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学盛行,人们越来越重视国学经典的教育,但是经典浩瀚纷杂,该从哪里下手呢?朱自清《经典常谈》这本书为我们起到了导航的作用。就像叶圣陶先生所说“因这本书的导引,去接触古书,就像预先看熟了地图跟地理志,虽然到的是个新地方,却能头头是道。”(《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这部书主要包括了传统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著作。囊括了经、史、子、集四部的一些最广为流传、最为经典的著作。在《经典常谈》这本书的书目编排顺序上依次是:《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汉书》、诸子、辞赋、诗、文。书中自序中说“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的顺序,并按照传统的已经将‘小学’书放在最前头。”所以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自清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书中作者不但对每部著作都作了精辟的解释,对某些著作的阐述上也加有自己的认识。比如《史记》,他给与的个人的评价:“自出机杼,创立规模,以驾驭去取各种史料的,从《史记》起始。司马迁的确能够贯穿经传,整齐百家杂语,成一家言。他明白‘整齐’的必要,并知道怎样去‘整齐’:这实在是创作,是以述为作。他这样将自有文化以来三千年间君臣士庶的行事,‘合一炉而冶之’,却反映着秦汉大一统的局势。”对于《汉书》内容的意见分歧,他认为:“《史记》成于一人之手,《汉书》成于四人之手。表、志由曹大家和马续补成;纪、传从昭帝至平帝有班彪的《后传》作底本。而从高祖至武帝,更多用《史记》的文字。这样一看,班固自己作的似乎太少。因此有人说他的书是‘剽窃’而成,算不得著作。但那时的著作权的观念还不甚分明,不以钞袭为嫌;而史书也不能凭虚别构。班固删润旧文,正是所谓‘述而不作’。他删润的地方,却颇有别裁,决非率尔下笔。史书叙汉事,有阙略的,有隐晦的,经他润色,便变得详明;这是他的独到处。”(《〈史记〉〈汉书〉第九》)不仅阐释了《汉书》与《史记》内容重复之原因,辩清“剽窃”说,而且肯定了班固的独到之处。
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朱自清,在文中保持着严谨负责的态度。对《左传》的作者,作者进行进行内容考究后,认为“只不知作者是谁,说是左丘明,但矛盾太多,不能教人相信。”对于《尚书》的真伪,作者进行一番自己的考证,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这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辩证地了解这些著作的渠道。
爱国的朱自清在叙述中表达着个人对于民族文化的感情。你看:“屈原是我国历史里永被纪念着的一个人。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相传便是他的忌日;他是投水死的,竞渡据说原来是表示救他的,粽子原来是祭他的。现在定五月五日为诗人节,也是为了纪念的缘故。他是个忠臣,而且是个缠绵悱恻的忠臣;他是个节士,而且是个浮游尘外、清白不污的节士。‘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他的身世是一出悲剧。可是他永生在我们的敬意尤其是我们的同情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屈原这位爱国文人高度的评价和由衷的敬意。
作为国学的普及,朱自清也关注语言的的生动有趣。比如对于文字的创造,他是这么说的:“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第一》)这段文字有没有一种听故事的感觉?书中像这样的文字很多:如《第二》中八卦在生活中地体现,人们日常生活对其的信仰;《第四》中对“诗”起源的阐述等,生动的介绍,让枯燥的专业知识充满了趣味。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序文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是很明达的议论。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2022版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体现“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指出要通过“语文学习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这本《经典常谈》所提供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经典的“文化”,引导着我们在个人文化夯实地同时,思考如何在教学中为学生种下文化的种子,达到作者所说的“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道上去”的目的。这将是我在读了这本书后更为艰巨的一个任务。
撰稿:韩庆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