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樉
摘要:
社会情感能力对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认知发展以及未来的成功和幸福都具有深远影响,近年来,其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越发受到重视。本文试图通过对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实践的梳理总结,厘清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核心内容和培育路径,探讨其本土化的做法,以回应“为什么要培养”“具体培养什么”以及“如何培养”这三个关乎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培育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
社会情感能力;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
作者简介:
胡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学系
原文引用请下载:
[1]胡樉.论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的价值、内容及培育路径[J].上海托幼,2024,(Z1):26-29.
个人感想: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论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的价值、内容及培育路径》。本文主要探讨了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核心内容和培育路径。通过对国内外早期干预实践内容的梳理和考察,将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划分为情绪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三部分。情绪能力包括情绪的认知、识别和表达、理解情绪感受以及调节和控制情绪;问题解决能力是指儿童面对生活、人际、学业等问题时的应对和处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指儿童与他人进行交流、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
2.阅读本文让我深刻认识到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对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认知发展以及未来的成功和幸福都具有深远影响。通过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培养积极的情绪态度,解决问题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3.在本文中所提到的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的培育路径和实践策略让我印象深刻。之前一直不知道应该如何培育学前儿童社会情感,通过本文我明白在幼儿园中,可以通过游戏活动、环境设计、常规安排等方式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同时,家庭也是儿童社会性与情感发展最重要的场所,幼儿园应与家庭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加强家园合作,共同关注和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
正文
01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
社会情感能力是影响个体成功和幸福的关键因素
在传统人力资本模型分析框架下,“能力”往往被局限等同于认知能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非认知能力对于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生活幸福感的影响十分重要。[1] 二十一世纪以来,社会情感能力被认定为教育素养的核心之一,在国际上得到相当的重视。美国社会情感学习组织(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在其针对213项相关研究所做的荟萃分析中发现,参与社会情感学习的学生比未参加的学生在学业表现上高出11个百分点。无独有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在其组织的跟踪研究中发现,学生的学业表现、社交能力、心理健康水平、责任感和自信心等重要特质都与良好的社会情感能力表现出正向相关,并且这些学生也倾向于在未来获得更高的薪酬和生活幸福感。[2] 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情感能力对于个体的社会及学业适应、心理健康、幸福感受等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在影响个人成功和幸福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3]
(二)
学前阶段是个体社会情感学习的关键时期
个体能力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不同类型的能力在生命不同阶段的可塑性也存在差异。研究指出,学前阶段是儿童主动性、良好个性、责任心、自尊心、自制性发展和成长的敏感期,也是其社会性品质形成的关键期。[4]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在其教育投资回报的相关研究中发现,相比基础教育和在职培训,儿童在入学前的早期干预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形式,在这一阶段的投资和教育相比后期具有更优势的价值和影响。[5] 也就是说,学前教育对于个体的成长不仅具有奠基作用,还具有长远的效益和投资价值,是个体社会情感学习的“黄金时期”。正是由于学前教育阶段对于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价值,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战略也更加重视学前教育。目前国内基础教育领域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已逐渐得到关注和重视,但针对学前儿童的研究仍不多见。作为个体一生之中非认知能力培育的关键时期和教育改革的重点阶段,学前的社会情感教育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02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核心内容
