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历史 > 别开生面的近义词(别开生面的近义词是什么)

别开生面的近义词(别开生面的近义词是什么)

别开生面的近义词(别开生面的近义词是什么)何景瑞民俗大写意:时光掠影,留住乡愁一一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十四)作者:何景瑞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民族精神,用拳拳的赤子之情,经过长时间的子夜笔耕,留下了这些民俗文字,记录中国北方历史,为即将消失的文化存证,留住

何景瑞民俗大写意:时光掠影,留住乡愁一一中国北方赤都民俗用具实物笔录(十四)

作者:何景瑞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赓续民族精神,用拳拳的赤子之情,经过长时间的子夜笔耕,留下了这些民俗文字,记录中国北方历史,为即将消失的文化存证,留住民俗文学之根和民族生活基因。

别开生面的近义词(别开生面的近义词是什么)

别开生面的近义词(别开生面的近义词是什么)

一一题记

120.筷箸

近日见到两双独特的筷子,硬质红木抽筪包装,做工精雕细刻,外观文化品极高,在上面题词、刻诗、绘画、烙花、镶嵌、雕镂等艺术形式多姿多彩,绝对是上好的民俗好物件,极具收藏和研究价值。

筷箸,就是筷子,是中国的独特餐具,它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是华夏民族智慧的结晶。早期的筷箸为首粗足细的圆柱形进食器具,春秋时代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唐代的较长,宋辽夏元的较短,出现了六棱、八棱形,装饰也日渐奢华。明代在器形上有更加明显的发展,首方足圆,上部为方形,下半部为圆形,不仅放在桌上不易滚动,挟菜时也不易打滑,同时也方便了能工巧匠在筷箸上刻字雕花,其特点为工艺精巧美观、用尽匠心,工艺考究且高雅,成为传世臻品。

中国人喜欢使用方头圆身的筷子,寓意天圆地方、天长地久。筷箸文化,据《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为商代末朝的君主,以此推算,我国公元前1144年,也就是说我国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现精制的象牙箸。筷子在先秦时期称为“挟”,商纣时期称为“箸”,隋唐时期称为“箸”或“筯”,宋元明清皆称“箸”。从明代开始,由于“箸”与“住”谐音,故改“箸”为“快儿”。《礼记·曲礼》中记载:“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中国古代原始社会,人以手抓食,新石器时代,大多采用蒸煮法,以箸挟取菜叶,而食粥用匕匙,当匕匙的使用不能满足烹饪文化的发展时,从木箸、竹箸到满足贵族需要所产生的象牙箸,材质从简单到复杂。隋唐时出现了金银制作的筷箸,多为达宫贵族及士大夫阶层所喜爱。明清时期筷箸的材质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宫廷用箸用尽匠心,有的甚至成为高雅的工艺品。

筷箸是一种独特的用餐工具,简单平凡,蕴含着中国人对生活、文化、礼仪方面的丰富内涵,三千年来,人们一日三餐筷不离手,筷子是中国人最基本的生活文化,并形成了一套礼仪和习俗,历来被视为吉祥之物,在婚庆礼仪中,成双成对的筷子意喻快生贵子、快快乐乐、和睦相处等好兆头。筷子的使用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禁忌,如忌讳使用长短不齐的筷子、用筷子指人、用筷子敲击碗和盘子、将筷子插在饭头上、将筷子颠倒使用等。筷子的使用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行为方式和宗教礼仪,积淀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文学作品里,筷子经常成为歌颂的对象。如唐杜甫《秋日阮隐居致韮三十束》诗:“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筯头。”宋黄庭坚《元明留别》诗:“桄榔笋白映白筯,椰子酒清宜具觞。”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小说里,都有筷子的描述与情节。我国民间流传着许多筷子谜语,如“姐妹两人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她们第一尝。”特别是在赤峰一带,关于筷箸的风俗至今还在广为流传。

