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孙楠的妻子潘蔚展示自己被国学改变的生活方式的新闻刷屏,质疑者和支持者都很极端。
质疑者主要质疑的几个点既包括被送去读国学学校的是孙楠和前任妻子的孩子、700元房租、国学学校的女红、女德班。这几个点加上孙楠、小三上位的后妈这样的关键词,还有乱七八糟、全魔乱舞,仍然记忆犹新的女德班的新闻的强刺激,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
支持者一般是说外人对国学学校不了解,并不像外界猜测的那样,但是能表达出来的基本和潘蔚一样,会背一些如《弟子规》之类的经典、内心很富足这样的表达。
另外的背景是中小学教材国学类内容考察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公务员招考中也开始考察国学类的内容。
当然,还有一则新闻,也和国学有关,就是终南山因为“隐士”太多,很多“隐士”承担不了越来越高的房租,开始纷纷下山。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哑然失笑。
我们真正需要问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国学教育?中华文明精神的回归之路该怎么走?
正好这几天一位朋友的孩子问了她两个问题,而且要求她书面回答,我有幸被作为后援团来帮着回答。我想这样的问题在孩子中会很普遍,但是学校老师如何回答,我们基本也都知道。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什么是立志?志又是什么?什么是道?什么又是至于道?我想,回答一个标准答案很简单,但是如果是面对自己的内心,面对一个孩子,请大家思考一下,该如何回答。
先回到我们的主题,作为一个从事和国学传播相关行业的半个业内人,对华夏学宫和一些国学学校有过很多近距离的观察。一个孩子一年的收费动辄几万、十几万,动不动就是琴棋书画诗酒茶,所谓的六艺教育,让孩子全方位的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诸如包本背诵几十本经典、穿汉服、学习传统礼仪。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很多朋友向我咨询,该不该让自己的孩子去读国学学校?有没有我认可的这类学校?
我基本从来不问原因,答案永远是:不要去。
这几年找我咨询这个问题的不下几百个,一开始我还问,为什么想让孩子去读国学学校。得到的答案无非是想让孩子接受完整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自己和父辈因为历史的原因都没有系统学习过,这么好的传统文化,必须让孩子从小学习、系统学习。
其实,观察下来,送孩子去读国学学校的无非几类原因:
1、对学校教育的反抗,觉得我们的学校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创造力,例证无非就是中国孩子和国外的孩子比,缺乏创造力。
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教育才是真正的贵族教育。其实,我们这些年风行的素质教育,在西方基本也都是中产阶层家庭的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了兴趣教育、启发式教育、社交、团队等等,基本的形式是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绘画等等,再就是团队任务、各种各样的社团等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西方中产阶层家庭最终是要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团队任务、各种兴趣社团对于孩子培养与人协作,团队精神、集体荣誉都很有好处,同样我们不能否认艺术教育的价值,艺术教育对于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大有裨益,这些都是为了孩子未来进入社会、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准备。西方的贵族教育不是教孩子去社交、团队协作,而是要学会从有限的信息里完成决策,并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责,因为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做领导者,重要的是学会决策,而不是学会更多的具体技能,而决策是一个系统科学,不是闭着眼抓阄,西方贵族教育就是围绕着决策、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展开的,可以说这深得孔老夫子:君子不器的精髓。被我们唾弃的填鸭式教育,现在却被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解决贫民窟的孩子教育中得到了重视,这类的教育模式近些年在美国贫民区出现了极其迅速的增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他们研究发现,如果采用中产阶级的孩子的教育方式,这些贫民窟的孩子在学校受到的教育以及较短的在校时长,回到贫民窟的环境里很快就会被同化掉,这些孩子也都成了问题孩子,吸毒、打架、斗殴、犯罪。而被经过填鸭式教育的孩子很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白领阶层,得以摆脱贫民窟,避免了恶性循环,因为只有这种高强度的填鸭式教育才能让他们真正掌握进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同时有没有过多的精力用来被同化。
