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西安人,在去洛阳游玩之前,我从来没想过,关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底是西安还是洛阳这竟然是一个问题?!
直到连着两天分别去了河南博物院和洛阳博物馆,看到丝绸之路新的表述,说实话有点懵。在河南博物院,关于丝绸之路的简介,是这样的:
隋唐时期,丝绸之路最为繁盛,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中枢。
翻了半天,在手机相册里找到这张照片
诶,啥?从小学的难道不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联合西域诸国,沿途进行贸易往来,从此开启了丝绸之路。
那西汉时期,首都是在哪儿?在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
不过,仔细看了许多资料后觉得,河南博物院的这段文字,实话说算是严谨的,给“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加了一个时间限定词,【隋唐时期】。
那是不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段文字作者,也是认同【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安】?对吧,毕竟隋唐时期,无论长安,还是洛阳,在丝绸之路这个空间、时间、地理意义里的活动都比较多,这不否认。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篇幅有点长,但绝对不胡说,对于这个问题,看完这一篇就够啦~
【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
【丝绸之路】这个概念之父,不是咱中国人,是德国地质学家、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68年至1872年间,他对中国进行了7次考察活动,是近代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之人,最先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
这个是学界认可的,他是【丝绸之路的概念之父】。这个概念,是由他提出来的,并不是在我国国内的文献中首次出现。不过,他只是提出了这个概念,并没有系统的理论阐述。
他先后7次在中国考察,并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
但他对这个词的使用还比较谨慎,在他的概念里,“丝绸之路”仅指汉代欧亚的贸易通道,甚至只是特指公元前128年至公元150年的欧亚交通道路。
在他之后,他的学生斯文·赫定也进行相关研究,写了《丝绸之路》(非我们现在更多熟知的那一本)。以及,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他是近代唯一一个全面考察过丝绸之路南亚、中亚和西亚段的探险家。
写这些不是想给他们立碑作传,让大家对他们的贡献感恩戴德,因为他们的初衷,或者研究本身,其实是为当时外国侵略中国提供参考。尤其是斯坦因本人,在西方获得巨大荣耀跟奖章,但其实,他在中国简直就是一个列强盗贼,他把我国数万件珍贵文物劫往英国跟英属印度,还造成了许多破坏。
在这几个外国人的相关文字资料中,出现过洛阳的名字。但具体是怎样的呢?
斯文·赫定这本《丝绸之路》于1937年出版了瑞典文版和德文版;1938年出版英文版;1939年出版日文版。
中国最早介绍此书是在1939年出版的《图书季刊》的图书介绍栏目。该文标题同时使用了英文名“The Silk Road”和中文名“丝路纪行”。更为重要的是,介绍文字中强调:“所谓‘丝路’者,为秦汉之际丝运入中亚细亚及欧西等地之古道。由洛阳、西安经敦煌出玉门关,以楼兰为中心,而入印度、波斯、西欧各地,汉武帝时,通西域,击楼兰,乃亦取道于此。”
请看,这里面是有提到,“由洛阳、西安经敦煌出玉门关”,但是背景资料是我国的图书介绍栏目的一段简介,而且也不知道他写的时候有没有看过原版,毕竟那会还没有中文译本。
所以,如果只以这一小段文字,就要争抢个丝路起点,那你说地球是你家我也赞同的,你按照你的逻辑,确实没毛病,你说的对。
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呢,是想说,关于丝绸之路的概念定义和系统理论,不是谁说一句、提一嘴就盖棺论定了,而是得一点点研究、发展、考证考察后由学界、组织等明确出来的。
这就不得不提丝绸之路的整体研究了,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由包括中国在内的四十多个国家、两千多专业人员参与其中的。
教科文组织先后组织了五次国际科学考察:西安至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1990年7月20日—8月3日);威尼斯至大阪的海上丝绸之路(1990年10月13日—1991年3月3日);中亚草原丝绸之路(1991年4月18日—6月17日);蒙古游牧丝绸之路(1992年7月10日—8月5日);尼泊尔佛教丝绸之路(1995年9月21日—30日)。
从西安出发时的合影留念
当时的行程单
相关纪念
从1990年开始考察,经过26年的努力,最后在2014年6月22日,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获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以上资料,参考于《众望所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作者:赵丰】
【相关学术研究文稿】——丝绸之路起点——西汉长安
我不是什么历史爱好协会成员那样,不管是自己以为的历史、道听途说的传言,还是经过文艺加工的故事,统统认定为历史事实。
还是以学界出版的文稿为参考,如果哪位有异议,请我们在差不多一个历史观下再互动交流吧,尊重彼此。
这是丝绸之路中国段文化遗产研究出的一个系列,这只是其中一本。
大家基本上毫无异议的,是丝绸之路起源于汉武帝时期为了遏制匈奴进犯,张骞“凿空”出使西域,对吧?
