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涌动的艺术长河——浅谈西方音乐史

涌动的艺术长河——浅谈西方音乐史

涌动的艺术长河——浅谈西方音乐史音乐是一门丰富的艺术。古往今来,无数音乐流派曾出现于历史长河之中,其中西方音乐最为璀璨。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西方音乐大致的发展脉络,她是怎样产生,怎样发展,怎样走向巅峰与极致

音乐是一门丰富的艺术。古往今来,无数音乐流派曾出现于历史长河之中,其中西方音乐最为璀璨。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西方音乐大致的发展脉络,她是怎样产生,怎样发展,怎样走向巅峰与极致,在后期又发生了怎样的大变革的。

原始社会时期

人类何时有了音乐?这个问题的答案由于时间太过久远,已无从考证。但我们知道,早在语言产生之前,早在人类可以发声之时(呼喊、敲击),音乐便已走进了人类社会,这个时间大约在至少三十万年以前。那时的人们便已知道用声音来反映内心的情感,反映人类现实生活。

古希腊罗马时期

要说西方音乐的起源,有史料记载,最早可以推到两三千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在公元前12世纪到前8世纪的荷马史诗中便有了古希腊音乐的身影,而当时的艺术画作上也经常出现像著名的希腊民族乐器“基萨拉(Kithara)的身影。“音乐”这个词在西方语言中也是源于古希腊语“mousikē”。

宗教音乐时期

到了中世纪,西方世界欧洲陷入宗教高于一切的阴霾之中,当时的西方音乐以宗教音乐为主。音乐整体听起来庄严、肃穆、沉重,甚至是有些死板,毫无生机,完完全全是在教堂为宗教服务的工具,没有什么个人情感与起伏,符合了中世纪“灭人欲”的思想桎梏,同时也违背了音乐“反映内心情感世界”的基本准则。当时的音乐已无器乐伴奏的人声清唱为主。

文艺复兴时期

到了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王权膨胀,教权旁落,宗教封建势力的控制力逐渐衰落,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人权与人欲等人的正常需求开始得到重视,音乐再一次恢复了她为人本身服务的功能。在各大艺术都出现复兴的同时,音乐也不例外。世俗音乐产生,中古调式几乎全部产生并被大量应用,此时西方音乐的立体性、层次性、多线条性已初见端倪,和声与和弦得到初步发展,复调出现。同时声乐仍占主导地位,宗教色彩依然浓厚。音乐体裁得到发展,出现弥撒曲、舞曲、牧歌、尚松等。文艺复兴时期音乐为紧接的巴洛克音乐作出了铺垫,同时也深远的影响了后世西方音乐的整体。

巴洛克时期

从1600年开始,西方音乐被划分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的原意是指“形状不规则的珍珠”。从17世纪开始,西方音乐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西方古典音乐的大头戏也开始了(广义上古典音乐的三大阶段: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迅速变得复杂起来:大量的复调、赋格、卡农被运用,也就是说,我们在聆听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时,不止会听到一条单旋律,而是多条旋律同时进行并发展,为你带来丰富的听觉体验。和弦变得更加丰富,注重功能性,织体更加复杂。与此同时,像通奏低音、大量复杂而华丽的装饰音频繁地出现在乐曲之中,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听巴赫的作品,结尾总是相似,总有颤音了。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处理风格也与后世不尽相同,带有鲜明而显著的特点。巴洛克后期随着工业革命在欧洲逐步展开,科技的力量推动了乐器构造的演变,结构愈发复杂,使器乐的表现力增加,为技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器乐作品数量增多,技巧趋于成熟,难度加大,得到显著发展。乐队也初具规模。

