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司乐
大司乐最早产生于周朝它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大司乐有很高社会地位.他们被赋予很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主要以培养社会人才为主,
2、乐府
汉承秦制,创于秦兴于汉,主要以采集改编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除此之外还负责采集民歌加以配乐、创作并填写歌词、改编曲调、编配乐器进行演唱与演奏和乐器制造等.当时乐府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为李延年.他性之音、善歌舞,被汉武帝册封为协律都尉,他根据张謇出使西域而带来的《摩诃兜勒》进行改编从而创作出“新生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
3、太常寺
太常寺是隋唐时期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隋代的太常寺兼管雅乐与俗乐的机构.到唐代时太常寺的规模更是空前壮大.主要分为大乐署、鼓吹署两个机构.大乐署兼管雅乐与燕乐.还主管对音乐艺人的训练与考核.对其培养了一大批技艺高超的音乐人才。鼓吹署专管仪仗中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太常寺的出现从而促进了隋唐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从而反映出了当时隋唐时期经济繁荣音乐文化鼎盛的状态
4、教坊
由宫廷直接管辖、是宫廷中管理、教习音乐、培养乐工的机构.其创制始于隋代.唐玄宗时期教坊逐渐从太常寺中独立出来,直属宫廷,从而得到空前的发展,此时期教坊共分为五处,即宫中的内教坊,西京长安的左、右教坊。右教坊多善歌,左教坊多工舞,分工明确。唐代绘制足水平的音乐人才,客观上促进了唐代宫廷音乐的发展。
五、梨园
梨园是唐玄宗在宫廷设立的音乐机构.因设于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主要以教习法曲、表演法曲、并任唐玄宗新作的试奏任务.另外还有两处梨园,一个设于长安太常寺中,称“太常梨园别教院”,主要试奏艺人们创作的法曲∶一个设在洛阳的太常寺里,称"梨园新院"、主要演奏各种民间音乐。
6、瓦子、勾栏
宋元时期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瓦子又称“瓦肆、瓦舍”是以娱乐为主要内容的商业集中点,勾栏是瓦子中用栏杆或帘子隔成的艺人演出的固定场子,在当时时期的特点是存在相当普遍、规模较大、表演内容繁多
7、书会、社会
南宋时出现的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书会∶专为说话人、戏剧演员编写话本和脚本的行会组织,比如"永嘉书会、古杭书会"社会∶专门从事表演艺术职业艺人组成的行会组织.比如"遏云社、清音社、绯绿社"
8、富连成班
富连成班是我国京剧发展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首届一指的科班。它成立于1904年,由叶春善在北京筹组,原称“喜连成”班,1912年更名为“富连成班”、也称“富连成社”、曾先后招收、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共达六百多名京剧演员,培养了众多京剧名家,代表人物∶喜∶ 侯喜瑞(净)∶连∶马连良(生);富∶谭富英(生)∶盛∶裘盛戎(净);世∶袁世海(净);元∶课元寿(生)∶韵∶冀的兰(旦)∶庆∶因战乱停办,学员转出。9、大同乐会
由郑觐文发起,成立于上海.大同乐会是我国近现代时朋规模较大,历史较长、以习研民乐为主的业余音乐社团,建立的管弦乐队,其宗旨为“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该会的主要活动有∶音乐学习指导∶举办不定期的公开音乐会;从事我国古代雅乐器的仿制,举办古乐器的陈列和展览.进行改编演奏国乐曲和民乐合奏的试验∶对部分民族乐器进行了改革试验,如弓胡等,该会成员柳尧章锯《夕阳箫鼓》琵琶传谱改编,并由郑翼六定名和拟定小标题的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取得了成功.成为从此在国内外一闻名遐迩的一首经典性中国国乐合奏曲。其他作品还有《将军令》《妆台秋思》《月儿高》等民乐合奏曲.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0、国乐改进社
国乐改进社于1927年成立于北京,由刘天华等人发起,并主持日常工作。其主要活动有∶编印出版了10期《音乐杂志》∶举办暑期音乐学习班∶在北平举办了一次中外音乐家音乐会;组织进行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民族乐器的改进等.其国乐改进思想是在中西音乐的关系方面.刘天华认为∶"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中,打出一条新路来." 具体体现在重视民族民间音乐遗产的继承. 发扬和开创国乐的新传统∶重视外国音乐科学理论和经验的借鉴;重视音乐教育.国乐改进社对新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1、上海工部局乐队
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是20世纪在上海英租界建立的一支具有相当水平和规模的职业性管弦乐队。常任指挥是意大利钢琴家、指挥家梅百器,他带领欧洲其他十多位水平较高的演奏家使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达到了被号称“远东第一”的全盛时期.它作为在中国本土长期展示西洋音乐,以及为中国音乐院校提供高水平师资和存在时间最长的西洋管弦乐队,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2、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
建立于1919年1月.由蔡元培任会长.先后聘请了箫友梅、刘天华等为导师,内分为丝竹、昆曲、古琴、提琴、唱歌等.其前身为北京大学音乐社团,主要是以研究音乐,发展美育为宗旨,以传播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音乐社团.