121.木捣药杵

在《西游记》中,有一句对话,“一体金光和四相,五行瑞气合三元”,真实地诠释了木捣药杵的传奇。嫦娥的捣药杵,源自先天时期灵根仙根,绝非凡物,有打人一下命归黄泉的功能,是一头粗一头细的短棒,用来研磨杵药的工具,比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还厉害。广寒宫里的月桂树下,夜晚的玉免在药臼中捣制长生不老药,任性地私溜下凡,曾经挥舞捣药杵与孙悟空对打的场景,略显神威。见到一个木捣药杵,与金篐棒一模一样,包浆厚重,十分精良,似黄金熠熠生辉,古气端庄,风韵犹存。

木捣药杵,是中国中药的传统工具,由石器时代为原型发展进化而来,文化底蕴的深厚,用文学道具的表现手法,在世界经典中得以体现,物以实用,神化以论,赤都民俗的展示,更加富于现实的时代意义,缩短了空间与时间实际距离,完成文学与文化延伸。据记载,古代在配制昂贵中药时,有“金锅银铲”之说,捣药杵不仅用来捣碎药材,也是中药堂的一种象征,为中医世家所必备。在赤峰很多的中药房,还可见到柜台上放有标志性的捣药杵,很有时代沧桑感。

传说文化,纳入民间,以实物鉴证本真的实用价值,总比空口阔论好,传说万言,不如器前看一眼,这就是民俗存在的可贵之点。

玉兔拿的宝贝捣药杵,一句“混沌开时吾已得”,一个妖精能在天地没有开辟前就能出现,凭借这一点比如来佛祖还牛。传说是让人铭记,实物才昰历史的真实,空囗无凭,实物为证,多少事,多少过往,都是精神统战着舞台,捣药杵的偶意,在于打破神话,回归现实,往往世间的事情,都是圈套,这个木捣药杵的道理,隐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去医治各种病毒,何不去赤峰市赤都文化驿站四楼民俗展厅走一回,让实物净化心灵,回归社会的本真。

122.铁路徽章

中国的铁路徽章,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于1949年5月,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共收到应征稿件达3200余件,专门成立了路徽图式审查委员会,经过反复审核后,经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筛选,呈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和财经委员会批准,最终,陈玉昶设计的铁路路徽被采用。1950年1月19日,原铁道部发出《制定中国人民铁道路徽图案式样分发全国各铁路一律制用》的铁道部令。这项部令颁布了中国人民铁道路徽标准式样图案和胸章、帽徽、纽扣、会场及建筑物装饰图式的比例尺寸,并对路徽图案的含义专门作了说明:路徽整体图案代表机车正面,外圈人字形代表人民,“工”代表钢轨的横断面,进而代表铁道,整图意义表示人民铁道。

中国铁路已有130多年的历史,在1876年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诞生。铁路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引领社会不断地发展进步,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铁路本身,注重企业文化建设,铁路徽章的产生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历史上,都把路徽的设计放到重要地位上,设计出具有铁路地域、性质、特征的标识,符合审美意识和社会心理,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体。

纵观我国铁路徽记的历史,从中不难看出,徽记与徽记之间都有着内在本质的联系,其间的相似或近似的设计图案,都有各自的借鉴演化痕迹,总结和改进,汲取其精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铁路徽章的根本内核,章显岀大国的慷慨激昂。

如今,高铁显神通,彻底改变了“大闷罐晃悠悠,老绿皮似蜗牛,冒着烟喘粗气儿”的过去,中国速度全天候,横纵交错全球构,穿山洞过山岭犹如过平畴,岳景美,瑞山秀,买张火车票,跟着铁路徽章去神游。

123.三好学生奖章

时当仲夏,莘莘学子,誓居魁首,青胜于蓝,眼前的光景,人生如意享欢荣,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金榜题名时,都是鹿鸣仙客,这年头,不是三好生,不玩手机,都没人相信你是学生。珍藏一枚“三好学生奖章”,曾经的年介弱冠,定占鳌头,创人生辉煌,怀金刚之心,存浩然之气,成就奋斗丰碑。

