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传奇,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壮丽史诗,铸造这种传奇与史诗的常常是战争史上的一次次远征。它所展现出的是统帅的雄才大略和战争的起伏跌宕,体现的是军队的性质品格和民族的精神特征,并迸发出超越极限的能力和驱动时代的能量,因此传奇与史诗总是名垂青史、传诵后世。居鲁士远征、汉尼拔远征、亚历山大远征、蒙古帝国远征和拿破仑远征等都是战争史上著名的远征。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长征,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一次远征,不但镌刻于史册,而且震撼世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英雄传奇和壮丽的战争史诗。长征所经历的战役战斗、所展现的英雄气概、所铸就的不朽精神,成为人类永恒的记忆和宝贵的财富。
长征究竟具有何种磁力,能够在不同国家中持久吸引读者?长征究竟具有何种魅力,能够在不同民族中唤起认知共鸣?沿着长征向世界各国传播的轨迹,我们可以从三部具有代表性的外国历史著作中找到一些答案。它们成书于不同的时代,反映着不同时代西方世界对长征的认识和感悟,也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世界的人们认同长征、为长征所震撼的原因。
在各国引发持久兴趣
最早让世界了解长征的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称《西行漫记》)中,他通过对长征和中国共产党及红军发展历史的描述,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从而驱散了笼罩在这个新型革命政党和这支新型人民军队身上的雾霭,让人们看到了一种充满献身精神、充满蓬勃活力,代表着中国未来和中华民族复兴前途的新生力量。书中对长征的记述虽然简短,但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跋涉草地等记述,足以“使成千上万人思潮澎湃”,形成对长征的深刻印象。
“冒险、探索、发现,人的勇气和胆怯,狂喜和胜利、痛苦、牺牲和忠诚。而烈焰一般贯穿这一切的是那千万个青年的不息的热情、永不泯灭的希望和惊人的革命乐观主义,他们从不向人、或自然、或上帝、或死亡认输”,斯诺笔下长征所包含的元素,让好莱坞大片中的英雄好汉相形见绌,让人遐想无尽。“载入这部无与伦比的现代史诗”的所有一切和更多的东西,都是人类优秀品格和卓越能力的展现,即使以好奇甚至怀疑的态度看待长征的外国读者,也不能不被斯诺叙述的长征所感染,成为长征的赞颂者。长征随着《红星照耀中国》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而传遍世界,长征因此在世界各国引发持续不衰的兴趣。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队在中国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中所创造的辉煌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中所铸造的光辉业绩,使得长征进一步成为各国政治家、军事家和历史学家等认识中国共产党、人民军队的重要途径,一批关于长征的研究专著在世界各国陆续面世,而更多的长征研究成果则穿插在关于中共党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史的著作之中。外国人对长征的兴趣点从传奇升华到历史,打开了长征传播的更大空间。由历史的进程和结果来研究长征、领悟长征,长征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更加淋漓尽致的展现。如同中国人民对长征英雄们的无比敬仰,“长征老战士”成为国外官员、民众对那些经历过长征洗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军队高级将领的尊称。长征成为世人眼中中国革命历史中最闪亮的片段,和了解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军队最直接的窗口。
吸引西方年轻一代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与世界的接触更加密切,长征的魅力也更加凸现,对世界的感染力更强。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是第一位完整走完长征路的外国学者。他曾经是斯诺的朋友,为斯诺所讲述的长征故事深深吸引。但他同时也是享有盛誉的记者,相信自己的耳朵,但更相信自己的眼睛,因而以76岁的高龄,带着心脏起搏器走上了长征路。身临其境的体验、深入细致的考察、严肃客观的解剖和严谨冷静的文风,让他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获得巨大成功,在世界各国拥有了极为广泛的读者群。
书中所描绘的长征,汇聚了长征亲历者的回忆、长征研究者的成果和长征观察者的感受,记录了长征过程中的一场场战役战斗和一个个事件人物,并把笔触延伸到历史的纵深,让人们不但阅读长征,而且感悟长征和思索长征。他写道:“这是用热血和勇气谱写的史诗,是胜利和失败的史诗,是沮丧和憧憬的史诗。这种传奇式的牺牲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是中国革命赖以成功的基础。”索尔兹伯里笔下的长征,丰满而富有内涵,激情而充满分析,因而唤起了更多外国人体验长征的热情与冲动,开始陆续踏上长征路。甚至有的政治家也加入了考察长征的行列,曾担任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把对长征路的考察称作“朝圣”。他的结论是:“长征的意义绝不只是一部无可匹敌的英雄主义的史诗,它的意义要深刻得多。”
2002年10月16日,是中央红军开始长征68周年的纪念日。两位英国人李爱德、马普安踏上了长征路。不同于斯诺和索尔兹伯里,他们是年轻学者,而且其中一人拥有历史学博士学位,对长征有着自己的兴趣点。“我们几乎不敢想象前面的路会是怎样:雪山的坚冰和高山病,有毒的沼泽、草地无人区、强盗、野兽,还有25000里。这些只是历史典籍中的精彩章节。我们不知道,在这些精彩章节之外还会发生什么。”他们在长征路上走了一年多。西方记者对他们关于长征历程的考证结果(他们在长征路上实际行走了12000多里,并用绘图的方式把自己的行走路线公之于世)进行了大肆炒作,认为他们的结论是“长征不那么长”,而且这些报道曾让某些人莫名其妙地亢奋,作为“重大发现”而极度渲染。但这并不是李爱德和马普安的想法。阅读他们记录自己长征的书籍《两个人的长征》,能够真切感受到的是,他们对长征的无限敬仰和对长征人的无限崇拜,“痛苦永无止境,只有长征者才能知道他能承受的最大极限是什么,要多少困难才能够将他彻底击垮,永远也站不起来”。他们想要告诉人们的是:“我走完了长征,对红军的敬仰之情不仅没有因为实际距离的缩水而减少,反而增强了。”“长征是一首壮丽的史诗,英勇、牺牲和忍耐贯穿它的主旋律,它有10000里还是100000里已经不重要了。”他们对长征的观察和领悟,代表着西方世界年轻一代对长征的感悟和认识。