巴洛克时期的作曲家也比以往要多得多,像写有著名的《D大调卡农》的帕克贝尔(卡农就是用了通奏低音的手法,就是当你聆听卡农时,你听低音,听低音提琴,你会听到永远都是那循环的四个低音),写有《水上音乐》的英国作曲家亨德尔,写有《四季》的维瓦尔第,写有《g小调恰空》的维塔利,还有蒙特威尔第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有“西方音乐之父”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了。巴赫总结了前人的“十二平均律”并进行了合理的运用,“十二平均律”是西方音乐的基本律制,或者说是基本框架。巴赫一生作品无数,并几乎全部流传到了今天,如《马太受难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赋格的艺术》、《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d小调恰空》、《无伴奏大提琴第一组曲》及各类帕蒂塔、前奏曲、奏鸣曲等等,每一首都闻名世界。巴赫为器乐所创的这些作品,大大的提高了器乐作品的难度、丰富了器乐的演奏技巧,为器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巴赫在复调音乐与赋格创作中,几乎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至今无人企及,其严谨性,复杂性,令后人瞠目。甚至有人认为,巴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巴赫的出现,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

总结一下巴洛克音乐的风格特点:华丽繁复、章节复沓、装饰音多。

古典主义时期

1750年,是世界音乐史上划时代的一年。巴赫逝世,代表着巴洛克时期的结束,也代表着古典时期的来临。这个时期,古典音乐进一步得到发展,并在后期走向巅峰。欧洲音乐此时从四散逐渐走向德国,或者说走向奥地利,荟萃于维也纳,从此,德奥乐派成为世界的主流,直到今天。作为古典音乐中心的维也纳,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维也纳三杰”: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按生卒年的时间前后排序),他们是古典时期最杰出的人物,也都是西方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几位音乐家。狭义上的古典音乐,指的就是这段“古典时期”。

海顿确立了交响乐的规范,被称为“交响乐之父”。莫扎特则是有名的音乐神童,一生创作了许多歌剧,其中包括大量的喜歌剧,而不同于后世中的歌剧几乎全是悲剧,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色彩,如:《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等。而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又不同于前两者的愉悦轻松,温馨典雅,相反由于他个人多舛的经历,他的音乐风格沉郁热烈,同时又积极向上,规模宏大,构思深邃。他一生创作的九部交响曲部部出色,其中以三、五、六、九四部为上,分别为英雄、命运、田园、合唱。我个人比较喜欢命运与合唱。一直以来大家都说命运这部交响乐是贝多芬在同命运抗争。从家喻户晓的,被无数乐迷称之为“命运敲门的声音”的开头,一点点的积淀,到第四乐章的迸发,贝多芬很好的用交响乐了诠释命运必将被战胜,“人定胜天”的道理。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贝九)的第四乐章便是我们常说的欢乐颂。欢乐颂主题一开始没有直接奏出,好几次都只是出现了动机。完整先由低音提琴声部奏出,而后逐渐承接到高音声部,最终音乐进入欢乐的海洋……全曲共四个乐章,总计一个多小时,是一部十足庞大的作品,也打破了许多古典主义时期的规矩,还在第四乐章加入了合唱。贝九是贝多芬最出名的一部交响乐,它在整个音乐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贝多芬将古典主义音乐发展到了最高峰,古典音乐也与此同时走向了巅峰,在他身上已经能看到浪漫主义的影子了,这两点在这首贝九上尤为凸显,因此这首作品可以被称为是古典主义交响乐之王,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交响乐之一。

浪漫主义时期

贝多芬可以说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之人。贝多芬之后,19世纪初期,古典音乐进入浪漫主义时期。值得一提的是,有一部名为《幻想交响曲》的作品在音乐史的学术界中被普遍认为是第一部浪漫主义交响作品。法国音乐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以充满想象力的管弦语法,为音乐的浪漫主义开启了决定性的大门。在当时,浪漫主义正从文坛、画坛渐次席卷到乐坛,柏辽兹正好恭逢其会。只不过,法国人讲究优雅细致,不像德国追求的是严肃与厚重,因此在交响曲这样讲究形式结构的曲风上,法国人一向少有杰出的发挥。但柏辽兹这位鬼才却创作了《幻想交响曲》,把守交响曲进入浪漫主义的第一个关口,也打破一般人认为“法国人不擅创作交响曲”的观念。