社会情感能力是指“儿童和成人在成长和发展的复杂情境中掌握并应用的一系列与个体适应及社会性发展有关的核心能力”[6],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和文化背景中表现为多样的核心内容。经合组织根据大五人格理论,将社会情感能力分为五大维度(任务表现、情绪调节、合作、思想开放、与他人交往),并新增了以自我效能、成就动机为体现的一项复合能力。[7] 英国教育技能部将社会情感能力的核心内容划分为自我意识、管理情绪、动机、移情能力和社会技能。[8]美国社会情感学习组织则基于情绪智力理论将其划分为自我认知、自我管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技能以及负责任地决策五个方面。综合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组织对社会情感能力的界定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包含着一些重要的共性内容,如自我认识和情绪管理、社会认知与社会交往等。本研究从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培育实践的角度出发,基于对国内外早期干预实践内容的梳理和考察,将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划分为情绪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三部分。
(一)
情绪能力
情绪能力是指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进行识别、解释和建设性反应的必要社会技能,也是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基础。情绪能力被视为个体积极发展的基石,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拥有良好的情绪能力,儿童才得以正确地认知和管理情绪、应对挑战、解决问题、达成学习和其他目标以及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能力的缺失,会使儿童产生一定的社会不适应表现。有研究发现,欺负他人的儿童往往在情绪理解、情绪调节上存在问题,校园欺凌者往往缺乏共情和与他人的情感联结,存在不恰当的情感表达方式,被欺凌者则往往存在焦虑等情绪问题。[9]
国内外学前儿童社会情感教育实践中对于情绪能力的培育通常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认知、识别和表达情绪
对情绪的认知、识别通常作为儿童学习情绪能力的基础内容,主要包含两个部分 :首先是认识人的基本情绪,例如认识情绪词汇,掌握情绪表达的同义词,并能对其所表达的情绪强度有较为准确的认知 ;其次是了解情绪发生时对应的生理信号,通过体验和认识不同情绪状态下内部的感觉以及外部表情的呈现等特征来识别情绪状态。
理解情绪感受
儿童对情绪感受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能够了解自身的情绪感受,较为明确地识别、谈论和掌握自己的情绪状态 ;二是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情境语态等信息对他人的情绪状态进行正确地识别并移情共感。除此之外,儿童还需要认识到每个人都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情绪,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令人愉悦的还是令人不适的,都是人们传递信息的“信号”,人们会通过解读和利用这些情绪信息做出下一步的决策和行动。这样的认知对于儿童正确理解情绪感受、指导自身言行以及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调节和控制情绪
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是儿童自我管理的一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处理焦虑、管理压力、处理冲动、延迟满足、自我激励等方面。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发展使得儿童能够使用一些具体技能(如保持注意力、控制冲动、激励自我、拒绝不合理的要求等)来调整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对儿童的学业和社会适应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是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关键因素,它建立在良好的情绪控制、行为管理等基础之上,是考察儿童面对生活、人际、学业等问题时的应对和处理的一项综合性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往往包含几个方面 :首先是发现并理清问题,通常教师会通过引导对话来帮助儿童理清事件的发生、问题的由来 ;其次是梳理自己和同伴的情绪感受 ;接着是思考和讨论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行方法 ;最后分别假设预估行为的结果,在此基础上选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升儿童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
社会交往能力
儿童的社会交往指的是通过一定的语言、符号、动作、表情等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通常包括与同年龄段伙伴以及与成人之间的人际互动。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表现往往建立在儿童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自我调节和控制情绪以及移情等其他能力的基础之上。
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多通过一些具体的社交行为教导来进行,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或游戏中告知儿童基本的社交规则(讲礼貌、学会等候、轮流游戏)、正确有效的沟通技能(倾听、专注、表达)、发起交往(分享、合作、赞美、帮助)以及维持友谊(安慰同伴、解决冲突)等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从环境和机会上给予支持,让儿童在真实的社会交往中学习,比如保证充分的同伴交往的空间和时间,赋予儿童开展游戏活动的自主权,提供鼓励社会交往的游戏材料。当同伴之间产生矛盾时,教师要耐心观察、延迟干预,给予儿童一定的自主解决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为其发展社会交往能力提供空间。[10]
03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育路径
(一)
立足儿童发展,联合多方力量进行课程研发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阶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并对各年龄段的发展水平提出了期望。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在各领域能力的培养上并没有具体的课程内容,对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也未做出明确的界定,因此幼儿园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上拥有较高的自由度和自主性。
