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昌黎县地域,西汉始设絫县,王莽新政时称选武县,从东汉并入临渝县后,直到公元923年才由契丹辽国再次设立了独立行政区——营州广宁县。
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地理志对平州的记载,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时武德二年平州有临渝县、肥如二县;当年卢龙县变更为抚宁县,平州拥临渝、抚宁二县;武德七年,临渝、抚宁二县裁撤,合并为卢龙县。李世民时的贞观十五年,临渝县得以恢复建制。平州再次变为临渝、卢龙二县。武则天武周时的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临渝县改称石城县。从此,今昌黎地域改属平州石城县,历经唐灭后的五代,到辽国设立营州广宁县为止,有126年。
在此,我们来了解一下女皇武则天,看看今昌黎县地域改属唐石城县前后发生的故事,再说说石城县的历史疑案。
李楷固(李楷固死了嘛)
一、武则天“根红苗正”的女皇
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yuē]与唐朝开国皇帝李渊是莫逆之交;其母是隋朝宗室杨氏(荣国夫人、无上孝明高皇后)。武士彟在李渊灭隋建唐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而深得李渊的信任。在武士彟的发妻相里氏病逝后,李渊指婚隋朝宗室贵族杨氏为其续弦,所生三女中的次女为武则天。因武士彟(公元577年-635年)是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故武则天为山西文水县人。
武士彟
其实,高祖李渊和隋炀帝杨广唐本是姨表兄弟,曾受隋炀帝器重担任太原留后,袭封为唐国公。隋炀帝三次亲征高句丽致国力衰弱而民不聊生。因此,全国爆发农民起义,各地豪强也纷纷拥兵自立,隋朝高层不再支持隋炀帝了。李渊的僚属裴寂、刘文静和次子李世民亦纷纷建议起兵举事。于是,李渊于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在晋阳正式宣布起事反隋,史称“晋阳起兵”,亦称“太原起事”。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十一月,李渊军队攻克长安,以代王杨侑为皇帝,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李渊自为大丞相、唐王。次年三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期间,大商人武士彟倾巨资帮助李渊成事,从而成了唐朝的开国功臣。
李渊进攻长安路线图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李渊次子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太子李建成,使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给李世民,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渊驾崩,武士彟悲痛成疾,在荆州都督任上去世,终年五十九岁。后来,十四岁的次女武则天入宫成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是为“武媚娘”。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李治登基,史称唐高宗。在李世民病重期间,太子李治和武媚娘互生情愫。于是,武则天在寺院孝服期满后,唐高宗李治将武则天接回宫中成为昭仪,宠爰有加。后来,唐高宗干脆废掉了皇后,改立武则天为后。在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以后,唐高宗李治体弱多病,武则天便与高宗共同治国理政,并称二圣。
在弘道元年(683年)12月27日唐高宗驾崩后,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并于690年10月16日自立为帝,时年67岁,国号改唐为周;705年2月22日退位,退周还唐。这样,“根红苗正”的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性正统皇帝和太上皇。神龙元年(705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八十二岁的武则天病逝于上阳宫,后与高宗李治合葬乾陵,留无字碑。
武则天
