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春天的时间,都是通过柳枝悄然传递的。不经意之中,忽然就会看到时间发芽,一转眼,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柳絮飞时花满城(柳絮飞时花满城全诗)
四月柳絮飞舞,恰似雪花飘飘。柳絮虽然像雪花,但比雪花不安分许多,蒙蒙乱扑行人面。这种细小的絮状纤维,附生的茸毛,容易被人们吸入体内。大多数人接触到柳絮不会有什么影响,但对于过敏体质的人来说,飞絮总是惹人烦忧。走路的容易眯眼,过敏的全身不舒坦。但是,如果你对柳絮不过敏,就会觉得仿佛在一场绵软轻盈的飘雪中行走,如一阵悠悠柔柔舒舒缓缓的旋律来自天堂的某个角落,当它端飘飘然地降临到这个尘世,顿时,满眼满耳都是春光无限、草长莺飞的好景致,你甚至可以嗅到一丝芬芳的花香。
当柔柔的清风吹拂着枝桠,那些白色的精灵纷纷扬扬,从树桠上摇曳、勃发,漫天春花飞舞。一夜间,地上,草丛里,屋顶上,马路边都盛满了。月光下,荡漾着水波的湖面和流动的沟渠中,触目皆是,粘连成团。抬头望着天空,那些薄如烟霞的“雪绒花”打着旋涡,忽上忽下,蒙蒙柳絮,舞于晴空,这是一幅何等立体的迷人春景图啊!春风浩荡,飞花扑面,真是春深如海,既浩大又灵动,让我们感受到春风的力量,既柔情万种又奔腾热烈。
想起《红楼梦》第七十回,黛玉重建桃花社时,钗、宝、黛、湘、探春、宝琴等咏柳絮。曹公既借咏柳絮结住诗社故事,隐喻着离散,寄寓着分别,也展示了人物个性,暗藏着人物命运和情节走向。少年时代,只爱其中林黛玉所写的《唐多令》:“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伤春多愁的少女时代,嗜读红楼,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时常吟咏这首《唐多令》感受那一种柳絮飞、风不羁、柳花乱的女儿情怀。林黛玉的这首的《唐多令》充满了“缠绵悲戚”之情怀。林黛玉从飘游无定的柳絮,联想到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预感到薄命的结局,把一腔哀惋缠绵的思绪写到词中去。
今日听刘珂矣的《风筝误》,悠然想起以往忽略的薛宝钗的柳絮词,默默吟诵,似有所悟。小说中,宝钗在拿出她这首词之前,有这样一段议论:“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所以我诌了一首来,未必合你们的意思。”她原来是要作翻案文章的。与姐妹们咏柳絮的低回哀怨之情不一样,宝钗这首词充满了开朗乐观的情绪,所以在一片悲凄中唱出了昂扬之调,并被评为第一。从宝钗的角度看,这同她“行为豁达,随分从时”的性格一致;从《红楼梦》作者的意图看,似乎是让她乐观一阵,把未来想得十分美好,然后再让她失望。即先让她“登高”,然后再让她“跌重”。“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无根的柳絮飘上青云又怎么样呢?能永远留在天空中吗?最后还是免不了“随流水”,“委芳尘”。
下面就是薜宝钗的那首《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细看词的双关隐义,可以发现“蜂围蝶阵乱纷纷”,正是变故来临时大观园纷乱情景的象征。薛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相信“丑祸”不会沾惹到她的身上,何况她颇有处世的本领,所以词中以“解舞”、“均匀”自诩,信天由命丝毫没有怨艾和挣扎,伴随着风的使者,青云直上,满怀希望,“任他随聚随分”而“终不改”故态。《红楼梦》中,“金玉良缘”的机会使薛宝钗终于顺遂心愿成为宝二奶奶,但这种结合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薛宝钗和贾宝玉在对待封建礼教、仕途经济上的思想分歧,也不能使贾宝玉忘怀死去的知己黛玉,忘记“木石前盟”而倾心于她。薛宝钗比之林黛玉,美貌不输,才情不差,又贤惠识大体,简直是上厅堂下厨房的典范,但宝玉是叛逆而个性的,宝钗却是正统主流意识形态的,宝玉娶了一个说不到一起去的宝钗,结果自然像判词上说的“纵使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所以,薛宝钗最终仍被贾宝玉所弃,词中的“本无根”也就是这个意思。
《红楼梦》第五回中,薛宝钗的命运谶语为“金簪雪里埋”,指的是在贾府在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后,薛宝钗的命运也将以悲剧收场。此处的“雪”,放在“诸芳散尽春归去”的晚春时令中,其实恐怕不实指飞雪,而是指如飘雪的杨柳飞絮。“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宝钗之柳絮,即使曾当空起舞,舞姿优美、匀称有度,最后,终不免坠落下来,污淖陷渠沟,难保其“质本洁来还洁去”。这就是“金钗雪里埋”,埋在无从诉说的千年孤独中。那种丧偶式婚姻的憋屈和悲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这何尝不是更悲凉的结局?
漫天飞舞的白絮,是暮春时节一景,宋人有一句词“落絮无声春堕泪”,是注释柳絮和眼泪的通感。每次看到春天的柳树,它在骤然吐絮,我就会骤然惊心,搅动一怀春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