目前,国内的幼儿园课程大致有三种来源 :其一,来自省编或市编的教材资源包,这类课程多以基于任务的综合活动形式开展,帮助儿童在任务活动中习得经验与能力 ;其二,幼儿园基于上级标准自编各领域课程,这类课程的形式相对灵活,但课程质量难以把握 ;其三,通过学习培训直接引进国外课程模式,如蒙台梭利课程、奥尔夫课程等,这类情况多见于社会教育机构。综合来看,适用于国内学前儿童的本土化社会情感教育课程是相对缺失的。考虑到我国学前教育起步较晚、人口基数大、尚处于普及普惠阶段,以及当前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现状,通过高校或研究机构联合幼儿园,合力开发社会情感领域的园本特色课程是最为可行且有效的路径。在国际上,适用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课程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开发和实践经验可供参考。2013年,美国社会情感学习组织在众多实践项目中筛选出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适用于学前儿童的高质量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分别是 :促进可选性思维策略、我能解决问题、艾尔的朋友、不可思议的年月、建立和平、高瞻课程和心智工具。有数据证明,这些项目对于参与儿童的行为表现或学业成就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不同的项目在其实施对象、关注焦点和持续时间等方面各有特色。例如,“促进可选性思维策略”项目是基于学校层面实施,面向班级所有儿童,旨在提升其自我控制、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处理和问题解决能力,以聚焦技能为模式开展的中长期综合性预防干预项目。项目适用对象涵盖学龄前到小学阶段,也包括该年龄段的特殊儿童,一般从秋季学期开始,持续到次年的四五月份,每周1~3个课时,每课时一般为20~30分钟。[11]“我能解决问题”项目则在内容上侧重于人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目的是促进儿童的社会适应。该项目以小组教学的形式开展,在3 ~ 5个月内完成59个课时。教师主要通过谈话活动,配合游戏、故事、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儿童倾听、思考、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法。同时,该项目还配套开设针对教师的引导谈话技术的培训课程,帮助教师提升社会情感教学技能。
以上例举的课程项目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可供国内开发儿童社会情感课程时加以借鉴。首先,这些课程从设计、培训、实施到评估,都呈现出高结构化和脚本化的特点。如“促进可选性思维策略”,该项目每单元的课程都有明确的课堂讲义和流程规范,接受了短期培训指导的教师、家长或其他教育人员可以很便捷地消化和实施课程内容,使得课程操作易行、成效明显、便于推广。有研究指出,该课程的核心部分具有文化适应上的普遍性,因此目前已在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推广实施。[12]虽然该课程的高结构化和脚本化必然会带来对个体差异关注的缺乏等局限性,但也得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可行性和经济性,总体来说有利于课程起步期的开发和推广。其次,有效的社会情感课程还应该配备相应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可选性思维策略”项目为例,研发者出于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长期效应的关注,制订了一套丰富的评价体系。在评价开展的时间上,项目规定先后分三次对课程效果进行测量,分别是在课程开展前、开展后以及课程结束后的三年内。在评价工具上,研发者根据不同的评价重点提供了《社交问题解决访谈量表》《儿童抑郁问卷》《儿童行为评定量表》等多种适用工具。在评价方式上,采用了儿童自我报告、教师报告、儿童访谈等多种方式。评价内容涉及儿童的情绪理解、人际交往、问题解决、挫折容忍等方面能力。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评价是帮助儿童提升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一环,但又恰恰是幼儿园教师比较欠缺的技能。因此,在进行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课程研发时,完善的配套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从干预持续的时间、实施对象、涵盖内容和性质来看,学前儿童社会情感课程存在许多不同的模式和可能性。国内相关领域的课程研发应结合实施地区和园所的实际情况,包括干预对象的具体能力发展水平、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以及社会情感能力相关课程的实施经验基础等,提供有针对性、多样化、适应本土文化的社会情感教育方案。
(二)
结合一日生活,实施多渠道培育路径
首先,除了结构化程度较高的儿童社会情感课程以外,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常规安排、游戏活动以及其他领域的集体教学活动等,都包含着培育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丰沛资源。教师要注意将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培育融入其他领域的课程与活动中,因为儿童的社会情感学习并不是单一的技能学习,儿童在其他领域中的体验和学习能帮助他们提升自我表达、问题解决、情绪调节等能力,与此同时,这些能力又有助于他们在各个领域中获得更好的表现。也就是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应局限于专门的课程中,在各大领域中都应有所呈现。
其次,除却集体教学活动,幼儿园影响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的隐性因素具有广泛的内涵 :周围的物理环境 ;材料的类型、颜色、材质、摆放和数量 ;活动的时间与地点、规模与同伴 ;生活的常规安排以及儿童的心理环境等。美国康涅狄格州教育部门在颁布的早期教育指导政策文件中将“环境、材料和常规”作为一个重要维度单独列出,对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提出策略建议。比如在发展自我意识方面,不仅要求教师提供具有文化多样性的、鼓励互动的、兼具探索性和开放性的多种玩具材料,还强调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提供合适的装扮游戏材料,来帮助儿童建立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并且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和多样化的活动经历与机会,以及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及时的反馈等。[13]心理环境则包括教室情绪氛围、同伴关系、师幼关系等。教师有责任为儿童创建安全、舒适的心理环境,如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对他们取得的成功表达喜悦和鼓励,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树立规范,同时注意观察同伴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建立友谊、进行良好的互动交往。
再者,一日生活的常规安排应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让儿童能够对之后的活动进行预测,有助于及时调整状态,促进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教师还要注意集体活动时间和个体活动时间的适当结合,盲目增加社交时间可能给儿童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适当的自由活动时间和一定的选择权则有利于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的发展。
