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南少林在哪里(南少林在哪里地方)

南少林在哪里(南少林在哪里地方)

南少林在哪里(南少林在哪里地方)转发自2018、5、4网页首页、网页号,内容有删节。南少林在哪里(南少林在哪里地方)历史之谜已解,真正的南少林寺在福州福清让历史文记和考古文物说话…………正当福建各地热烈争论南少林寺之际,福清也努力对南少林寺进行探

转发自2018、5、4网页首页、网页号,内容有删节。

南少林在哪里(南少林在哪里地方)

南少林在哪里(南少林在哪里地方)

历史之谜已解,真正的南少林寺在福州福清让历史文记和考古文物说话

…………

正当福建各地热烈争论南少林寺之际,福清也努力对南少林寺进行探索,并于1993年6月4日在东张镇少林自然村,找到了南少林寺遗址。现将南少林寺在福清的事实分述如下:多部史志记载南少林寺在福清:

第一,宋朝状元泉州人梁克家,于淳熙九年(1182)纂修的《三山志》卷36在福清县"寺观"类第15页载:"东林院,新宁里。…少林院,同里。旧产钱一百七十七文,曾记二贯三百八十二文,县申三百七十七文。"第二,明朝进士莆田人黄仲昭编纂,刊行于弘治庚戌年(1499)的《八闽通志》卷75,在福清县"寺观"类第15页载:"方乐寺、东林寺、后塘寺、龙溪寺、招福寺、龙居寺、少林寺、大仵寺(上八寺在新宁里)。"这就更进一步说明少林寺就在福清的新宁里。第三,明朝叶溥、张孟敬于正德十五年(1520)撰修的《福州府志》卷40在福清县"寺观"类第21页也载:"少林寺…"。第四,清朝乾隆年间钦定《四库全书》第484卷史部第53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1989年版),在福清县"寺观"条目中载"东林院,新宁里。…少林院,同里。"

上述史志均明确记载:从宋朝到清初的一千多年岁月中,少林寺都在福清新宁里。少林寺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查文献显示;新宁里在福清西北部地区,古属福清县长东乡,今为东张镇的一部分。福清于唐圣历二年(699)从长乐县东南部划割八乡置万安县,这是福清县的始名,后并为七乡三十六里,其中"长东乡统文兴里、清源里、方兴里、新宁里"(据《八闽通志》)。《福清县志》载"元因之,明正德壬戌年(1442),改乡为隅建制,长东乡分属南上隅和南下隅,新宁里归属南上隅"。民国《福清县志》采访稿载:"明代区划沿用至清末",清宣统二年(1910)复为新宁里,仍属长东乡。民国初年,改乡为镇制,改里为乡制,把长东乡改为东张镇,把新宁里更名为里坪乡,并划归东张镇管辖,下辖玉林、泗洲底、黄坑、道桥、葫芦门、华石、芦岭7个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设玉林、道桥2个乡,属东张镇,现设有南湖、玉林、道桥、少林、芦岭、岭下、溪北、祭山、华石、崔后10个村委会,属东张镇,其中还有一个王坑村,今属一都镇。…………地图是地名的总登记处,它最直观显示出任何一个地名的地理位置。我们看到的多种旧地图都显示"少林两字标在福清新宁里的位置上。查民国二十年(1931)"南洋出版社"出版的《福清县全图》,以及民国三十二年(1943)版《福清县全图》,"少林"均标注在新宁里西北部位置上。196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编绘的《东张》地图,在原少林的从标上标注"肖林",这是谐音之误,因为福清方言"少林"与"肖林"同音。此外,在少林寺遗址西侧五里仑山坡上,有一座吴氏一世祖坟墓,在其墓碑的正中部刻有"少林高峰吴公之墓",左上方刻有"乾隆乙卯年(1759)"。此墓距今已300多年了。它是少林地名的历史佐证之一。

