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国学 > 作为清华入学考试的出题人,陈寅恪先生为何要考“对对子”?

作为清华入学考试的出题人,陈寅恪先生为何要考“对对子”?

作为清华入学考试的出题人,陈寅恪先生为何要考“对对子”?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请陈寅恪拟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陈出对对子“孙行者”一题,一时引起舆论大哗。

国学数典_国学数典怎么下载其中的资料_国学典籍网

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

1932年夏,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请陈寅恪拟清华大学入学考试国文试题,陈出对对子“孙行者”一题,一时引起舆论大哗。

事情发生的时候,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已经由政府明令,推行白话文达十年之久。尽管社会上坚持用文言文写作者依然不乏其人,但作为整体的教育体制而言,白话文已经牢牢占据了统治地位。所以。陈寅恪此举,引起社会各界不少批评,大多是说陈是在开倒车。因为对对子是旧式私塾的功课,而新教育没有这个内容。由于当时学界的复古思潮正在兴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支持,怪题事件的制造者,恰好又是一个新传统主义的中坚,因此,当时的左翼文化人,对此反应更加强烈,声讨之声不绝于耳。

在诸多考生中却不乏优秀的“答主”,比如后来成为语言学家的周祖谟对的是祖冲之,被认为是绝对。后来成了著名历史学家的张政烺先生则对的是“胡适之”。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孙行者”的标准答案就是“胡适之”,而且是陈寅恪有意为之,目的就是调侃一下胡适。用胡对孙,说明他知道"猢狲"的故事。冯友兰自述里面也有这个说法。可是,后来张政烺先生说,他答的其实不对,标准答案应该是“祖冲之”,对“胡适之”的“胡”字,跟“孙行者”的“孙”字平仄不协(都是平声)。周祖谟在《陈寅恪先生论对对子》一文中,说,其实从这副对联中,可以看出来这个考生知道在中国语言中什么是实词,什么是虚词,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动词。这确实是一种很高明的测验。

国学数典_国学数典怎么下载其中的资料_国学典籍网

周祖谟先生的答案被认为优秀

其实,作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陈寅恪先生不会不知道作为对联里面标准的“无情式”的对应该是“祖冲之”的。而且,由于陈一定也知道肯定有人会对出“胡适之”,胡在当时名声太大,对出这个答案就是在今天的学生来说也不是难事。这其中还有一层原因是陈先生对胡适一直没什么好感,出了这样一个具有轰动效应、吸引学界眼球的题目,明摆着是揶揄一下胡适,顺便点一下胡在数典忘“祖”。当然,最后的正确答案又不是“胡适之”, 这样,陈先生又巧妙躲开了用对对子的题目讽刺人的“罪名”。

除了出对对子的考题外,陈先生在其他场合也很喜欢搞这种活动。1925年,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一次,在研究院的学生聚会上,陈寅恪作了一副对联送给清华学生:“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陈先生解释道:康有为有“南海圣人”之称,是梁启超的老师,各位学生都是梁启超先生的学生不就是南海圣人的再传弟子吗?而王国维是溥仪的老师,你们现在也是王先生的学生,岂不就跟溥仪是同学吗?

国学数典_国学数典怎么下载其中的资料_国学典籍网

清华国学院的导师们

还有一次是, 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学时,为躲避日机空袭时常要“跑警报”,他为防空洞作了一副对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见机者,见飞机也;入土者,进防空洞也。

1955年前后,陈寅恪在中山大学有一段难得的平静岁月,不但能潜心学术研究,还有听音乐看戏。这年春节,他撰一副对联:“万竹竞鸣除旧岁,百花齐放听新莺。”

上一篇: 中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网
下一篇: 儿童国学历史课程《给孩子看的孙子兵法》全12集 百度网盘下载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