武则天从以皇后身份参政到由皇帝退位,共当政50年。期间,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展得比较好,体现了武则天的英明才干。人无完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少数民族政策出了偏差。当时,朝廷试图单以武力铁腕平定周边少数民族的叛乱和袭扰,致使政局动荡,军费大增和征调频繁。在东北发生的“营州之乱”便是其中的典型案列。
二、“营州之乱”相关战争
营州治所位于今辽宁朝阳市,曾是隋炀帝和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时为管理归化的靺鞨、突厥、契丹、奚等东北各少数民族而苦心经营的战略支点。“营州之乱”历时13个月就被武周联合后突厥汗国镇压下去了。但是,武周政权不仅在军事上付出了惨重代价,还引发了一系列边境问题,遗患无穷。
幽州-渔阳-平州-营州位置(摘自谭其骧历史地图)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初,契丹发生饥荒,民不聊生。东夷都护府营州都督赵文翙[huì]不仅不赈灾,还屡次欺辱契丹首领及其部属。为此,营州契丹松漠都督李尽忠与其大舅哥归城州刺史孙万荣于当年五月十二日(6月16日)举兵攻陷营州,杀了朝廷命官都督赵文翙,彻底反叛武周。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占据营州,以孙万荣为前锋,攻城掠地,所向无敌,十日间拥兵至数万。
反叛武周的李尽忠不是别人,正是李世民时于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率部归唐的契丹首领大贺氏联盟长窟哥的孙子。在窟哥率部归唐后,唐在契丹驻牧地区设置了松汉都督府,赐窟哥姓李,任命其为松汉都督。显庆五年(660年)唐高宗李治派兵讨伐契丹获胜。契丹大贺氏部落联盟首领孙万荣归唐,主动与唐修好。当时武则天已经参政,且对孙万荣不薄。垂拱(685-688)初年,武则天累授孙万荣为右玉钤卫将军、归诚州刺史,封永乐县公。
为平定契丹人发动的“营州之乱”,武则天于公元696年和697年曾派多路大军平叛,却被叛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最后突厥兵背后突袭契丹叛军才扭转了战局。
营州之乱唐军幽州到榆关长城防线(摘自谭其骧历史地图)
在今河北省迁安市东北山区的硖[[xiá]谷(亦称黄獐谷),武周军队经历了696年农历8月28日的西硖石谷之战和697年农历3月12日的东硖石谷之战两次惨败。武则天为让武家子弟立下战功,巩固武氏政权让亲侄子武三思、武攸宜和从侄武懿宗都参加了此次平叛。武氏兄弟表现欠佳,不堪大用,反而促进了武则天后来“退周还唐”。
梁王武三思
696年(万岁通天元年)七月十一日,武则天对曾厚爱之人反叛愤恨至极,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同时,武则天任命侄子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姚璹为副使,前往碣石山以东以防备契丹。当时陈子昂曾受武则天赏识,任谏官右拾遗,约相当于政策研究员。在武三思出征时,陈子昂留有壮行诗作。
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
唐·陈子昂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陈子昂
696年农历8月28日的西硖石谷之战惨败后,武则天震怒。9月,武则天下令:"天下囚犯及官民家奴有勇力的,官府给钱赎出,发往前线进攻契丹。"陈子昂上疏武则天说:“恩制免天下罪人及募诸色奴充兵讨击契丹,此乃捷急之计,非天子之兵。且比来刑狱久清,罪人全少,奴多怯弱,不惯征行,纵其募集,未足可用。况今天下忠臣义士,万分未用其一,契丹小孽,假命待诛,何劳免罪赎奴,损国大体!臣恐此策不可威示天下。”武则天没有采纳陈子昂的意见,派出侄子武攸宜作为清边道行军大总管讨伐契丹,还让陈子昂任武攸宜军府参谋。陈子昂满腔热血执剑赴沙场,顿感展现才华和报效国家的时候到了。于是他写下一首《感遇诗》,表达心境。
感遇诗三十八首之三十五
唐·陈子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上苍并未给陈子昂展现军事才华的机会。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轻率而无将略,但瞧不起陈子昂。在697年农历3月12日的东硖石谷之战致使武攸宜的前军陷没,主将王效杰坠崖身亡,三军震慑。陈子昂向武攸宜多次谏言献策,自己愿领万人为先锋,设计杀敌。武攸宜不听陈子昂三番五次地劝谏,将陈子昂降成下级军官——军曹。陈子昂愤而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这些诗作有《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和《登幽州台歌》;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颇为著名。