三好学生奖章,是学校给予优秀学生的一种荣誉称号,三好是指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我国在1954年开始评选“三好学生”,以固定的评选比例、基本相同的衡量标准,在所有大、中、小学校普遍推行。“三好”成为学生追求的目标和荣誉,也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同义词。三好的评选条件包括,思想积极,品行高尚,热爱班级、学校。学习积极努力,热心为集体服务,在班级、学校各项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模范遵守学生守则及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法规。讲文明,懂礼貌,有团结意识,有爱心。学习勤奋,刻苦努力,成绩优秀。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两操一课”表现认真,成绩优秀,有自觉锻炼的好习惯,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历史沿革,政治为先,建国之初,中国就确立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1955年教育部公布的《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的第一条,都提到“努力做个好学生,做到身体好,功课好,品行好。”自此,“三好学生”的评选活动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开来。

滚滚的历史车轮不断前进,学生时代的前途永远是光明的,三好学生奖章是社会进步的见证,让人们不会忘记。

124.石刻印章

皇称为玺,官吏称印,私人用章,阴阳分明,篆刻拓雕成大统,笔力玄晖鼎嘉艺,石境盛行,履准文证,书信往来留影,交往鉴定真君,顶盖红拙任凭行,世间大道存本真,抽筪关不住,红泥打滚纸上莺,归根结底是一枚石刻印章,俗称戳子。

石刻印章,是中国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艺趣盎然。古人说:“印,信也。”先秦前,玺、印是一物。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官吏及一般人称“印”。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府书信往来和私人交往的凭证。后代专称在玺印上刻字为“篆刻”,其实,“篆”字为后起字。“篆”为“竹”字头,义为在竹简上刻字,而“篆”字的前身则为“瑑”从“玉”,在玉石上雕琢花纹“彖”,方为“瑑”。后来竹简取代玉石成为通行书写用具,“瑑”字的形意偏旁“玉”改为“竹”,变成竹字头的“篆”了。由“瑑”到“篆”的文字变迁,亦可知玺印的早期形态应为玉石刻制,玺印的起源应上溯到史前的新石器时期。印章的起源,与商品社会的出现和社会需要交流关系密切,至于印章代表某种权力,是后来派生出来的意思,开初并非如此。

印章的篆刻艺术,以其独特的文化艺术品质,渐成文人书斋不可或缺的物件。因其便于携带,可随时把玩自怡,而日见受宠。看似小道的篆刻,学极深邃,既兼书法、绘画和雕刻诸技艺,且蕴涵丰富的文学、哲学、历史和文字学等信息,渗透着篆刻家对社会与自然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索。

一枚精美的石刻印章,在其方寸之中,既能儿女情长,刻记离合悲欢,也可抒发金戈铁马之志士豪情;既可吟风咏月,也可深言铭泣,崇仁匡失;能代箴口铭座,亦可浅言解颐;或于薄宦萍踪当中、三五闲暇之时感慨若梦浮生,或是桀惊厌俗,铭酒朋茶侣之风韵,实为尚品的难得实物所见。

125.老门牌

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一块“长青街四段议价公司楼~5~昭乌达派出所~电话:2899”的老楼牌,德配天地,道冠古今,招牌示展,匾额形美,从感观而论,电话号码是老四位号,按照地理坐标分化,是红山区的中心地段,“议价公司楼”记录一段赤峰历史,承载着多少亲历往事,留下老赤峰的记忆。

门牌,是钉在家门口的标明街道名称和房子号码的牌子,号码的编制主要由公安机关负责,部分地区也有民政或是规划负责的,按照地名管理科学设置的城市单位院落、居(村)民庭院、平房、楼房的法定标志和住址代码,是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在人们对外交往、邮政通信、紧急救援、户籍管理、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小时候,第一趟逛赤峰街,是坐着马车去的,街里并不繁华,一条马路一岗楼,长青公园两个猴,数着电线杆子走,拐弯进得大车店里头,我记得那时还没有门牌号,今天看到这个玩艺儿,总觉得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与时俱进。门牌动乡情,红俗盈暗香,“九街四市”妙,知心能识牌,不羡黄金垒,不羡白玉杯,“大禅一粒粟,可吸四海水”,山河不足重,潇洒幽栖地,松风吹绿绮,溪月湛清樽,路在脚下,门牌总是在前面,一切的梦想都能实现。

