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里一族缴给太子赢驷的粮食中掺有沙石尘土,这本是一个阴谋,赢驷却不问青红皂白,怒杀白里一族三十多人,造成了秦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交农”事件,秦国差点动乱,变法也差点功亏一篑。
秦孝公和秦始皇的关系(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
卫鞅霹雳手段,惩治了太子赢驷,割了太子左傅赢虔的鼻子,罢了太子右傅公孙贾的官爵,脸上刺字,流放陇西,以此平息了孟西白三族的怒气,解决了此次“交农”事件,也解决了可能存在的内乱隐患。
01
几个月后,秦孝公西巡回到栎阳,”交农“事件早已平息,太子也得到了的惩罚,可是秦孝公却再次惩治赢驷,不仅废了他的太子之位,而且把年仅13岁的赢驷赶去山野,让他以游学士子的身份游历谋生,等于不再管他,让他自生自灭。
赢驷作为秦孝公唯一的儿子,下一任秦国的继承人,稍有差池,可能就会引起秦国动荡。可是秦孝公却在卫鞅已经合理惩治过后,再次狠狠地惩罚赢驷,而且是放逐似地惩罚,丝毫没有把他当成宝贝,而是扔垃圾似地扔了出去,难道秦孝公真的不在乎赢驷这个儿子,真的要狠心舍弃他了吗?
你如果要这么想,真是大错特错,秦孝公此举才真是明君风度,智慧之举。
02
秦国变法,不仅撼动了王室、贵族的利益,连自由民的利益也大大受损,这些利益受损的人在阴暗处时刻准备反击,要让新法夭折,例如在废除世袭封地时,各方暗中阻挠,白氏一族利用自己的土地是太子赢驷的封地做文章,打着太子的旗号,只认太子手令,不遵官府新法,差点使变法失败。
当时虽然王室、贵族皆反对新法,但是秦孝公的庶兄赢虔支持变法,因此秦孝公、赢虔和卫鞅形成稳定的铁三角。卫鞅是坚定的变法者,一心无二用地变法;秦孝公居中调度,为新法提供人员、物资支持,时刻留意朝堂和民间的情绪,适时引导,稳定人心;赢虔作为国君兄长,在王室中极有威望,作为秦国五万铁骑将领,铁血沙场,极有威摄力,有他坐镇支持变法,各方不安分者再心不有愤,再心有不甘,也要小心翼翼地静观其变,不敢轻易有所行动。
现在,由于”交农“事件,卫鞅为了迅速稳定人心,牺牲了赢虔,割了他的鼻子,等于支持变法的稳定铁三角已经失去一角,只剩秦孝公和卫鞅两个人支撑局面。
没有了赢虔的支持,秦孝公和卫鞅两人支撑起来非常艰难,再有一点风吹草动,极有可能变法失败。如果到那时,王室、贵族群潮汹涌,群起而攻之,要杀了卫鞅,再有赢虔这个铁血人物的支持,秦孝公将不得不丢车保帅,那么秦国将失去这唯一的强大机会,重新回到原点,继续贫穷落后,再遭一次魏国、楚国这些国家的攻打,秦国被灭国都有可能,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
秦孝公坚决不能让变法失败,也绝对不能让这些阴暗中的人再生事端,最彻底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而赢驷就是那把”薪“,为什么这么说呢?
03
赢驷作为太子,未来的国君,虽然不涉政,但是地位非常特殊,而且又年幼,少年心性,极容易被人利用,阻碍变法,最有力的证明是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新法废除井田,取消公室、贵族的封地,这自然触动了很多人的蛋糕,于是在很多人或明或暗的支持推动下,白氏族长白龙来到太子府,先是向太子赢驷诉说新法取消了太子封地,以后不能给太子进贡粮食、小动物、小玩意了,把这个少年的火拱起来,然后话锋一转,痛心疾首地攻击新法,把矛盾焦点指向卫鞅,要求太子给老秦人做主,再有公孙贾在一旁煽风点火,少年赢驷一下子愤怒无比,成为正义的担当,要给他们做主。
白龙得到了太子的这把尚方保剑,立即拒绝拆迁房屋,抗命不遵新法,不但孟西白三族抗命,其他有根基的家族闻风也都停了下来,一时新法根本推行不下去。这也直接导致渭水刑场的又一次大刑杀,卫鞅为了让变法顺利推行,不仅杀了很多族长、自由民,还杀了名士赵亢。就像蝴蝶效应一样,这次邢杀引来了墨家的暗杀,卫鞅差点被暗杀,秦孝公也差点成了墨家的阶下囚,变法差一点失败,两人性命也差点不保,秦国差点动荡。
第二件事,孟西白一族在对抗新法分田时,赵亢作为县令,不仅不向主管领导卫鞅报告,却绕过卫鞅,向少年赢驷报告,愣是把赢驷搅进来。可是赢驷不仅没有查觉到自己成了利用的对象,还与赵亢一起去找国君秦孝公,公然反对新法。
第三件事,白氏缴粮中掺有沙石尘土,这明显是有人暗中设局,就是利用少年赢驷易怒心性,让他大开杀戒,造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差点酿成了一场内乱,卫鞅虽然霹雳手段平息了这些祸端,但是却把支持变法的铁三角拆开了,不仅把赢虔剥离了出去,还给卫鞅树立了两个强大的敌人,太子和赢虔。