上述历代地图,都在新宁里西部的坐标上标明"少林",印证一点我志记载闽中的南少林寺在福清新宁里是准确无误的。…………宋代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刘克庄(莆田人)著有《后庄先生大全集》,其中卷159中有一篇题为《诚少林、日九座》的墓志铭。文中不但有"嵩山少林"之记载,而且有南少林寺高僧释德诚之行状记述。现抄录该文首段内容如下:余有方外之友二人也:曰德诚者,福清人,姓郑;曰祖日者,闽县人,姓郑。诚得法于铁鞭韶师,尝住邑之嵩山少林、汀之南安岩,辙(辄)弃去;坐草庵、翁波庵各三载,又弃去;入浙,憩净普(慈)草堂者六年,以宝佑甲寅夏朔日示寂,俗寿五十二,僧腊三十七。德诚禅师(1203-1254),福清人,他的师父铁鞭韶师,在《福清县志续略》(明末清初如一撰修)中有其行状之记述,即南宋高僧释允韶,字铁鞭,俗姓刘,为现今福清新厝镇棉亭人。他们师徒两人都是福清人,德诚"尝住邑之嵩山少林","邑"自然是指福清。刘克庄的记述明确告诉人们,在宋代,福清有嵩山,而且有一座少林寺,也叫嵩山少林寺。德诚禅师是迄今为止见诸宋代文集的福清少林寺高僧。因此,刘克庄《诚少林、日九座》一文,是南少林寺在福清的有力文字佐证。另外,从宋代至晚明,有许多有关福清嵩山和少林典实的诗文,亦可为证。福清方志记有嵩山祖塔。福清《黄檗山寺志》卷四"法"类中有第24代际传心然禅师的传略,文中介绍心然禅师"诞康熙戊辰年四月廿四日午时,寂乾隆壬申年三月初四日酉时,世寿六十有五,腊六十一。辛卯年葬嵩山祖塔。《语录》二卷、《幻隐集》一卷行世。"查《黄檗山寺志》卷五"塔"条目,该寺于崇祯辛巳年在本山建造祖塔,说明黄檗寺与少林寺各有祖塔。那么"嵩山祖塔"显然是指嵩山少林寺僧徒祖师辈墓塔。可知心然禅师原是嵩山少林寺僧人,驻锡黄檗寺任主持,圆寂后归葬"嵩山祖塔"。在佛教界,僧人圆寂,多数归葬原寺院祖塔(或祖山),如黄檗寺隐元禅师东渡扶桑创建日本黄檗寺,成为日本黄檗寺的开山祖师,后来在日本圆寂。而据《黄檗山寺志》卷五"塔"类中记载:"扶桑隐元祖师齿发塔在松隐堂"。说明隐元圆寂后,其弟子将其齿发护送归黄檗祖山并建齿发塔。同样道理,心然禅师是嵩山少林寺僧人,圆寂归"葬嵩山祖塔"就不足为奇了。

宋代南岭宫存有楹联纪嵩山:在少林寺后面有一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名嵩山。在嵩山西南麓有一座建于北宋元丰三年(1080)的南岭宫,宫门至今尚存一副楹联,曰:宫向嵩山兴万载,神居南岭佑千家。当地干部群众都异口同声对我们说,宫对面那座高山世代相传都称为嵩山。这座建于北宋的南岭宫,可谓是福清嵩山少林寺的又一历史见证。除上述文字记载外,福清嵩山少林寺尚有当地大量口碑旁证。福清于1989年进行地名补查,据《地名补查和资料更新成果表》载:"少林村…因村后有一古刹,相传是嵩山少林寺分寺,也名少林寺。吴氏于清初择此而居,村以寺名。"从实地勘查证实,福清嵩山少林寺之山水形胜与河南嵩山少林寺确实十分相像,同时又同是达摩祖师派下的禅宗寺院,说是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分寺,是名副其实的。