张骞是哪里人?陕西省汉中市城固人;他奉汉武帝命,率领一百多人,从陇西(也就是今甘肃临洮)出发,西行进入河西走廊。
写到这里我替感兴趣的朋友问一嘴,诶,这甘肃临洮人不争一下丝绸之路起点嘛?明明有历史记载,张骞是从这走的啊!
(皮一下,继续)
这是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
(图片来源:交通部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中国丝绸之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第63页)
这是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分布简图
[图片来源:蓝勇:《中国历史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03页]
当然了,作为一个有正确历史观的西安人,我不会避重就轻,碰到与洛阳有关的记载、图片,就完全忽略。
我查到,在西安市文物局编的《西安大遗址保护》中,出现过一张丝绸之路沿线图,里面明确标注出了洛阳:
(图片来源:西安市文物局编:《西安大遗址保护》图9,文物出版社,2009年,第20页)
我的理解是,历史发展,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独立存在的,沿线、范围、影响,这些词的具象化,一定不是对立几方想象中的钉是钉铆是铆。
就像从西安前往洛阳,过省界的时候都不会有个什么提示,“诶接下来到哪儿了”,到了就到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争端,简直太热闹了!
【争论丝绸之路起点的,不止有洛阳,还有安阳、南阳、临漳、淄博等】西安,一直是中外公认的丝绸之路起点。1984年,西安市政府为纪念“丝绸之路开凿2100年”委托西安美术学院设计了“丝绸之路群雕”。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学术界就“丝绸之路”起点是西安还是洛阳展开了争论。引起这次争论的导火线是当时我国正积极准备“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申报的事项。争论归争论,“西安为丝路起点”的论断一直是主导性认识。
故而在9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遗产预备名录中仍是“它起自陕西省西安市”,只字未提洛阳。
1992年,由洛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了《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一书,共收入论文33篇。书中从洛阳在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交通地位、原料产地和技术基础等角度论述了“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这一论点。
2003年,隋唐洛阳城南市遗址发掘,洛阳将这一发现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在洛阳”的实证。
同年,西安开始为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做准备工作,提出了“西安是古丝绸之路西行起点和东行终点”的宣传语。随后2005年,洛阳市就西安“华夏文明故都,丝绸之路起点”的口号,而公开为丝绸之路起点展开争论。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在新疆召开的丝路申遗国际协调会上将西安、洛阳同时确定为东端起点,才为这次争议画下句号。
到2014年6月22日,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跨国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通过评审,成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整个事件始末就是这样的,一个往前跑,一个在旁叫,还有一堆想凑热闹的,
“安阳起点论”觉得妇好墓出土了大量新疆和田玉,说明跟丝绸之路一定有关!
“淄博起点论”觉得以丝绸产区来说,淄博在汉朝丝绸生产发达,必须得是他们是起点!
“南阳起点论”认为南阳当地佛像跟当时西域佛像很像,而且南阳别称是“宛”,那必须得是南阳才行!
“临漳起点论”觉得作为战国都城,绝对在历史上对经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那应该也是临漳才行!
有多热闹呢,热闹到日本学者还认为日本奈良,应该是丝绸之路东伸点!
你瞧,是不是有那味了,会闹的孩子有糖吃。闹一闹,别说单车变摩托,没摩托了好歹变辆滑板车也行,对吧?
可能是都想端上这碗饭,除此之外,争起点的还有哪儿呢?还有重庆,郑州……
于是,不得不说还是专家水平高,提出了“错位发展”的策略,可是,还是有人不听呐,你在前面跑,我在后头追,追不上了把你拽住,是不是这画面感。
至于这些提法,有多以偏概全,混淆视听,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去搜,我就不在这里再继续掰扯下去了,写的我都想笑了。
关于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的存疑
这里单纯就事论事哈,就史论史。
为什么说主流观点都认为西汉长安是丝绸之路起点无疑的情况下,洛阳一直觉得自己才是丝路起点呢?