126.铜杆烟袋

派头十足,潇洒的潮流,附庸风雅,铸就万人迷的老物件,涉及烟草不被唾弃,拒绝虚伪走向从容,在老太太的手里,麻痹的因子,麻木了神经,获得了精神的解脱,撞开多少人的胸膛,陶醉烟雾缭绕,释放心情找到归宿,把所有的寂寞与烦恼,在铜杆烟袋中得到释怀,成为烟草的奴隶,喻为点燃死亡的导火索。

铜杆烟袋,拿着象数字7,具备了手杖的形态美,抽烟的形象是咬着数字6,青烟袅袅,升向天堂。吸烟有着悠久的历史,16世纪传入中国,已经有400多年。烟草发源于中南亚美洲,在大航海时代由哥伦布带到欧洲,成为所谓的地理大发现,不久就流行起来。哥伦布在发现北美新大陆时,看到当地人吸烟,很希奇。据印第安人传说,有一位美丽的公主因病去世,因闻到“烟味”又醒过来,赋于了“还魂草”的美名。在墨西哥贾帕斯倍伦克的一座建于公元432年的庙宇里,现在还遗留着当地老人吸烟的石雕。明代嘉靖年间,葡萄牙人来到中国澳门,把吸烟的习惯也带了过来,这样,中国人也学会了吸烟。

在赤峰一带,至今还流传着“饭后一袋烟,胜似活神仙”的地方俗语。当地烟草是从沿海的福建、广东开始,慢慢传到赤峰,到解放之前,人们都抽“蛤蟆拱旱烟”,把干烟叶揉碎装入烟锅里抽用。一个短短的烟袋杆、一个玉石烟嘴、一个铜质的烟锅,烟杆上吊着一个烟布袋,大为流行,时尚一时。后来进化到纸烟,带有过滤嘴,抽烟变的普遍,叼着一根烟,有点烧钱,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以显示有派,从此旱烟袋退出历史舞台,成为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象征性收藏文物。

小时候,有人起“炸腮”或被毒虫蜇咬,家乡老人就会从烟袋杆子里,捣点烟袋油子抹在肿胞上,炎症就痊愈了,成为当地的土传秘方。

全铜长杆大烟袋,在古代是防身的武器,还有一些玉嘴木杆铜锅烟袋,做工极具精制,略显古朴大气,宣告“吸烟有害健康”,当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从俭知省,戒烟为德,辛苦得来的果实,不要一口烟把它抽完,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浪淘沙,和香烟说再见,还世界一份清新亮丽!

127.洋火

方拙小木棍,顶磷星星火;末材随处取,燃尽识心丹;雕成著赤都,唯凭便安心;发烛号火点,催生户户香;此论最相左,盒装卧灯窝;天下谁不知,今番观洋火。

洋火,因这种东西发迹于海外,名字有点外国味,是民间通俗的点火商品,叫火柴。据史料记载,世界上第一根火柴出自法国。1860年,法国化学家波义耳在他的实验室里,用一跟细木棒,在它的头端沾上硫磺颗粒,然后用它在涂了磷的粗纸上摩擦起火。18世纪,意大利的威尼斯出现了一种巨型火柴,很像敲大鼓的木槌。槌头沾上一团药面,由氯酸钾、糖、阿拉伯树胶调和做成。只要把这魔术棒似的火柴浸到浓硫酸中,它就会燃烧起来。这是由于氯酸钾碰到浓硫酸,生成二氧化氯,它和糖一接触,就立即燃烧起来。那时候,这种火柴价格昂贵,只好几家合买一根。后来,人们把木槌缩小为小木棒,价格便宜多了,出现在巴黎等地的市场上,成了一种别开生面的取火物,轰动了当时的欧洲。1830年,法国人沙利埃用白磷代替氯酸钾,制成了一种小巧灵便、长短已接近今天的摩擦火柴。3年后,瑞典的卑尔加城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家火柴厂。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里描述说:“她手中拿着一束火柴。这一整天谁也没有向她买过一根……她在墙上又擦了一根火柴……”这种火柴就是含白磷的摩擦火柴,那时是论根卖的。1855年,瑞典人伦斯特姆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他用了一个巧妙而简单的方法,把引火剂分成两部分:火柴头上蘸有氯酸钾和三硫化二锑,红磷涂在纸条上,贴在火柴匣外侧。当火柴头在火柴盒的侧面摩擦时,火星引着三硫化二锑,氯酸钾受热放出氧气,助燃更旺。火柴杆是椴木、杨木做的,前断又浸透了石蜡盒松香,使火柴擦着后,火焰不易熄灭,容易烧到火柴杆上去。这种火柴既没有毒,又不易引起火灾,叫作“安全火柴”,很快就风行全世界。清代,外国人曾将火柴作为贡品传入我国。19世纪40年代,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签定后,外商乘机在我国生产火柴,“洋火”之名就叫开了。