2、问题孩子。所谓的问题孩子,大部分是处于叛逆期,和父母强烈的对抗,打架斗殴、甚至是吸毒贩毒、飙车、网瘾等等。这也是前几年很多所谓网瘾学校,有一些网瘾学校也把自己打造成了国学学校,想利用国学来解决问题孩子的种种问题。但是,宁愿大把花钱把孩子送去这类学校的父母考虑没考虑过,为什么孩子会变成这样?昔有孟母三迁,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我们都能认同。但是,孩子出问题的原因,可以说基本上病根都在父母身上。这类情况基本是父母各自忙于自己的生意,疏于对孩子的陪伴和教育。不跟孩子交流,以为给孩子钱,让他想买自己买的任何东西,花大价钱让孩子去读各种补习班。借口是自己没时间,没文化,口头禅是:我辛辛苦苦在外边给你挣钱,却养出你这么个不孝子。其实这类父母是自己放弃了作为父母应负的责任,又把问题都推给了孩子和社会。束手无策时把这些问题孩子送进这类的机构。他们认定孩子的问题的根源是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顺。很多机构也争相迎合,反复不停的讲《弟子规》、《孝经》。但是,到现在为止,在这类机构里,我基本没见过能把这两部经典讲明白的。《弟子规》是一部把各种各样的优点集于一体的状态,一个孩子能具备其中几条就会是非常优秀的孩子了,而不是要把每一条都强加到孩子身上。很多人讲《孝经》讲的其实都是愚忠愚孝,当然如果这些机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解决孩子的问题,会有他的效果。但这并不是《孝经》的本意,把《孝经》的格局也讲的太小了,《孝经》是一部顺天下的经,顺一家或者一个问题孩子,是能解决的。《孝经》讲适宜才是真孝,而不是二十四孝里那些极端的做法。如果孩子出了问题,建议你先考虑到底自己哪儿出了问题,而不是先想着把孩子往哪里送。你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自己去做个什么样的人。
3、随大流的父母。现在很多国学学校,动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录取报名比率,而且价格都很高。很多父母是被这种流行趋势给吸引了,觉得人家都送孩子去读,一定有他的道理,特别是对方家庭比自己要好时。
我为什么不推荐孩子去读所谓的国学学校(全日制、寄宿制):
1、如生活在温室里的花朵,孩子成天接触的都是被刻意选择的美好里,他能看到的都是善的一面,却不知道,这个世界还有阴暗的一面。当温室的花朵突然走入社会的时候,他的信念很可能会崩塌,觉得经典里的那些善,可能都是骗人的。
2、和社会脱节。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人终究是要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这样的孩子成人以后步入社会一是不知道社会的阴暗面,二和同龄人没有共同经历,也不会有多少共同语言,行事方式也很容易显得特立独行,很容易被孤立。
3、我们现代的国学教育,还远没到有成熟的教学体系(该教什么)、教学方法(怎么教)、教育评价体系(如何评价教学成果),国学教育如何与体制教育融合发展的问题,国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更别提了。师资问题更多,这些机构里的老师,确实很能背书,把很多经典背的滚瓜烂熟,打着以经解经的名义,用这部经典里的话去解读另外一部经典,就是不会说人话。这已经是好的了,很多地方是不允许提问,不允许有问题,只要一本一本的背下来就可以,美其名曰老实读经,不能否认,背确实很重要,但是很多人这么做是因为他自己根本读不懂哪怕一部经典,但是却像一台超强复读机,什么都会背。把孩子送入这样的学校无异于把孩子的一生做为一个试验品,而且成功的概率极低。有些人可能会强烈反对我的观点,说古代都是这样的,都是只让背,不讲解。唉,这是谁告诉你的?古代的蒙学、小学、训诂之学都是干嘛用的?私塾如果都只是背书要先生干嘛?太子的老师为什么还非得给什么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的官位?
想让孩子学国学该怎么学?我的一点建议:
1、和孩子一起读、一起学。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带着孩子读,边读边和孩子交流,而不是充当老师的角色,那把鞭子在旁边逼着孩子背,自己却不停的玩手机。
2、从孩子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诗词也好、文学也罢,学点蒙学的东西,给孩子启蒙,打下底子。
3、不要过度追求所谓包本背诵。只会背那是舍本求末。
4、一些国学兴趣班,可以适度的参加,学点传统礼仪,知道一些传统的知识就好,不用非得让孩子那么“有礼貌”,那只会磨灭了孩子的天性,变成了只有礼貌,没有灵性的孩子。
5、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有时候带着孩子去博物馆、名胜古迹、文化景点,让学会提前搜集资料、研究资料,实地勘察,启发孩子思考,这有时候比多背几句诗词更有意义。
6、学习经典、学习文化,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开启智慧。但是学习经典、开启智慧不能为了学文化而学文化,为了开启智慧而开启智慧,开启智慧不是掀锅盖,把锅盖拿开智慧就开了,智慧是要在生活里、困惑里慢慢体悟、慢慢升发出来的。
作为从业者,看到那么多人对国学越来越感兴趣,本来应该是件高兴的事,但是这种种问题面前,想高兴起来却很难。
改革开放40年,我们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是必然的事情,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情况下,我们要去探寻我们的来路,找到我们文化的根脉,这都是好事,但是中华文明精神的返本开新之路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