
这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标定着中国革命的伟大起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梦想,传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馆内馆外,处处体现石库门元素
六月初夏,太平湖畔游人如织。一大广场上,1921厘米高的旗杆顶端红旗飘扬。记者注意到,全新亮相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新馆有着青砖红砖镶嵌的清水外墙,门头门尾处处体现着石库门元素。
步入馆内,记者看到,前厅正面照壁及两侧墙面结合展览主题,设计了三组大型瓷板装饰浮雕。左侧为“中流砥柱”,展现了长江三峡和黄河壶口瀑布的壮美景观。右侧为“民族脊梁”,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
中间照壁为“日出东方——从石库门到天安门”历史组画,上面画有一大会址、南湖红船、瑞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北京天安门等红色地标,反映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历史征程。
上海美术设计有限公司设计总监胡晓云介绍,这三幅瓷板画是在非遗瓷板画基础上,运用现代工艺进行的创新,烧制工艺国内领先。
序厅“历史选择 伟大起点”庄重现代、恢弘大气,中央以中共一大会址标志性石库门建筑为主雕塑,13位代表错落有致、步伐坚定地迈出石库门,象征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
胡晓云介绍:“我们用艺术手法来表现不同人物的个性,在灯光上也进行了处理,在简洁明亮大气的序厅里营造氛围,让观众油然而生一种崇高感。”
主雕旁的石墙上,镌刻着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两侧浮雕墙上的视觉元素栩栩如生,左手边是中共一大会址、博文女校、老渔阳里等与建党密切相关的红色石库门建筑元素,反映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右手边是南湖红船、烟雨楼等元素形象,反映中共一大南湖会议和红船精神。
“开天辟地大事变”展项是最大亮点
馆内布置了“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览。展览以“初心使命”贯穿全篇,共分为序厅、“前仆后继、救亡图存”“民众觉醒、主义抉择”“早期组织、星火初燃”“开天辟地、日出东方”“砥砺前行、光辉历程”和尾厅7个板块,生动体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程。
据介绍,展陈精心设计了30余处重点展项,20多项多媒体声像,综合采用文物实物、图片图表、动态视频、油画雕塑、实景还原等多种展示手段,设计过渡性色彩格调,突出红色主基调,体现庄严神圣的效果氛围,突出“党的诞生地”主题。
记者发现,“开天辟地大事变”展项是此次展览的最大亮点。展项采用虚拟人物与真实场景结合,精心选择特型演员,实景拍摄还原中共一大7次会议的全过程。
在300平方米左右的小剧场空间里,观众仿佛来到了1921年的望志路,眼前是红墙拱檐的石库门、高低斑驳的弹格路,以及偶尔路过的黄包车和巡捕警察。一大会址场景被1:1复原,方桌、圆凳、靠椅、荷叶吊灯……均按会址原物高仿。
沉浸式画面同步演绎会议筹备、开始、激烈争论、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的曲折惊险的历程。
据介绍,该展项运用国内相关最新技术手段,融合国内最新沉浸式CAVE影像系统与全息裸眼3D、真人等身全息成像技术、数控超大升降幕、超大折叠全息屏幕、多屏多幕、LED艺术灯光、DTS 360度全景声声效技术等多种媒体技术,打造沉浸式多幕全息(裸眼3D)实景多媒体展示效果。
多媒体数字沙盘全面展示重要红色足迹
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的“光荣之城”展项是一张多媒体数字沙盘。
它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主城区城市专业制图为基底,搭建出上海城市形态微缩模型。同时运用数字化影像、灯光、视频等多媒体展示手段,全面展示从1921年至1933年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期间,党在上海召开重要会议、领导全国党组织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红色足迹,独到形象地诠释上海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以及党的前期奋斗历史图景。
伴随着讲解声,沙盘上的颜色不停变换,激光光圈在不同点位闪亮,在一分多钟的时间里按照时间顺序指示路线。而这条路线的具体内容,都可以在沙盘前方展墙上的“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大事记(1921-1933)”上找到。
参与沙盘设计的浦兆公司设计总监戴轶飞告诉记者,沙盘上的建筑物颜色都是写实的,制作也相当精巧。“可以说,只有亲自制作的工人师傅才能完整地描述制作工艺和过程。至于激光,我们也是第一次在沙盘上使用,并且达到和投影同步的效果。”戴轶飞说。
深入挖掘馆藏文物和新征集档案史料
记者了解到,为了生动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此次展览系统梳理馆藏文物,从馆藏12万件(套)文物和近年来从国际国内新征集的档案史料中精挑细选612件文物展品,比老的基本陈列117件扩容3倍多。加上各类图片、艺术展项等展品,展品总量由原来的278件增至1168件。