交响乐方面,以《幻想交响曲》为先河。而在各大器乐独奏方面,各专业的作曲家、演奏家也都进一步争相钻研器乐演奏技巧的极致,力求“炫技至上”。在浪漫主义初期,多种器乐的演奏曲目在难度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钢琴方面有李斯特、肖邦,小提琴有帕格尼尼。

浪漫主义时期是音乐界人才辈出的年代,这个时期的音乐家人数达到了历史最盛,如早期的帕格尼尼、韦伯、罗西尼、舒伯特、柏辽兹;前期的舒曼、李斯特、肖邦、门德尔松;中期的老约翰·施特劳斯、小约翰·施特劳斯、瓦格纳、普契尼、圣桑、威尔第、德沃夏克、安东·鲁宾斯坦、比才、奥芬巴赫、格林卡、勃拉姆斯;后期的格里格、马斯涅、理查德·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西贝柳斯、鲍罗丁、巴拉基列夫、居伊;晚起的格拉祖诺夫、拉赫玛尼诺夫、马勒、穆索尔斯基、克莱斯勒、普罗科菲耶夫、富特文格勒到最后的肖斯塔科维奇。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浩如星海,在这里列举几部我喜爱的作品。器乐方面如钢琴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第三钢琴协奏曲》、肖邦的诸多夜曲、练习曲、《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小提琴的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圣桑的《引子与回旋》、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降E大调第二单簧管奏鸣曲》,萨克斯管的格拉祖诺夫《降E大调萨克斯协奏曲》。交响乐方面如柏辽兹《幻想交响曲》、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马勒的几部交响曲、里姆斯基《舍赫拉查德(天方夜谭)》、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睡美人》、《天鹅湖》三部芭蕾音乐等等。

浪漫主义时期歌剧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发展。像早期的罗西尼、韦伯,到中期的瓦格纳将乐队编制扩大到如今的编制,使得浪漫主义后期的乐队编制十分厚重庞大,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并创作出了像《尼伯龙根的指环》这样浩大而冗长的巨制歌剧,奥芬巴赫创作出轻歌剧,再到后期的威尔第、普契尼将意大利歌剧艺术发展到了极致,谱写了众多像《阿依达》、《游吟诗人》、《西西里晚祷》、《茶花女》、《弄臣》、《蝴蝶夫人》、《图兰朵》、《托斯卡》、《波西米亚人》等传世之作。与此同时现代美声唱法日臻成熟,大量歌唱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现。后浪漫主义歌剧中大量出名的选段成为了现代艺术文化标志性的一部分,深刻影响了现世。

浪漫主义时期欧洲受启蒙运动影响,整个文化艺术界得到颠覆,艺术家们都主张个性的解放,艺术作品包括音乐作品都带有浓厚的个性与表现力。浪漫中期之后,不同国家的音乐家们为求本国音乐的发展,作品都带有明显的本民族特征,这就形成了浪漫主义后期的“民族乐派”。各国作曲家们通过民族调式与旋律性强的音乐来表达对祖国的思念与深沉的爱。如捷克的德沃夏克、斯美塔那,挪威的格里格,芬兰的西贝柳斯,以及俄国的格林卡、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鲍罗丁、居伊、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

浪漫主义时期从十九世纪初期到二十世纪中期,共计一百多年,跨度很大,已和现代社会接轨。古典音乐在这一百多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技巧艰深、音响效果厚重复杂、乐队编制庞大、作品数量众多,这个时期音乐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自古典主义后期到浪漫主义,古典音乐已在巅峰上站立了一百年,已经发展到了和谐的极致。而到了浪漫主义尤其是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出现了“不和谐因素”,不协和和弦数量越来越多,写作手法上趋于自由,节奏、和声、织体趋于不规整。从浪漫主义初期作品上还带有些许古典主义时期庄重、典雅、细致、严谨、精准、无比和谐的影子,到后浪漫主义作品中堆砌技巧、音响过于浩大繁重、出现各种“出其不意”的动机、不协和和弦成批出现,这似乎预示着,古典音乐将要出现的大变革,以及古典音乐统治时代的终结,现代音乐必将登上历史舞台。