燕昭王
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97年农历3月12日的东硖石谷之战溃败后,4月18日武则天又派上了自己的堂侄子武懿宗为神兵道行军大总管,与何迦密领兵二十万进攻契丹。军至赵州,武懿宗听说契丹数千骑兵将到冀州杀向洛阳,便丢弃辎重武器向南逃跑,退守相州。契丹于是攻破了赵州。
好在天不灭武周。突厥人背后突袭契丹,正面武周军队进攻契丹,终致契丹军大败。697年,李尽忠病死、孙万荣兵败被杀,契丹将领李楷固和副将骆务整一起投降了武周。武则天宽恕并重用了李楷固,继续平定反周的契丹人,并成功。698年,李楷固用力过猛,在追击东逃的高句丽灭亡后徙居营州的粟末靺鞨族大祚荣时败于天门岭之战。至此,“营州之乱”画上了句号,却为后来的安史之乱等埋下了隐患。
女皇武则天
营州之乱中,西硖石谷和东硖石谷两场战斗给了唐朝太深的记忆。据《新唐书·地理志·平州》,在天宝二年713年设立的卢龙军及永泰元年765年设立的柳城军防区的十二戍中,就有西狭石、东狭石二戍在列。1985年版《昌黎县史》附录(二)“昌黎县大事年表”中对于将西硖石谷之战和东硖石谷之战说成碣石山西部和碣石山东部的战斗值得商榷。
三、石城县及其历史遗案
公元697年,契丹反叛的“营州之乱”得以平定。也许是图个吉利,亦或是表彰武三思防守碣石山以东的榆关地带有功。武周重启了汉石城县旧名,将临渝县改称石城县,取”石城难破“之意。石城县本西汉在右北平郡始设之县,其名久废。关于唐石城县的建立时间和西边界,尚有待厘清之处。
西汉右北平郡石城县位置
在唐石城县设立时间方面:1985年版《昌黎县史》附录(二)“昌黎县大事年表”中有:“624年唐武德.七年石城县,高开道自杀身亡,此地归唐,为石城县地”。这里把石城县推到了李渊时武德七年,与《旧唐书》和《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不符,应为李世民时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关于唐石城县西边界,具体位置实难厘清,但应在碣石山西侧不远。现有的历史地图将唐朝石城县认定在唐山开平区,盖受《明一统志》影响而将唐石城县和辽石城县弄混淆了。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在其《京东考古录·考石城》中就指出了这一点。
史上石城县众多,今江西省赣州市仍存一石城县。查询词典网《历史词典》石城县词条:“(13)唐万岁通天二年(697)改临榆县置,属平州。治所在今河北滦县西北榛子镇。辽移治今河北唐山市东北开平镇,属滦州。北宋宣和中改名临闾县。金复名石城县。元初废。”这说明有学者认为“唐石城县治所在滦州榛子镇”,问题就出在这里。
唐河北道平州历史地图
从上面“唐河北道平州历史地图”可见,唐马城县在滦县(州)东南,二者均在滦河以西。据《旧唐书·地理志·平州》:“马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分卢龙县置。”也就是说,唐石城县不该跨越滦河,将县治放到滦河以西的卢龙县境内。唐石城县"治所在今河北滦县西北榛子镇"当不成立。滦州历史沿革中的”唐朝,先后划归石城县、临榆县、马城县“说法应不确切。另外,乐亭县历史沿革有:“辽代属马城县为滦州领县,属平州。公元1123年(金天会元年)始建乐亭县,属滦州。”乐亭的情况也间接说明唐朝石城县不会西越滦河。上面“唐河北道平州历史地图”标注的唐石城县位置应有误。
唐石城县西边界或就在今昌黎县碣石山西侧附近。据《新唐书·地理志·平州》:“石城:中。本临渝,武德七年省,贞观十五年复置,万岁通天二年更名。有临渝关,一名临闾关;有大海关。有碣石山;有温昌镇。”唐朝石城县这些地名应是从东向西排列的,说不定温昌镇就是碣石山南麓的昌黎县城所在地。这与昌黎县西汉为絫县,东汉入临渝县基本吻合。
辽代,滦州和营州应是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23年(天赞二年)同时新设立的。滦州下辖新设立的石城县。辽世宗时,滦州辖义丰、马城(今滦南马城)、石城(今东矿区开平)三县。辽营州下辖广宁一县(今昌黎县),东至今天抚宁榆关,北至长城,真正是原来唐朝和五代时的石城县地,并非唐末由东北营州(今辽宁朝阳市)侨治而来。不过,辽石城县和辽营州(今昌黎县)皆属老地名向西平移借用的情况。
辽代石城县与营州
总之,一代天骄“根红苗正”武则天,适逢契丹“营州之乱”,三侄上阵无功返,却让陈子昂恨诗永流传;临渝改称石城县,只为平叛留纪念,可惜后世石城乱,唐朝石城戴辽冠。唐山唐朝都带唐,唐山可没唐石城;回首唐代石城县,曾领今昌黎的地面。时光一去不复返,留给后人看云烟。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