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章·伍子胥变文》:“吴国贤臣伍子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文经武律,以立其身。”说了那么多遍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么地理二字又是从何而来呢?
什么是地理,五个字解释它就是——地球的道理。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
风水地理(风水地理入门的基础知识)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先秦时期:“地理”初义的形成时期
《周易》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意思是语言遵循天地的变化之道,才能合乎天地自然之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这才能了解自然变化的奥妙。从上文可知,古时风水与天文地理的密切关系。古代的地理书籍还有《尚书》和《山海经》等。
“地理”一词最初的含义是人类对感知到的自然环境的描述,是对地面上山川的认识,其词义特点是偏向于对自然环境的描述。
两汉时期:“地理”词义的初步扩大时期
但是由于两汉时期长时间的大一统局面,政局稳定,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并且张骞对西域的“凿空”之旅丰富了世人的眼界和扩大了中国的对外交流,社会生活和管理对地理知识的需要也空前迫切,官方编修的地理志应运而生。随着班固著《汉书·地理志》之后,“地理”的词义开始扩大,其词义在原本对“山川描述”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人文现象的描述”和“行政区划”的概念,并在《汉书·地理志》编撰之后,增加了“学科”的含义。
唐宋明清时期:“地理”词义的转移时期
近现代时期:“地理”词义的缩小时期
近现代,由于中国与外界的交流逐渐增多,西方近代科学的逐渐引入。根据外文翻译的新词,丰富了中国人的词汇世界。“地理”的词义再一次变化。
首先是“地理”词义保留“学科”的词义,等同于“地理学”。虽然近代国外与国内的“地理”都有学科的意思,但所指的内容却不相同,中国古代地理学主要指研究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的学科,而近代西方的地理学主要指研究地表各种事物及其关系的学科,并且出现了学科内的分派,通常分为研究自然环境的自然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的人文地理学,以及研究经济活动的经济地理学。随着近代的中外交流,中国人接受了西方的观点,建立了中国自己的地理科学。
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研究着重于其空间关系。不仅重视对空间现象(自然现象,人文活动,经济活动等)的描述,还试图寻找和解释其中的变化规律;不仅注重对现象的定性描述,还注重定量分析,对地理现象的解释由单纯的解释性描述,过渡到理论演绎、实验反馈、模式化的方法。
第二是“地理”的风水学语义逐渐失去。“地理”曾有的词义——“风水”等逐渐丢弃,“地理”逐渐成为了学科的意思。而“区划”的词义也逐渐淡出人们视野,词义进一步缩小。
词汇词义的变化,反映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也丰富了词义内容与表现形式。
自中国先秦时期至近现代之前,“地理”的词义一直在扩大,由先秦时期对山川的纹理,转为两汉时期对区域内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述,并增加了行政区划和学科的词义。
唐宋明清时期“地理”又增加了“风水”的词义,并随着明朝玄空风水学的形成,“地理”逐渐蒙上了迷信的色彩。
近现代后,“地理”的词义开始缩小,其词义主要是指代“地理学”,其词义较古义发生了缩小,另外近现代的“地理学”一词所代表的语义也与古代“地理学”的意义不同,由研究行政区历史沿革的学科变为解释和探索空间现象的学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