国产的“泊头火柴”和“中华火柴”,用火柴头在盒边一擦,“嗤”的一声,火柴就着了。火柴文化,在中国古代的钻木取火到火镰运用,都极具东方民族特色,直到火柴,推广与普及也凝聚了众多的中国智慧,虽用现代的打火机取代,也成为文明的注脚。

128.民用剪刀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岀古意,恰如用具,伴纤手一半平分,相逢未得酬笑回,若为功名念,裁破红绡巾,闲情都除尽,留下相思君,藤花浪拂紫,菰叶风翻绿,草长浮萍合,游鱼去复回,似是裁别恨,分得一般愁,实用永不过时,不论今朝和过往,在这个物质战胜灵魂的时代,几乎搭上了欲望的列车,却把剪刀遗落下来。

民用剪刀,俗称剪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用具,用来剪纸和裁布。中国最早的剪刀是广州淘金坑西汉早期墓出土的铁剪刀。在古代,男子耕作,女子织布作衣,剪刀功能就是女子缝缝补补做针线活的工具。战国刀币就是削刀形状,在春秋时期贵族女性墓中,随葬梳妆的漆奁里,往往都有一把削刀,应主要是用于修剪头发和裁割布匹。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形制上正像两把削刀刃面相对,彼此取消了柄端的环首,两刀柄交股相连并拧成“γ”字形和呈“8”字形。显然,用两把削刀在布匹的上下方同时对切更为省力,所以这种“8”字形剪刀便应运而生了。由此可以认定,中国古代的剪刀必定与春秋战国时期女性所使用的削刀有渊源关系。从春秋女子使用的削刀,演变为汉代的“γ”型单股剪刀,发展为魏晋至隋唐的“8”字形交股剪刀,又到宋代及以后的双股剪刀,经历了长达两千多年历史。近现代剪刀的形制和用途又被不断扩大,如剪切植物枝叶的大剪刀、手工小剪刀、剪头发用的理发刀、剪指甲的指甲刀等层出不穷,逐步发展,见证着社会的进步过程,聚焦了人类的聪明智慧。

剪刀铆钉钉连,双环形把,柄呈圆形,弧背直刃,整器细长,刀体扁平,尖端斜抹,形制较小,此种传统的民用剪刀一直延用,承前启后,成为剪刀形制的主流。目前,北京老字号的王麻子剪刀品牌,就是标准形制的典型,最具代表性。

作者简介

何景瑞,内蒙古赤峰市松山区初头朗镇初头朗村农民,草根写手,笔耕半个世纪,作品在《中华日报(泰国)》《澳洲讯报(新西兰)》《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精神文明报》《精短小说》《吴地文化闪小说》《2021中国精短小说年选》《中国闪小说精选2021》《国际闪小说精选一一星闪瀚宇(第一卷)》《2021华文闪小说精选》等报刊杂志及年选本发表作品。出版《初头朗的故事与传说》一部,纯文学专著《笔思归——何景瑞文集》一部,用质朴的文字,书写原汁原味的乡土作品,抒发农民草根写手情怀。

上一篇: 苏字成语(苏字成语好寓意的)
下一篇: 徐志摩最经典的诗(徐志摩最经典的诗歌)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