这一桩桩,一件件,全都是围绕着利用赢驷展开的,全是针对变法,都差点让变法失败,而赢驷却毫无所觉,懵然不知。
赢虔在时,支持新法的铁三角异常稳定,无论出现任何事端均能平息,现在没有了赢虔,秦孝公不敢再冒一点点的风险,不能再出一点点的差错,必须把赢驷这个特殊的人物剥离出去,让他们无法再利用他,这不仅是防患于未然,也是对赢驷的一种保护。
04
”交农“事件虽然在卫鞅的霹雳手段下得以平息,但是却留下了隐患。
赢驷犯了错,可是他作为太子,卫鞅并不敢真正惩罚他,以他是未成年人为由,只是象征性地惩罚了他,让太子为白里死者送葬、承担所有白里死者的费用和遗属的抚恤、夺太子封地等,都是一些不关痛痒的惩罚。
这件事最终的处置结果是,始作俑者赢驷全身而退,真正受伤害的是公孙贾和赢虔,其中赢虔最冤枉,他只是挂个太子傅的名头,可是卫鞅为了大局,为了变法顺利推行,牺牲了他,你让他如何不恨,他恨死了卫鞅。
赢虔恨卫鞅是一定的,可是这件事的始作俑者是赢驷,他真的对他一点怨言都没有吗?换位想一下,如果你是赢虔,真的不恨全身而退的赢驷吗?未必。
随着时间的流逝,始作佣者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依然锦衣玉食,依然是尊贵的太子,光芒万丈,而自己却闭门不出,与世隔绝,这种对比越强烈,心中的恨就会越深。
等到秦孝公死了,赢驷即位。
一个曾经犯过大错,擅杀民众,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却一直活跃在民众面前的国君,他的过错会一直被人记住,这样的国君是不得民心的。
下不得民心,上面又有一个威望极高的仇敌公伯赢虔,更有无数反对新法的王室、贵族,这些人一起扑向他,他不死也得脱层皮,如何能坐稳国君之位?
可是现在赢驷被秦孝公废了太子之位,扔到了山野自生自灭,他得到了这么大的惩罚,赢虔与他的对立面一下子成了同病相怜,他们都是受害者,他们在心理上统一了战线,有了共同的敌人卫鞅,赢虔和赢驷反而成了同盟。
重要的是,赢驷从此离开朝堂,进入山野,离开了民众的视线,渐渐被民众忘记,当然也会忘记他曾经犯过的错误,当他再次站在朝堂时,就是以新的姿态出现。
明白了吧,秦孝公的这一手,一下子就把这两个隐患消除了。
05
变法是秦国强盛的唯一途径,这是秦孝公坚定不移的事情。
可是魏国变法、楚国变法的惨痛经验告诉他,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下一任国君不能坚持上一任国君的变法政策,中途夭折。坚定变法决心的秦孝公当然不希望秦国发生这样的事情。他曾经计划着,当赢驷再长大一点,就把赢驷交给卫鞅,让卫鞅教导他,有卫鞅这个老师的教导,赢驷即位就会坚持变法,秦国中途不会变法失败。
可是现在情况变了,卫鞅成了赢驷的敌人,赢驷恨他恨得要死,怎么可能会认同卫鞅变法?怎么可能继续实施卫鞅的变法政策?
重要的是,赢驷作为太子,他不认同卫鞅的法家之道,就一定要有自己的为政理念,无论何种为政理念,都不是秦孝公想要的,而且他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影响。典型的一次就是封地改革时,白氏一族以太子为挡箭牌抵抗拆房,其他大家世族也跟风抵抗,在这个敏感时期,太子右傅公孙贾请甘龙为太子讲学,甘龙讲的竟然是《洪范》篇,是典型的王道治国,儒家思想,而赢驷听得津津有味,非常认同,这对秦孝公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且在甘龙特意的引导下,赢驷主观认为卫鞅把秦国弄成了一个危邦,人人自危,然后慷慨激昂,愤怒得不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赢驷如果继续当他的太子,那么到他即位时,一定会废除变法,秦孝公的努力将会毁于一旦,这是秦孝公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那么如何让赢驷认同新法,并且即位后,坚持新法?
方法只有一个,让赢驷亲眼看到变法给秦国带来的好处,清楚新法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让他明白新法对于一个国君意味着什么,他才能坚持新法。
走进山野,能够亲眼看到秦国民众的真实境况,能够亲眼目睹新法给秦国民众带来的益处,能够理解新法对秦国的真正好处。
事实证明,秦孝公这一手是正确的,赢驷走遍秦国山野,亲眼目睹新法使得秦国变得强盛起来,亲眼目睹秦国老百姓日新月异的生活,他自己对新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亲手削了很多竹简,写了很多心得,大部分都是关于新法的,而这正是秦孝公想要看到的。
基于以上的种种理由,秦孝公把赢驷扔向山野,是不得不为,是三思而后为的一种智慧之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