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光辉灿烂、百花齐放,其中《论语》便是佳作之一。它让我们了解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它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被古人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经典。
近期,拜读了《论语》全鉴,好像走进了一部文化成长史,走进蔚为大观的圣贤大德,走进了一位智慧而又慈祥老人的内心深处,他用赤子真诚呼唤着仁者爱人。虽然没能深入领悟,但它对我们当代人的修身为人、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有着深厚的指导意义,获益匪浅。它以修身治国为诉求,以仁为根本,以善为指向,以学为方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我们为人处世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其核心涉及人生、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如在“公冶长第五”中,孔子通过言行判断一个人的修养高低,以玉比喻一个人的人格,碧玉上有了小小的斑点,这块碧玉就不好了,一个人不注意言行,就会使自己的人格像玉一样受到玷污。因此,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规范,防微杜渐,扬长避短。
初读《论语》,我仿佛行走在高高的崇山峻岭之间,满眼尽是碧绿苍翠,不时想停下来细细欣赏,却又怕错过前面更多的美。《论语》中的许多哲理近乎常识,却仍然深沉,世俗中有高远,平凡中见伟大,其中的勤学、好问、善思、笃行,为中华儿女开启了智慧人生、点亮了前行之路,这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精神。
聆听仁的教诲,感受治学的力量。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延续到今天。其“仁礼”思想已经深入到我们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中。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哲学的核心理念,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它让我们懂得学习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境界,只有虚心学习我们才能进步,才能铭记历史文化不断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的“根”和“魂”,这些精神食粮滋养着我们,我要对它保持一份尊重、一份敬畏,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共临邑县委政法委 王新杰
2022年4月13日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