13、国立音乐院
国立音乐院是我国第一所独立的专业音乐高等学府,成立于1927年,由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9年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由萧友梅任校长,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的专业音乐教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学制和课程设置,基本仿照欧洲音乐院校的办学体制.设预科、本科、研究班,并附设师范科与选科,成立了相当于系的理论作曲、钢琴、声乐等组。成了两科一班五组的较为完备的专业设置。
萧友梅办学思想最可贵的一点是非常重视教师的素质,为此,他在上海聘请了一批具有较高音乐造诣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外音乐名家、教授到学校任教.当时的教师如从事理论作曲教学的有黄自等;从事声乐的有应尚能、周淑安等∶从事民乐的有朱英等.其中,中国教师不仅具有高学历且多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外籍教师也大多是毕业于世界著名高等音乐院校的音乐家.
在教学实践上.学校非常严格地执行技术考级制度.把所有学生的技术考级曲目、考试曲目等都刊登在校刊《音》上面、所有有关的教师必须参加严格做出是否通过的决定,人学、退学毕业等学生的名单也都及时在校刊上予以公布.学校对师生的课外艺术实践、演出相当重视.儿乎所有演出都在校刊上登载其节目单,另外,在当时客观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多年坚持出版校刊《音》及学术性刊物《乐艺》和《音乐杂志》等,对推进教师的创作和学术研究,活跃学校学术空气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办学方针,一方面,要继续传承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另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要建立一个与西方并驾齐驱的中国乐派,
总之,国立音乐院与后来的国立音专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修养的音乐人才,如洗星海、贺绿汀等等,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4、鲁迅艺术学院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战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设有音乐、戏剧、美术三系,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是老延大合并时的八所院校之一。具有光荣的办学历史和优良传统。
音乐系以“培养抗战艺术干部,研究抗战艺术理论并接受中国与外国各时代的艺术遗产,创造中华民族新艺术"为教学目的,采用了短期培训的方式,教学任务主要有教授进步的音乐理论、技术∶培养抗战音乐干部;研究中国音乐进产,接受并发扬之;推动抗战音乐发展;组织领导边区一般的音乐工作。
开设的课程包括∶音乐概论、音乐运动史、音乐欣赏、乐理、和声学、指挥法、作曲法、声乐演唱、器乐演奏等专业课程
15、中华美育会
中华美育会,中国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1919年冬创立于上海,由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爱国女学的吴梦非、丰子恺、刘质平、姜丹书、萧蜕、胡怀琛等发起的一个以提倡美育为主旨的新式音乐社团.会址设于南市小西门外黄家阙路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内。目的是联合当时全国艺术工作者和大中小学教师.共同推进艺术教育、该会曾利用暑假举办讲习会.以提高艺术教师的业务水平,这种以社会教育方式较大规模地培养音乐师资的做法.在当时尚属首创.
1920年4月20日创刊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美育》杂志(月刊).主张"美"是人生的一种究竟的目的,"美育"是新时代必须做的一件事《美育》杂志前后共出7期,发表了许多论文,结合中国国情、探讨在中国实施美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对推动中国的新美育起了重要作用
16、左翼音乐运动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左翼文化运动中的左翼音乐活动。30 年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先后组成了8个左翼文化组织,统一为“左翼文化工作者总同盟",在它的领导下,展了各种左翼革命活动,其中成立了"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左翼“剧联”内的音乐小组等组织. 萧声、聂耳、任光、张曙、吕骥、安娥、李元庆、黎国荃等代表的一批革命音乐家进行了有关革命音乐理论的学习,为进步电影、舞台剧谱写了许多进步的歌曲,宣传革命思想。这些活动后来被称为“左翼音乐运动”
“左翼音乐运动”影响下的作曲家们的音乐创作体现出了以下特点∶具有明确的创作理念;有先进的思想指导;站在抗日文化斗争第一线∶音乐创作以歌曲为主;创作者多以业余作者为主.创作题材和形式多样
17、上海专科师范学校音乐科
1919年由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自筹资金创办的中国最早的私立艺术师范学校,以培养中小学艺术师资为宗旨,先后改名"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么上海艺术师范大学",后与上海东方艺术专科学校合并成为"上海艺术大学",音乐课程设置有器乐技能、乐理、和声等.
18、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前身为“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19年定名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设立音乐体育专修科,1921年聘萧友梅为科主任,后经萧友梅提议,将音乐科独立出来,学制四年.在1925年、其并入“国立北京女子大学”,1928年改名为“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学制六年.1931年,与北京师范大学合并组成“国立北平师范大学”.
19、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
1922年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基础上成立的我国近代第一个高等专业音乐教育机松,建立之初.蔡元培任所长,萧友梅仟教务主任.办学方针为∶《以养成乐学人才为宗旨,一方面传授西洋音乐,包括理论和技术,一方面保存古乐,发扬而光大之."设本科、师范科、专科、1923年,北京大学管弦乐队成立.萧友梅为乐队创作并指挥了我国第一部管弦乐作品《新霓裳羽衣舞》.1927年,在政策影响下被迫停办
20、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
前身为"北京美术学校",1926年改称"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设立音乐系,萧友梅任音乐系主任。1927年并入北京大学,音乐系停办,后改名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后改名为么北平共术专科学校,"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二十一、新音乐社
于1939年成立于重庆,由李凌、赵泗、吉联抗等人筹备,该社团以“接受五四以来新音乐及世界进步音乐成果,以创造新的民族的大众的俄音乐艺术,使它真正能普遍深入大众中,真正成为抗战建国最有利的武器."为宗旨.出版刊物《新音乐》,影响深远。新音乐社的核心人物是李凌(多地任职)和赵泗(多地任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