让世人感受心灵震撼
长征是人类历史的巍峨丰碑,是人类精神的神圣图腾,让每一位触摸它、思考它的人都感受到心灵的震颤,在汲取无穷力量的同时,也获得灵魂的净化。斯诺、索尔兹伯里、李爱德、马普安虽然身处不同时代,人生阅历、生活经验和工作履历迥异,但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举世无双”、“无与伦比”、“惊人业绩”、“壮丽史诗”等词句来形容长征、描述长征。不仅是他们,而且几乎所有研究、评论长征的外国政治家、军事家或学者、记者都无法遏制情感的尽情奔涌,以最崇高的词汇来评价长征、定位长征。几乎所有阅读、体验长征的外国人,无论其政治态度、价值取向如何,都无法抵挡长征历史的汹涌冲击,折服于长征、崇拜长征。长征就是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征服了不同国度的人们,震撼了世界。
这种震撼源自长征过程的惊心动魄。长征是一部向死而生的伟大壮举。它的开端是军事上的惨痛失败,反“围剿”作战的失利让红军丧失了赖以生存的苏区,不得不在无奈中进行战略转移。长征是无根据地依托、无群众基础的游动作战,前进路上步步刀光剑影、处处危机四伏。国民党政府先后调集了中央军和粤军、湘军、桂军、黔军、滇军、川军、川康军、西北军、东北军及马家军等地方军阀部队的上百万重兵,布下天罗地网,“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务求斩草除根,彻底剿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蒋介石断言:红军“流徙千里,四面受制,下山猛虎,不难就擒”。国内外几乎所有的报刊都认定:国共胜负已成定局,红军已是穷途末路,最后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但是红军不仅奇迹般地突出重围,而且一路向北,把失败后的战略转移变成了开辟崭新发展局面的胜利进军。“一个真正的长征者随时要面对一场生死未卜的激战,生还的几率微乎其微,这在我是无法想象的”,马普德如此说。
这种震撼源自长征环境的艰苦卓绝。长征历时整整两年,是一曲理想信念的赞歌。各路红军出发时,总人数为20.6万余人,长征结束时只剩下5.7万人。长征穿越了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湖北、河南、陕西、青海等14个省份,经过了苗、瑶、壮、侗、布依、土家、纳西、白、彝、藏、羌、回、裕固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居住区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总行程大约6.5万里。在长征的队伍里,有年近花甲的老同志,有稚气未脱的红小鬼。征途漫漫,关山重重,他们连续行军打仗,身心极度疲惫。但就是这样一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队伍,变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铁流,一路向前!红军官兵坦然经受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经受超越生理极限的磨炼,是因为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著,是因为他们坚信自己为之奋斗献身的事业是高尚的,哪怕经历千难万险,走过万水千山,前途终将一片光明。“它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索尔兹伯里如此写道。
这种震撼源自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在长征中的凤凰涅槃。长征是在中国共产党出现严重“左”倾错误的情况下进行的,在远征途中又发生了党史、军史上最为严重的分裂事件。“左”倾错误指导让党和红军的事业走到了悬崖的边缘,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径则让红军蒙受巨大的损失。毛泽东一生笑对惊涛骇浪,即使在中央苏区受到排挤时依旧能够写出“风景这边独好”的词句,但这一刻他自称是一生“最黑暗的时刻”。但是党和红军最终走出了事业的最低谷,完成了党的指导路线的正本清源、拨乱反正;最终战胜了分裂主义的倾向,实现了各路红军会师陕甘。通道会议、黎平会议、遵义会议、会理会议、两河口会议、俄界会议、榜罗镇会议、瓦窑堡会议等重要会议,如同一颗颗星辰闪烁在红军远征道路的上空,与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交相辉映,不但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而且完成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因此浴火重生,开创出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基本遵循,中国共产党因此走向成熟,不断地发展强盛,不断地创造辉煌。“长征是一篇史诗。这不仅是因为纯朴的战士及指挥员们所体现的英雄主义精神,还因为长征实际上成了中国革命的熔炉。它锻造了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打垮蒋介石、夺取全中国的整整一代人和他们兄弟般的革命情谊”,索尔兹伯里如此评价。长征告诉了世界: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它如黑暗中的灯塔,让当时处于内忧外患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国家的光明,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同时也向世界宣告:共产党人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战胜的,是中国发展强盛的可靠保障。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80年过去,长征的魅力依旧,影响力依旧,震撼力依旧。就像斯诺当年所断言的那样:“它过去是激动人心的,现在它仍会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钦佩和激情。”因为每个人,无论国籍、种族、信仰如何,心中都有一个奋斗的目标,也需要进行一次奋斗的长征。长征将为他们的奋斗提供精神、力量,激励和驱动他们奋勇向前。长征因此魅力永恒,震撼永恒。(作者为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部长,少将军衔)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