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所周知,火锅历史悠久,远可考究到战国时期,在《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就是指众人围坐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可能就是最原始的火锅吃法了。
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如今最近有名的火锅莫过于重庆火锅。
重庆火锅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火锅,兼具麻与辣的特点,不过相较而言出现得比较晚,却丝毫不影响它的声名远扬。
正宗的重庆麻辣火锅,出现得时间大致要追溯到清代的道光年间。
而发现麻辣锅吃法的是长江流域的纤夫。在明末清初的重庆码头船工纤夫支起锅,将没人要的动物内脏或头、蹄子之类的东西放入锅中,再加以辣椒、老姜等作料煮而食之。
清末民初发展为毛肚火锅,挑夫挑一担子,沿街叫卖。重庆码头和街边下力人吃的廉价实惠的街头大众饮食摊上的"水八块"。水八块全是牛的下杂(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摆在几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食摊泥炉上砂锅里煮起麻辣牛油的卤汁,食者自备酒,自选一格,站在摊前,拈起碟里的生片,边烫边吃。吃后按空碟子计价。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吃得方便热烙,所以受到码头力夫、贩夫走卒和城市贫民的欢迎。
至于纯粹地道的毛肚火锅,据老重庆们回忆,出现于民国十五年前后,发源地不是江北而是下半城南纪门的宰房街(现长江大桥桥坎下)。当年牛贩子多从川黔大路赶运菜牛来渝,在南岸过夜,翌日早过江,将牛赶到宰房街宰杀。有马氏兄弟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仿市井"水八块"的制作和吃法的红汤毛肚火锅馆。将毛肚漂白洗净,去梗,外加一碟只是芝麻酱和蒜泥的调和。据说,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和得名。
直到抗战时期,较场口街边仍有一马姓老妪开一家专供应毛肚的正宗毛肚火锅,碟中的牛毛肚按匹论价(每匹二分钱)。正宗的麻辣毛肚火锅,毛肚的鲜嫩脆香,味道比其他牛猪的下杂远胜一筹,赢得食客赞扬。
抗战时期,国府西迁,火锅的第一个时代来了,而当时的火爆程度"日暮长街吃火锅,家家扶得醉人归"。当时戴笠就开过一次500人火锅宴,来显得阔绰大方。到了50年代,火锅的受欢迎程度就大大下滑。80年代是后期,重庆火锅又开始火起来,受家家户户的热捧。
进入90年代后,重庆火锅便不断创新创造,结合其他地方的火锅文化,诞生出辣而不燥、鲜香补人的鱼头火锅;麻辣与鲜香并存的,让怕辣的人也可以参与到重庆火锅来,合适多人一起吃的鸳鸯锅。
随着岁月的推移,重庆火锅逐渐风靡全国名扬四方。出现了"德庄"、"小天鹅"、"秦妈"、"孔亮"、"苏大姐"、"奇火锅"等火锅大型品牌企业。渝都火锅不仅香飘国内大中城市、边陲小镇,而且作为渝菜烹饪文化远渡重洋,在日本和欧美也大受欢迎。
现今,重庆火锅已经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美食文化,是世界餐饮文化更是中国餐饮文化的一块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