古代《请神簿》为少林寺作证。少林村道士郑某祖上流传下来几本古旧《请神簿》,其中两本毛笔手写体《地头神簿》册子,在册的神只开列有:府、县的城隍仁主明王:古新宁里四至境域的护界神;山岭、沟、岩的力士、尊王;寺院的伽蓝、土地;庙境的六曹官典等诸地头神的名字,少林寺的伽蓝、土地大名也在其中。《地头神簿》载:"功烦五殿符官使者,口含茗香专拜请,拜请本府、县城隍主者…少林寺伽蓝、土地、库司大王…少林尾陈禁忌师公…同降花筵。"任何的民族文化,无不打上宗教的印记。各式各样的民族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各式各样的风俗习惯,范围广泛地深入到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请神簿是道士为死者祈禳、超度死亡的鬼魂,解冤洗业醮,设坛做好事时,用来邀请各方有关神祗参加祭会的"花名册",凭册发出口头"请柬"。我们在少林村调查时,搜集到多本的《请神簿》,发现所有《请神簿》中,"福清城隍神主"和"少林寺伽蓝"、"土地"、"库司大王"诸神祗均在被请之列。此事十分有趣:福清少林寺已湮没几百年了,可"少林寺伽蓝"、"土地爷"却还活着,他们还守护在少林寺,还在那里潜在地发挥作用,而使世上的人在举行祭祀时必定要邀请他们出席。诚然,这种荒诞迷信是不可取的,但《请神簿》却说明了少林寺存在的历史事实,因为,如果没有少林寺,哪有"少林寺伽蓝"和"土地爷"的神位呢?《请神簿》还记载昔时的少林寺另有一座殿堂,称伽蓝以及在寺址旁边尚有一座土地庙,其中供奉的神主自然是伽蓝神和土地爷了。这两位神祗都是少林寺的守护神。此外,《请神簿》中还详细开列新宁里地区的护界神,其镇守的地点排列得十分清楚,如东至薇洋亭观音大士护界明王;西至三角埕、拱桥头护界明王(拱桥西为莆田县界);北至西岭界护界明王;南至少溪、小路岭护界明王。它把古时新宁里的四至界定得明明白白。我们就是依据《请神簿》记述的新宁里四至地点,找到了史籍所记述的古新宁里地区的十大古寺遗址。再者,《请神簿》里还记载少林寺周围的寺庙,诸如五福寺、大仵寺、仁坪寺,以及众多的境、社、庙、宫、堂和这些寺庙宫堂的神祗等等。总观《请神簿》对古新宁里的境域四至、寺院宫庙、山川地名的记述,是极为详细准确的,均名有其位,许多的寺庙至今尚存,遗址犹在,所记载的山川境域的地名,目前仍然在使用中。这表明《请神簿》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对研究地方民俗,历史沿革,以及寺院、宫庙的兴废,都有参考作用。特别是《请神簿》记述福清新宁里少林寺,与史籍记载也完全一致。因此,《请神簿》是南少林寺在福清的又一文字佐证。此外,少林寺与当地许多地名吻合。在少林寺周围有许多以少林命名的地名,处处体现少林风,如少林村、少林桥、少林路、少林溪、少林洋、少林境、少林庵、少林大丘、少林驴路、少林尾等。这些地名都派生于少林寺,虽非志乘记载,但至今仍在实际使用,为当地群众所熟知,亦足佐证。

