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溯源重庆火锅发展历史

溯源重庆火锅发展历史

溯源重庆火锅发展历史溯源重庆火锅发展历史 火锅作为重庆城市名片之一,是重庆名扬全国与世界的“重庆号”地方名牌饮食。从草根饮食到如今的标志性品牌,山城重庆的火锅进化历程

溯源重庆火锅发展历史火锅作为重庆城市名片之一,是重庆名扬全国与世界的“重庆号”地方名牌饮食。从草根饮食到如今的标志性品牌,山城重庆的火锅进化历程,活色生香地演绎着社会生活文化的时代变迁。一锅两头牛火锅:咨询 400 服务 6696 热线 752清末民初 无毛肚不火锅 重庆火锅早期叫“毛肚火锅”,更早的叫法是指小贩挑火炉担子而烫食的“水八块”。清末民初,牛贩子多从川黔水路运牛羊来渝,并赶至江边宰房街宰杀,取其肉、骨、皮,内脏弃之不用,也称“水八块”。南纪门江边一带的水手、纤夫捡回“水八块”,在江边鹅卵石上架起铁锅,放入洗净的“水八块”,加入辣椒、花椒,撒入几颗盐,且烫且吃,久而久之就成了重庆最早的麻辣毛肚火锅。这种廉价实惠的火锅深受码头下力人的喜爱,逐渐在街头饮食摊流行起来。挑夫们在担头置一泥炉,炉上置分格的大铁盆。卖劳力的朋友各自认定一格,吃若干块,算若干钱,经济划算。创办于清末民初的南纪门江边“马记老正兴”,是把重庆火锅从街边小摊搬进店堂的第一家。火锅从担头移到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制。抗战时期 高凳矮桌埋头吃 抗战初期,重庆新开的火锅店很多,大街小巷都有火锅店,不仅专业火锅店愈开愈多,就连一些冷饮店、咖啡馆、大餐厅也兼营起火锅业务来。

店内设施普通的因陋就简,高档的陈设雅致。当时最有名的火锅店是临江门的“云龙园火锅店”和“述园火锅店”、保安路的“一四一火锅店”、五四路的“不醉无归火锅店”,还有在南岸海棠溪的“桥头火锅店”。这些高档火锅店,因陈设典雅而扬名山城。店内设瓷面圆桌或方桌,每桌只坐四人,桌面中央挖一个圆洞,放入泥水炉,卤汁用的是铜锅或铝锅盛装,装菜用的是金边瓷盘。张老侃告诉记者,因为解放前重庆的妇女多穿长旗袍,坐高凳才方便。因此,不少火锅店矮桌配高凳,成了一大特色。大家围坐,居高临下,埋头吃火锅,是一个有趣又经典的画面。上世纪 80 年代 流行几家人“打组合” 上世纪 80 年代,那时店堂里的桌数都不多,很少有人单独烫一口锅,吃火锅兴打组合,“镶起吃”成为一种流行。几家人围烫一口锅,锅里放上九宫格,既方便分隔菜品,也方便客人各认各的格子。小桌子镶四人,大桌子镶八人,不镶满不点火。“要是来个美女,巴心不得让座位拉来‘镶起’,但要是来个络耳胡、斜眉歪眼的,坐你旁边,心头就冒包。”镶起吃有不少好处,一是有效防止那些只点盘豆芽,一坐两小时的无赖客,二是增加上座率,节省天然气。“第三,有利于爱情速配。”小编自己认识一对夫妻,就因在“好又来”火锅馆镶起吃结下姻缘。

“因锅中间的格格有洞眼,女的一片鳝鱼梭到男的格子里去了;争吵,谈判,讨价还价,结果男的赔偿她两片毛肚。秋波一闪间便定了终身。”上世纪 90 年代 “三拖一”让人怀念 到了上世纪 90 年代,重庆城内的火锅馆,店堂门前多大书一个“拖”字。拖啥子?啷个拖?为啥子又偏偏是三拖一、四拖二?就有了不少猜测的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要从吃火锅的“吃”字说起。朋友打堆,想吃火锅,谁开口谁请客啊!但这

上一篇: 2020注册会计师成绩查询入口于12月21日正式开通
下一篇: 2015年注册会计师成绩查询常见问题解答汇总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