很多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照片、珍贵文物被展示出来。
如第一部分采用4.7米大型通柜,展示了大量近代精品文物。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文本、宽约2.3米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旗、陈化成戎装像、邹容的《革命军》与签名照、鉴湖女侠秋瑾拟定的光复军军制军规手稿、章太炎为徐锡麟等四烈士所作祭文、袁世凯颁给孙中山筹建全国铁路的任命状、肇和兵舰炮弹灯等。
第二至第四部分,在党的创建史领域的红色文物,更可称之为一次史无前例的集结展示,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中共一大会议及代表,乃至中共二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等建党前后的珍贵文献、照片、实物,甚至不少平日难得一见的小众红色文物,都一一被挖掘展示出来。
如20世纪30年代亚东图书馆出版的《独秀文存》、李大钊1920年的签名照、李大钊使用过的打字机、《守常文集》《共产党》月刊创刊号、李汉俊结婚时穿过的礼服、曹靖华穿过的中山装、汪寿华使用过的线毯、《京汉工人流血记》《二七工仇》。
还有1922年6月30日陈独秀给共产国际汇报中列举的12种马克思全书、康米尼斯特全书、列宁全书,除了第一种该版《共产党宣言》国内至今都未曾见到外,此次其余11种全部展出,其中有一半以上是一级文物,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献。
此次配合展览内容,还从馆藏文物中挖掘出20 多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珍贵文物进行展示。如周恩来题字的平型关战斗中缴获的日军地图、贺绿汀《游击队歌》手稿、中共地下情报通信领域的革命烈士李白使用工具、中共地下情报通信领域的革命烈士秦鸿钧使用的收发报机等。可谓文物亮点频呈。
在新旧共生的环境中融入城市风貌
一百年前,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在上海寻常巷陌的石库门内酝酿“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百年后,人们在上海黄浦迎来了有着重要意义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正式开馆。
华建集团党委副书记、“一大”项目负责人夏冰介绍,“一大”项目建设的核心理念,是石库门中的开天辟地、石库门中的精神家园、石窟门中的伟大开端。因此,中共一大纪念馆的设计逻辑是让新馆呼应中共一大会址,融入城市风貌。
夏冰告诉记者,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好处在一个新旧共生的环境中。西边是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的历史风貌保护区,东面是现代化的城市综合体。为了处理好新旧共生的问题,同时又要完美诠释一大精神家园守护者的角色,他们做了很多工作。从城市肌理来讲,做到了让单体建筑完全吻合历史风貌街区的肌理,保持历史传承。而在单体建筑周边,又将被解构的传统石库门元素融入。沿着纪念馆外墙,可以看到一些简约的石库门造型。
“石库门承载的是居住功能,而纪念馆承载的是展陈功能。纪念馆主入口如果照搬原来的石库门入口,不仅人流出入会受到影响,也不够庄严大气。所以我们把整个主入口尺度放大,保证纪念馆牌匾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还用了一些旧的砖,暗含着从一大到纪念馆的红色传承。”夏冰如是说。
瑞金医院全天候执行医疗保障任务
中共一大纪念馆正式开馆后,参观者络绎不绝。记者了解到,不久前,中共一大纪念馆与瑞金医院签署了党建联建协议。瑞金医院青年医疗工作者志愿者服务团队进行了志愿服务宣誓组队,并为开馆工作进行了医疗服务准备。
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告诉记者,“瑞金”二字本身就代表红色。作为离中共一大纪念馆最近的大型综合性三甲公立医院,瑞金医院志愿者团队将驻守在这里,为一大新馆做好医疗保障服务。“什么时候开馆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闭馆什么时候离开。”陈尔真说。
据他介绍,为了保障观众的安全,医院派出了医护和志愿者一同驻扎,将点位设在纪念馆入口左边,配备急救药品,全天候执行医疗保障任务。此外,还将协同上海急救中心开通绿色通道,设立转院机制,并设5G配置的救护车保障,对于危及生命的突发病患,不但可以通过智慧医疗进行实时病情传送,也将在第一时间把病患直接转运至医院急诊和抢救室。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指出,观众在馆外排队,遇到高温天气时,馆内外的温差可能会造成不适。此外,还会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党员前来参观。纪念馆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十分强烈。此次能够得到国内医疗质量最好的医院之一——瑞金医院的鼎力支持,也是中共一大纪念馆顺利完成接待的重要保证。期待在多方合力的共同帮助下,能够为观众们提供精心细致周到的服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