遗址更为少林寺的实证。据《续高僧传》载:当年天竺高僧佛陀从西域跋涉东来,看到幽邃的嵩山很像一朵莲花,便有意在"花"中建少林寺。由是选择嵩岳林谷,并带有莲花宝座的佳境建寺院,成了少林禅寺的独特风韵。福清少林寺的遗址亦在"莲花"中,无论其山川地貌、寺院风水和文化内涵都与河南嵩山少林寺相似。少林寺遗址坐落在少林自然村嵩山分脉之九莲山弥勒峰南麓,北山面溪,朝东偏南。寺东面的五老峰与河南嵩山的五乳峰惟妙惟肖,少林溪的流向亦与北少林寺旁的少阳溪相同。从寺址地形上看,从少林尾经少林石路,过少林桥,进入山门,有九个层次分明的大阶地,寺院依山起势成阶梯式建筑,前后进深180米,主座及两厢附廊宽达68米,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寺院建筑群十分浩大,寺内有极为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用特制的瓦筒安装的供水设施,其四周还筑有防火墙,墙外还有附属建筑物,极为雄伟壮观,是一座高规格的大型禅宗寺院。在寺院西南角约百米处,有一块占地约800多平方米的马厩,相传系当年和尚圈马之地,至今村民仍称该处为马房。另外,在少林寺南面约300米处有一座小山坡,为当年和尚放马的地方,因马群常遭虎豹伤害,称为虎咬马山坡。

