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说写作
谈国学
谈人生
佛
忆往述怀
生命沉思录
阅世心语
季羡林谈师友
季羡林谈人生
真话能走多远
病榻杂记
风风雨雨一百年
季羡林:一个时代的结束
☉出生贫苦,十年寒窗
10岁学英文,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1935年9月,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入哥廷根大学,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1983年,被北京大学聘为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详细]
☉寂寞学术路 学贯中西建树卓著
起初,季羡林所走的学术之路,在国内鲜有同行者,可以说是中国东方学研究的一代宗师。季羡林一生致力的学问,却很难以“国学”概括。1946年回国以后,他兴趣最大、用力最勤的是佛教梵文和吐火罗文的研究,其次是中印古文化关系史和印度佛教史的研究…[详细]
☉极重感情,决不忘恩
季羡林是一个格外重情讲孝的文人。季羡林说过:自己家庭生活的黄金时期是夫人彭德华1962年从济南来到北京,一直到1994年她永远离开。季羡林生平最敬仰的4位前辈,分别是陈寅恪、胡适、梁漱溟、马寅初,它曾说:“我极重感情,决不忘恩。”…[详细]
☉毕生认真 饱尝岁月苦头
对学问如此,对生活亦如此。季羡林将文化大革命中在北大蹲牛棚的血泪经历仔细回忆,认真撰写后,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命名《牛棚杂忆》,意在教育国人。毕生认真的季羡林也曾因为过份认真饱尝苦头。1968年被打成黑帮之后,劳苦致病,甚至不能行走…[详细]
“称其为大师,并不是抬举他,相反,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任何评价,实际上可能都是贬低了他。”复旦大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名学者,如此评价他心目中的前辈。…[详细]
是非纷扰不断,晚年难享天年
☉身处困顿 自称穷光蛋“只剩一张皮”
季羡林之子季承要带着小孙子来医院看老爷子,护工事先跟季羡林开玩笑,说第一次见面,得包个红包。不过,老先生身边并没有一点可以支配的收入,老人风趣地称“我是周扒皮,最后只剩一张皮了。×××发财了,××也发财了,我成了穷光蛋,我拿100块钱都困难。”…[详细]
☉入室弟子称季羡林有家不能回
钱文忠说自去年10月季老书画被盗之事发生之后,便引发了季老独子季承与北大的财产之争,现在季承虽然有了父亲的授权,让他管理季老的家和藏品,但北大那边就是不给钥匙,也没一个人来找过季老,“想回自己家里都回不了,这算什么回事情呢!”…[详细]
☉13年父子不曾相见 季老之子谈家人分隔
季老唯一的儿子季承与父亲有着“13年父子不曾相见”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关系。季承承认,虽然现在父子关系“表面上很好”,但的确存在“不和谐”的地方。一方面是由于从小长时间的分离造成的陌生感。其中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界的参与、阻挠等原因…[详细]
☉季羡林藏品外流 北大否认字画被盗卖
北大新校长周其凤对季羡林藏品外流一事首次做出表态,认为北大盗卖季老作品是一件没有道理的事情,“北京大学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学,北大做事堂堂正正,怎么可能去限制98岁高龄的季羡林先生自由?又怎么会去盗卖季羡林先生的字画?”…[详细]
晚年的季先生一直陷在舆论的漩涡里难以解脱。从辞“国学大师”、到“提倡尊孔”再到接受弟子钱文忠跪拜,他的一举一动都被放大歪曲,一个老人,在贡献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后,仍不能颐养天年,而是被拖入名利场鞭挞…[详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