最后,作为儿童在园的基本活动,游戏也是发展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路径。在游戏中,儿童可以获得大量与同伴交往、合作、解决问题的机会,体验不同的情景,感受不同角色的情绪体验,调控自己的行为并学会管理时间等,这些都为其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师应给予儿童充足的自主游戏时间,提供利于合作交往的游戏材料,通过观察适当适时地指导其游戏表现,引导儿童在游戏中提升社会情感能力。
(三)
开展家长培训和交流活动,形成家园合力
家庭是儿童社会性与情感发展最重要、最直接的场所。儿童个性的形成、对于社会规则的认知、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的关键期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研究表明,家庭的物质环境、情绪气氛、教养方式、规模和结构等都会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幼儿园要主动与家庭建立互动机制,维系积极良好的沟通,以便将儿童的家庭经验与在园经验衔接起来,深化他们的学习体验。
前文提及的国外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在课程内容中无一例外地规划了家长参与的部分,其着力点主要在三个方面 :帮助家长了解儿童社会情感学习的相关知识,提升家长对儿童社会情感学习的教养技能,促进家园之间的沟通和紧密联结。以“促进可选性思维策略”课程为例,每节课后教师都会给家长一封信和相关材料,用于同步介绍儿童在此节课中学习的社会情感技能,帮助家长理解相关内容,并鼓励家长观察儿童学习后的成长和变化。此外,每节课教师都设计了对应的家庭活动内容,用于儿童巩固和练习所学的社会情感技能,如画出情感感受、情绪卡片配对等。[14] 国内的幼儿园在开展儿童社会情感学习活动时可以借鉴此类方法,以唤起家长对该领域技能的重视,并帮助家长逐渐加深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认知。在课程结束后,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小任务,要求儿童与家长共同完成,并及时与家长沟通,获得具体反馈,收集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获得的进步,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素材和资源。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家长积极利用社区教育资源,与儿童共同参与社群活动,成为社区文化的参与者和创建者,在更广阔的场域中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四)
完善相关学习标准,推进儿童社会情感的实践指导
从国家或地区层面制订具体的学习标准、设置培养目标,并对师资、家长培训等内容提出可操作的要求和指导原则,是增强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积极认知以及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但我国目前关于儿童社会情感领域的相关指导内容还有待完善。
2012年颁布的《指南》将社会领域作为一个独立的板块,明确了我国3~6岁儿童不同阶段和水平的社会性发展目标,并提供了教育建议,对促进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完善空间。总的来说,《指南》对于儿童早期社会性发展的强调力度不够,呈现上比较分散且窄化。比如《指南》将社会领域能力分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子领域,而有关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其他内容,或疏于提及,或分散于其他领域中,如作为儿童社会情感发展重要能力之一的情绪能力,其部分内容分散呈现在健康领域的“身心状况”子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人际交往”子领域之中,难以体现其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应有的重要性。因此,我国3~6岁儿童社会情感领域的学习标准和操作性文件的出台及完善是十分有必要的。除了关注3~6岁阶段,0~3岁是个体一生中发展最关键和最迅速的时期,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地区针对0~3岁婴幼儿颁布了相关的保教指导文件,如《北京市0~3岁儿童教养大纲》《上海市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等,且内容上更侧重科学教养理念的宣传,缺乏具体操作的建议,对于0~3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涉及更少。因此,笔者呼吁我国早日出台面向0~3岁婴幼儿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早期学习发展指南,这对于整体促进0~6岁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和全面健康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前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与其学校和社会适应、身心健康、人生幸福、社会成就等紧密相关,对个人的终身发展将产生关键影响。为此,我国相关教育政策部门、研究机构、学校、家庭等各大教育主体应建立共同愿景,为支持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学习创设更加科学、丰富的环境,努力让儿童的日常学习生活情景都能成为其社会情感能力健康生长的园地。
参考文献:
[1] 黄国英,谢宇 . 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对青年劳动收入回报的影响 [J]. 中国青年研究,2017(02) :10.
[2] Poropat, Arthur E. A meta-analysis of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9,135(2):322-338.
[3] 黄忠敬 . 社会与情感能力 :影响成功与幸福的关键因素 [J]. 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6):102-112.
[4] 张鼎权,郑磊,祁翔 . 学前教育对学生非认知能力影响的研究 [J]. 教育科学研究,2018(05) :37-43.
[5] 郭磊,曲进 . 赫克曼曲线与人力资本投资——加大学前公共投入的思想与借鉴 [J]. 经济学动态,2019(01) :116-130.
[6] 曹慧,毛亚庆 . 美国“RULER 社会情感学习实践”的实施及其启示 [J]. 比较教育研究,2016,38(12) :73-79.
[7] OECD. Assessment framework of the OECD Study on Social and Emotional Skills[EB/OL].[2021-10-3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