福清少林寺遗址,经国家文物管理局批准,从1995年7月起由福建省和福州市联合组成的考古队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少林寺文物,充分验证该遗址就是史籍记载的少林寺。少林寺文物铁证如山。福清少林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遗下大量的文物,诸如遗址中发现"少林院"、"少林"等石刻铭文,以及石桥、石孟、石槽、石碾(药臼)、石碑、石础、石春臼、石磨、石香炉、瓷器、钱币、铜镜,还有和尚墓塔等上千件文物,不胜枚举。现举其大要如下。第一,地表上的部分文物1、少林寺僧人修建的路和桥。福清少林寺不仅在遗址里留下丰富的文物,而且在寺址的外围也留下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少林寺和尚开辟的四条道路和建造的十几座桥梁,这是一个令人赞叹的文化遗产。研究这些道路和桥梁,对于探索少林寺的历史、经济文化、及其在历史上的影响,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少林寺位于东张西北部的九莲山中,这里群峰耸出,溪流交错,其交通之限难可想而知,但是,少林寺和尚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嵩山峻岭中开辟了四条对外交产通道路。这四条道路以少林寺为起点,沿山峦逶迤而出,四面向外辐射。(一)向东通东张镇,沿途经黄仑坪、泗洲底、桥头、溪柄等村,全长12公里;(二)向东南通道桥村,沿途经祭溪、芦岭、石碑等村,全长10公里;(三)向西通莆田县,越五里仑山谷,过拱桥(桥西为莆田县界)以太保崎与莆田毗邻,全长2公里;(四)向北通永泰县,翻石壁岭、经印斗、吴畲坑、善山等村,全长13公里。以少林寺至东张镇这条道路为例,原石道虽然已被公路所取代,但还保存几段较完整的道路。如从少林桥至少林尾尚存留有300多米的石道称少林路,路面宽0.9-1米,以40×30厘米不等的平面石铺设,路旁以石块彻筑护坡,我们在石道上发现2块残破铺路石牌,有少林寺和尚修造石道的铭文,一块72×40厘米,上刻"僧景军、景起、元深、元智…"等文字,另一块75×40厘米,上刻"景永、元翼、元章三贯"。这些铺路石铭文是少林寺和尚(景字非、元字辈)修造石道的例证,这条道路的其余路段,也断断续续存留着原来的石道,像在桥头村(距少林寺8公里)也保留有一段200多米的石道,我们发现一块50×18厘米的断缺铺路石,石面阴记得有"…拾陆丈"的文字,这是少林寺某和尚花缘舍造石路"拾陆丈"的铭文。当地群众反映,以前这条石道上很多的地面石阴记得有和尚的名字,可异多被群众挖走了。显然,这石道及其铭文,是少林寺和尚修建石路的又一明证。更重要的是在这条通往东张镇的道路上,少林寺和尚们建造了十几座引人注目的桥梁,这些桥梁依次是:少林桥→少林坑桥(已圯)→泗洲佛桥(因修建山塘被拆毁)→板桥→下板桥→永安桥(又称观音桥)→玉林桥→桥头桥→马洋亭下桥→马洋亭岭桥→犁壁桥(已圯)等。这十余座桥梁结构不同,风格各异,有单孔石板桥、双孔石板桥、舟墩形石桥等,这些石桥在桥梁学上极具研究的价值。如少林桥,距少林寺约400米,为单孔石板桥,桥面用4条长3.9米,宽50-60厘米,厚30厘米的赭色花岗石板架设,东西两桥墩以30×30厘米,长70厘米的石条砌筑,桥墩上部向内侧逐渐倾斜,略呈拱形,结构极为坚固,历千余年仍无变异,最可贵的是,石桥板上队刻有"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舍造下洋石桥一间…"等铭文。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沿途所有的桥梁都留有少林寺和尚造桥的碑文。如马洋亭下桥,该桥西距少林寺9公里,东距东张镇4公里,亦为单孔石板桥,其结构与少林桥相同,原桥面也用4块巨型石板架设,其中两块被村民修建车道时截为两段。在一块长3.46米,宽41厘米,厚26厘米的石板上阴刻着"少林院僧显清舍梁一条,显常一百文"等文字;在另一块被砸断的石桥上刻有"丙午岁次仲冬,月圆、日象缘造"等文字。