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吕调阳(律召调阳还是律吕调阳)
本节讲述的是季节、节气、气象等百姓最关心的自然现象。闰余成岁,闰余是有差余的日子。岁是年,这里特指闰年。在中国古代多用阴历,阴历以月相为标准,大月30天,小月29天。阳历以太阳为标准,一年365天。阴历阳历一年的总天数不相等,两者有差余。古代人把这差余的时间积累起来,够满阴历的一个月,就加一“闰月”,这一年就叫“闰年”。
律吕调阳,律吕是说中国古代的音律体系“六律六吕”的合称,律管和吕管,是古人用来调节音调、音节的一种设备。中国古代用“六律六吕”的竹管插地上来判断地气的阴阳,进而判断节气和物候。
调阳是调和阴阳,这里延伸后指气候、物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二十四节气。
这几句的总体意思就是,
一年四季冷热交替,秋天收获冬天贮藏。闰年闰月,来调节历法的差异;六律六吕,判断地气的阴阳。云气升腾,天上就下起了雨;露水夜降,一凝结就成了霜。
在中国古代,天之于人的意义要比现在大很多很多。对于老百姓来说,一般都要“靠天吃饭”。如果寒热得宜、风调雨顺,收成就有保障,这一年就有盼头了。但如果不幸碰到大旱大涝,或者太冷太热,灾荒就随时都有可能降临。所以在日常的耕作过程中,华夏民族根据天气和作物生长的规律,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个节气该做什么、该注意什么,都形成了规律,指导着古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于统治者来说,天就更重要了。君临天下的统治权则需要上天的授予。所以古代帝王登基之后,尤其是改朝换代的帝王,都要去祭天,得到上天的承认,才能以“天子”的身份统治百姓。一般来说,每个朝代刚刚开始的时候,那些有为的开国君主,大都要颁布一套新的历法,以新的历法秩序,来表明新王朝秉承的新“天命”,此即《礼记》中所说的“改正朔”。颁布新历法“改正朔”,与重新校订度量衡、更易服色、制定新礼仪、给旧朝廷修史等项目一起,成为新王朝向上天及子民昭告新君主、新秩序诞生的重要标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