现代主义时期

目前我们普遍认为最早从浪漫主义前期的钢琴大师李斯特开始,音乐便有了“不和谐”的影子,从他的部分晚年作品中可以看出和声方面的创新。到了浪漫主义中期,李斯特的女婿,德派音乐大师瓦格纳可谓是对古典音乐进行了重大改革,尤其是歌剧艺术方面,强调“戏剧第一,音乐第二”,音乐始终是为戏剧服务的,又创作出了世界上最长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需分四日演完),在《特里斯坦与伊斯梅尔》中又创立了极不和谐的“特里斯坦和弦”。瓦格纳这些极端的举动,终于深深地影响了古典音乐,尤其是二十世纪的音乐。古典音乐在十九世纪末,逐渐开始半音化、无调化,作曲家们都开始淡化调式调性,这也就意味着,音乐开始越发难听,越发没有旋律可言。

1894年,法派作曲家德彪西因为一曲《牧神午后前奏曲》一夜成名,声震乐坛。它以开头捉摸不透的旋律,神秘而富有朦胧色彩的和声,令听众耳目一新。这就是印象派音乐,它用大量的全音音阶(不符合西方音乐正常大小调的构成原则,音阶中的音程关系全是大二度全音音程),丰富的泛音,梦幻的和声,奇异的九和弦、十一和弦,营造出与众不同的氛围,如同莫奈的画儿一样,是富有层次与色彩的。德彪西彻底地改变了西方音乐,20世纪音乐就此发生扭转,因此他也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印象派除了德彪西,代表人物还有法派的拉威尔。

现代主义音乐除了“印象派音乐”,还有以勋伯格和贝尔格为代表的“表现主义音乐”,代表作有《月迷彼埃罗》,以俄国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后改美国国籍)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以各种自然界声响为元素的“具体音乐”,以《4分33秒》(该作品为一个人坐到钢琴前,掐表4分33秒,不弹奏钢琴,只保持沉默,然后离开)为代表作的“偶然音乐”(或称之为“机会音乐”),用各种电子技术,如合成器、计算机对音乐进行演绎的“电子音乐”。

现代主义作品大多过于怪癖、难听、刺耳、去旋律化。作曲家们用一些极端的手法,如勋伯格的《华沙幸存者》中运用到了大段的无调朗诵,以表现二战纳粹集中营中的环境;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中将重音彻底打乱,使不规则感突出;序列主义中将音列进行数学排列组合,使十二音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再使用如倒影、逆行等手法进行创作;再比如具体主义作曲家喜欢在作品中引入大量纯粹的鸟鸣、风声、雨声、雷电声等等,为的就是突出表现力,以表现内心焦躁、夸张与癫狂的状态。

现代主义音乐产生并发展于两次世界大战,整个人类社会包括音乐家、艺术家们都对世界抱有一种恐慌、迷茫、孤独的态度,因此现代主义音乐作品大多不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在西方严肃音乐没落之时,同样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群到达美国的黑人正酝酿着他们自己的,略带忧郁的,“蓝色”的音乐,随后布鲁斯、爵士乐的兴起,为西方音乐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这就是当今流行音乐的天地。

当今社会节奏快,西方严肃音乐正面对商品经济与多方面的冲击。每每看到各大音乐软件中古典音乐的粉丝、评论、收藏少的可怜时,不禁悲从中来。古典音乐有着其他音乐没有的许多东西,这些很多是精神层面的,是需要你慢慢挖掘的,是需要你在闲暇之刻静下心来,用心去感受的。我希望大家能抽出时间来,去接近,去体悟古典音乐,她并不可怕,也并不高深,当你了解了古典音乐,便能放下包袱。只要你愿意,她会为你带来你所想像不到的收获与幸福。

上一篇: 近十年来中国口述史学研究综述.doc
下一篇: 最经典的穿越种田小说医术高明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