又如下里坪村的观音桥,距少林寺6公里,该桥原为大型的石拱桥,现被改造为新型公路桥。原石桥板被截断做为桥墩石,我们在新桥的桥墩上,找到三块被截断的原石桥板,在一块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石板上,阴刻有"僧景从一贯□□芦□□林贵…"等文字。另一块长65厘米,宽30厘米的石块上,阴刻有"□□舍三贯…",还有一块刻有□□□□一贯等字。从这些残缺的碑文中不难看出:"僧景从"是少林寺和尚。还可以从上述少林路的碑刻中"僧景军、景起…"等少林寺和尚的名字中得到印证。而"林贵"则是老百姓,或且是少林寺的弟子、信徒。这清楚表明,这座大型桥梁是少林寺和尚为主发动群众共同建造的。上述少林寺和尚修建的桥梁道路,是少林寺最具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遗存,研究这些历史文物,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些桥梁和道路,以铁的事实揭示了南少林寺在福清的历史真谛。另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的桥梁和道路,至今还在发挥作用,这是少林寺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遗产。从现有的资料看,少林寺这种大规模"修桥铺路"的壮举,以及石桥、石道上留下如此众多的少林寺铭文,这不但在福清的佛寺史上是找不到的,恐怕在其他地方也是罕见的。可以说,少林寺遗址及其碑刻铭文的发现,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同时,文物表明,南少林寺在历史上是一座实力雄厚的大禅寺。现在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少林寺的文化遗存在周围20平方公里的区域里,连续密集分布,上述的众多石桥石道,无疑展示出这一密集文化遗存的图景。显然只有实力雄厚的寺院,才有可能如此大规模地参舆地方的经济(如修桥铺路)活动。而这样大面积的寺院文化遗存,既显示少林寺的强大实力,又表明它在历史上是处于突出地位的大禅寺。因为同一时期,在少林寺周围还有10个佛寺,但却未发现这些佛寺僧有人修桥铺路的遗存。还必须指出的是,少林寺修建的桥梁、道路,不仅推动了佛文化的传播,而且勾通了福清、莆田、永泰三县的交通,推动了三县的经济、文化交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林寺正扮演了这种角色,因此,其突出地位和历史作用是不能抹煞的。2、大石盂:少林寺当家和尚月休,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为已故的父母及自身捐舍大石盂一口。石盂圆形,赭角花岗岩凿就,高60厘米,盂面径长85厘米,中心雕凿楼空,盂内深32厘米,盂底部一侧凿有一直径3厘米的排水孔。在15厘米宽的圆周口沿上,雕刻有:"少林当山僧月休为考妣及自身舍石盂一口,大观四年十二月题"的铭文。这是一件有明确地名、物主、物名、年号的历史文物,是南少林寺在福清的重要物证。3、石药臼:原来遗址上有四件石药臼,其中两件被农民破解垫墙基目前尚存两件。一号石药臼:元宝状,赭色花岗岩细加工而成。药臼上面长1.26米,宽36厘米,臼槽面中心凿一长条沟成V形,沟中部深12厘米,两头渐浅,臼槽中部两侧中间凿有一长6×4厘米的方形小孔,孔深孔深6厘米,槽体(残部)部32厘米,估计原高度应有50-60厘米。药臼一侧阴刻有:"住山祖僧□□庆元已卯道□","庆元"是南宋宁宗年号,乙卯年是1195年,另一头刻:"弟子郑□□宗林八娘□□一贯□足□"等铭文。二号石药臼:元宝关,白色花岗岩细加工而成。药臼弃放在少林洋下洋田边砌田埂,完好无损。药臼上面长107厘米,中宽35厘米,两头各宽30厘米,高45厘米,底长55厘米。石臼中间也凿成一"V"形长沟槽,其状似舟,沟槽面宽8厘米,中深12厘米,两头渐浅,沟面向下逐渐窄小,两侧平滑。从上述两具石药白的铭文已使用的程度来分析,表明福清少林寺僧人精通医术,并能够炼制药品,医病治伤。

