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校体育学的课程地位
学校体育学既是体育学领域的一个专门学科,也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类专业的一门课程。作为一个专门学科的学校体育学,是指以学校体育为研究对象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作为一门课程的学校体育学,是指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需求,把学科知识体系中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并且对学校体育工作具有明确指导意义的知识进行重新整合的知识集合。
2.课程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在此之前,以学校体育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理论》课程一直承担者培养体育师资的任务。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人们对体育科学技术认识的深化,以及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的日益积累,原有《体育理论》教材中的学校体育部分内容,无论从体系上还是在教材内容上,都不能适应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广大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开始酝酿改革体育理论教材内容体系,提出了将《体育理论》课程分科教学的设想。
1983年10月,人民体育出版社率先出版了《学校体育学》,作为全国各体育院系的教学参考书。从此,《学校体育学》从《体育理论》中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1986年4月,来自全国高等师范院校24个体育专业的相关负责人,在杭州大学举行了高等师范体育专业《体育理论》研讨会。在认真总结建国以来体育理论课程建设与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多数人提出将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等课程的具体设想与建议,并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报请原国家教委,由原国家教委通报全国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
1988年11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明确规定把体育理论课程分为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等课程,并规定学校体育学为体育教育专业12门主要课程之一。专业目录的颁布,正式赋予了学校体育学课程在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与目标。在此引导下,人民体育出版社组织体育院校专家编写了《学校体育学》教材并于1991年正式出版。
1991年6月,根据专业目录的要求,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布了《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学校体育学被正式列为体育教育专业10门理论学科必修课程之一。1992年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并于1993年4月出版了包括学校体育学在内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11门课程基本要求》。在此要求下,高等教育出版社组织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领域的学者编写了《学校体育学》并于1994年出版。从此,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开始了“人体版”和“高教版”并驾齐驱的局面。体育专业院校主要采用“人体版”的教材进行教学,师范院校体育系采用“高教版”的教材进行教学。
相比较而言,“高教版”的教材更新频率更快一些。自1994年的《学校体育学》教材之后,又分别于2001年出版了由李祥主编的《学校体育学》、2005年由潘绍伟、于可红主编的《学校体育学》(2008年修订再版)、2010年由沈建华主编的《学校体育学》。而“人体版”的教材直至1991年版之后,到2004年才由周登嵩组织修订改版。
在此之外,各地学校体育工作者根据所在学校的需要,分别编写出版了其他版本的学校体育学教材。如教育部体卫艺司刘海元编写的《学校体育教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陈雪红编写《学校体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同时,还有一些学者出版了围绕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目前的学校体育学教材版本多、研究人员多、成果类型多,总体上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随着学校体育学教材的推陈出新,课程内容也再不断丰富完善。总体上而言,课程内容从原来以“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主扩展到现在的学校体育的历史变迁、学校体育教学、学校体育课程、学校课外体育、学校体育管理、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等。
3.本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
(1)学校体育总论:①绪论;②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演变;③学校体育的结构与功能;④学校体育的地位与目标;
(2)体育课程与教学:①体育课程;②体育教学(上);③体育教学(中);④体育教学(下);。
(3)课外体育与其他:①学校课外体育;②体育教师职业;③学校体育教研;④学校体育管理。
(注:绿色斜体加下划线的内容为主体内容,其他为介绍性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