是洛阳市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洛阳——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本书,自己这么认为的,依据有这么几点:
1.从时间上“印证”?
说是西周穆王西行就开通了洛阳丝路。但《穆天子传》这本书的真伪在学界是有待辨识的,所以,这个印证引用的证缘不充分不确凿;
2.“东汉说”?
可是众所周知,西汉在前东汉在后,这是历史事实,改变不了的历史顺序。西汉汉武帝时期,都城长安,陕南人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
后来,到了东汉时都城是在洛阳,洛阳天下之大,皇城之威,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但是,但是别忽略了,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的初衷——为联合西域诸国,共同抵御匈奴,这条路最初是外交、政治、文化以及联合军事力量的,经济作用是去了以后才发现可以沿途贸易,发展经济。
如果只强调东汉时洛阳的经济碾压了长安,确实有点离题了,发起人汉武帝都佩服的那种离题。
总结一下重点⬇️
从丝绸之路非经济的性质、丝绸之路开通时间最早且持续时间最久、考古文物水准代表最高、国都期国力最强、西域文化影响最深刻等方面,都说明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具有无法替代的唯一性。
如果哪位还有异议,认为这段书中引用说的不在理,请把这句话的每一个重点【丝路开通时间最早且持续时间】【考古文物水准代表】【国度期国力最强】【西域文化影响最深刻】一样样掰开具体对比,希望看到你的研究成果,分享出来让大家也都涨涨见识。
关于这场争论,这几年又有了一些新的进展
1.事实认定还是口嗨哪个重要?肯定是得官方认定才行,而且争这么久要转化成实质举措落地。
那看看这10年来,关于丝绸之路的一些大事件
2013年9月27日,在西安举行了欧亚经济论坛,并与欧亚9国共同签署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安宣言》。
2014年4月14日,西安国际港务区域哈萨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正式开展国际物流业务。
同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首次跨国联合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中哈吉三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顺利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陕西省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等七处遗产点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他的河南省四处、甘肃省五处、新疆六处同时列入名录,这一结果也为“丝绸之路起点”的争夺暂时画上了句号。
总算是画上了句号,还是暂时,一碗水尽可能往平得端,让能沾上边的全都能加入到丝路经济带的发展中来。
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有人怀疑没从长安走?敦煌壁画告诉你
这场争论中,一些人存疑认为,说不定张骞第二次,也就是影响更大、范围更广的这一次,不是从长安走的。
那在研究人员发现的一副敦煌壁画中有了新的证据,这幅壁画据推测完成与初唐前后:
图片来源:《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三卷,文物出版社、日本平凡出版社,1987年,第64页)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放大,或者找原图,或者去敦煌实地看看,据研究人员解说,这幅画纪录了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个事件,里面有汉武帝、甘泉宫、还有张骞一行出使西域的描绘。
甘泉宫在哪儿?遗址在今陕西省淳化县城北的甘泉山南麓,是西汉都城——长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资料,参考于系列图书《丝绸之路》作者:肖爱玲,主编:刘庆柱、杜文玉】
大多数西安人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西安博物院今年策划了一场特展《长安有故里:丝路少年大唐行》,在这里放上这场特展的开头语和结语。
这几段文字,看得人挺感动的。
再加上丝路蓝衣少年旅居长安的故事设定,让人仿佛能听到驼铃阵阵响,能感受到大漠荒野的风沙。更能看到一座包罗万象、开放包容的城市,该有的胸怀和格局。
@知乎城市-西安 @贞观
丝绸之路不是独属于哪个城市的,是属于全人类的,横跨了地理、空间、时间、民族、国家。
在大多数的西安人印象里,对于起点这个问题是没有任何异议的,一定是西安嘛。
之所以耗时良久,翻了很多资料,整理了这一篇尽可能翔实的回答,是从今年开始的两地历史文化“交流”来看,
一方是“啊?这还有啥疑问呢?这不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么,还需要多说一个字?!”
另一方是“都怪你!都怪你!连你的无视都让我感到了莫大的伤害!”
所以,如果要聊历史,正确的历史观得先端正;而且,这年头,正确也得有声量,得发生,让更多人看到,才能守住这个正确。
当然了,如果想以更宏观的视角来了解丝绸之路的话,那在这里要强烈推荐另一本书《丝绸之路》了,就是很多人听过看过的这一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