4、石础:遗址里遗留大量石础,虽然许多石础被村民破解建房、建猪舍用,但我们还是搜集到236块。其石质有绿豆色花岗岩、青灰色花岗岩、白色花岗岩、赭色花岗岩等颜色。石础的造型有八角形、莲花形、圆柱形、四方形、圆盘形、束腰形、鼓形、瓜瓣形、磨心形等20多种形式。石础的型号有三十多种,大的直径达70-80厘米,小的也在25-30厘米,高度有的达90厘米以上。遗址时还存留很多石磨、石春臼、石称砣,除被村民支解垫房基外,现遗留有石磨8副,石春臼7件,石称砣5件。遗址残存如此大量的石础、石磨臼、石称砣,可知当年少林寺规模之大,僧众之多,佛寺之兴盛。5、少林墓塔福清少林寺历史悠久,遗留很多和尚墓塔,散落在遗址附近的密林野岭之中。由于寺院毁圯,大多数墓塔被村民开山种果控掉,残存几座也被盗墓者毁坏,遗物荡然无存。我们察看了四座残余少林和尚墓和一座少林尼姑墓,粗略介绍两座如次。和尚墓一:墓葬坐落在遗址西侧约500米的五里仑山腰,坐北向南。墓室用各种型制的墓砖,纵向错缝砌筑,顶成拱券形,壁外筑垫层草木灰以防潮湿,拱券顶筑垫一米厚的夯土层,上边再铺一层弧形砖。据当地群众反映,原来墓顶有一葫芦形小石塔。该墓塔遭多交盗掘,破坏严重,墓内空无一物。有专家认为,这是一座典型的宋代十方丛林墓塔。少林尼姑墓:在少林寺对面尼庵底山坳里有三座尼姑庵,称少林三尼庵。附近石佛仑山腰有一座尼姑庵,坐南朝北。该墓多资被盗掘,墓圹暴露。圹室的结构与和尚墓迥异,两边墓壁各有四个安放骨灰缺罐的壁龛。据群众反映,二十多年前盗墓者进入墓圹,盗走花瓶、花盘、铜香炉、铜烛座等文物,并见到两边壁龛安置许多骨灰罐。此外,省市考古队在遗址第八阶地西北角揭露一座巨型的墓塔,从墓砖的性质可断定是北宋早期的和尚墓。该墓构筑极有特色,系用特制的各种形状的墓砖筑而成。从墓室中存放舍利的特点看,这个墓塔很可能就是《黄檗山寺志》里所载的少林寺"嵩山祖塔"。少林寺周围众多的和尚墓塔,从一个侧面反映,南少林寺确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禅宗大佛寺。6、少林古窑址。少林寺九莲山周围有五座宋代古窑址,如石佛仑古窑、弥勒山古窑、竹猫园古窑、东坑古窑和黄仑田古窑。从这些窑址里收集的残存砖瓦的碎片看,与寺址里的砖瓦是一样的,可知这几处古窑均是当年少林寺僧人为创建少林寺而设的,是专门烧制建筑材料用的砖瓦窑。古窑址与寺址的直线距离约在500至1000米之间。这种就近分散寺院运送建筑材料。少林寺僧人建设上述五处古窑,充分表明当年少林寺九莲山可供支配的资源相当充足,也反映该寺院拥有充裕的经济和僧兵部队和众多的劳力。第二、发掘出土的部分文物。福清少林寺遗址从1995年7月至现在(目前仍在继续发掘中)进行两期发掘,揭露遗址面积6400平方米,出土大量文物,取得世大的考古成果。1、遗址体现禅宗丛林。出土文物显示,该寺院的性质是一座大型的禅宗丛林,其建筑面积至少在2万平方米左右,是一个比较高等级的古代寺院建筑群。2、大量文物书写有少林寺文字。遗址出土数百件瓷器,从北宋至清代前期,历代各地著名盗窃的产品都有,如江西景德镇、吉州的花瓶、瓷碗、瓷盘,浙江龙泉的瓷器,福建南平茶洋、莆田庄边、德化以及福清东张石坑等名窑的各种瓷器,品种繁多。瓷器有盆、罐、瓮、缸等。最突出的是20余件瓷器上墨写有"少林"的文字。其中有"少林院用"1件,"少林"7件,"少林天王"2件,"少林会司"2件。现介绍几件如次:青绿釉瓷盘外底墨写"少林"(2件),青釉碗底墨写"少林"。碗外圈还写有"常住"二字(1件),青碗底墨写"少林",其底部有印花图案(1件),青釉碗底墨写"少林"(1件),青釉茶碗底部墨写"少林"(1件),青釉碗外。墨写"少林会司",其碗内有印花图案(2件),青白釉碗底墨写"少林"(1件)。还有多个碗底墨写有少林"板头"、"天王"、"龙兴"、"黄□"、"中元"、"堂□"、"戊午"、"甲午"等文字。专家们认为,如此集中出土书写有"少林"文字的瓷器实属罕见,这是南少林寺在福清的又一铁证。3、遗址出土300余枚历朝钱币,其中有唐代"开元通宝"铁钱,宋代以至清代"雍正通宝"等历代钱币。这些钱币对研究少林寺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4、遗址文化堆积丰厚,其中现已揭露的墙基有四层清晰的重叠,表明南少林寺在历史上曾经进行过多次重建。从地层堆积分析,目前发掘至第四层出土的文物可知其年代为北宋时期。在第四层下面尚有堆积物,应为北宋更早期的遗迹,而其晚期则延到清初,这从现已揭露的第一层出土文物中可以证实。这种文化堆积对探讨南少林寺的历鸣和变迁兴废,都具有研究意义。少林寺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考古队已写出初步的考古发掘报告,本文仅仅略举其中几件而已,从中可聊见其文物丰富之一斑。

…………结束语:福清发现的少林寺遗址,史册记载之多,遗址规模之宏伟,遗迹结构之完整,遗物分布之广泛丰富,以及所显示的文化内涵与河南高山少林寺之相似,在福建都是仅见的。特别是经过省、市考古队对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无论在史证和物证两方面,都得到科学的验证,无可置疑是名副其实的少林寺遗址。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中国南北两个少林寺是历史的事实,我们也有理由认为,中国南北两个少林寺是历史的事实,我们也有理由认为南少林寺在福清。正如福清市委书记宋克宁所说的,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已经查明,实有其事。南少林寺在福清,寺址在东张镇少林自然村。

上一篇: 李天一父亲(李天一是什么人)
下一篇: 草木皆兵的主人公(草木皆兵的主人公是谁)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