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献甫与清代象州百岁伉俪——象州惊现郑小谷为百岁老人所写铭碑
吴孝斌
耕田歌(耕田歌翻译)
象州古郡,人杰地灵,人文历史文化极为丰富。去年因象州县申报中国长寿之乡之需,笔者撰写了《长寿象州出之有由》一文,文中提到清代著名文人郑小谷与当时的石姓百岁夫妇之事。机缘巧合,近日又幸在山岭之中发现了尘封已久之铭碑实物。由是再行探研,而成此文。
铭碑文物价值高
在象州县妙皇乡境内(与寺村镇交界)的一山岭之中,笔者发现了四块连排的石碑,其中一块已有些后斜。石碑之上文字甚多,楷书所写。一眼扫去,后面的两块石碑为《太母梁孺人墓表》,而最前面石碑上赫然看见“賜進士出身刑部江蘇司主事書”(赐进士出身刑部江苏司主事书)”,由此即知,前两块碑文为郑献甫所写。
郑献甫(1801~1872),象州县寺村乡白石村人,原名存纻,为避咸丰(爱新觉罗·奕詝)名讳("纻""詝"同音zhù),以字称呼,别名小谷,自号识字耕田夫。道光十五年(1835),进京考试高中进士,任刑部江苏司主事。后辞官回乡。同治六年五月(1867),清廷以他“孝友廉洁守正不阿”赏给五品卿衔。其大半生在两广从事教学,著作甚丰。集教育家、经学家和著作家于一身,是十九世纪中期岭南一带很有名气的文化人,被誉为“两粤宗师”。
见此名家所书铭碑,兴趣顿起。细看之下,前面两块石碑竟是郑小谷为百岁老人石凫溪所写之墓志铭,其文开始即为:“道光有二十五年恭遇太后萬壽嘉予天下百壽寵賜以七品服粵中得二老人焉一為宜山盤君鳳金一即吾鄉石君鳧溪先是裏中之人以君夫婦行誼年及君家世陳於當事者太史核實入奏適於是年得旨褒獎賜之銀緞許建坊表部議給以期頤偕老字樣綽楔乍臨鼓吹前導四代孫曾三黨村故瞻望大典奔走上壽僉謂吾鄉數百里之間數百年以來殆未嘗有也不意君之配梁孺人其年卒君旋於次年卒孤孫建渠等輿機將葬蔔吉母塋以狀乞獻甫為之銘”。(“道光有二十五年,恭遇太后万寿,嘉予天下百寿,宠赐以七品服,粤中得二老人焉;一为宜山盘君凤金,一即吾乡石君凫溪。先是里中之人以君夫妇行谊年及君家世,陈于当事者,太史核实入奏,适于是年得旨褒奖,赐之银缎,许建坊表,部议给以‘期颐偕老’字样。绰楔乍临,鼓吹前导。四代孙曾,三党村故,瞻望大典,奔走上寿,佥谓吾乡数百里之间数百年以来殆未尝有也。不意君之配梁孺人其年卒,君旋于次年卒,孤孙建渠等舆机将葬,卜吉母茔,以状乞献甫为之铭。”)中间一大段主要是写石凫溪的生平事迹。结语为“因為之銘曰鬱鬱古松讓花卉先绵绵福草得雨露偏不競於人而私於天生則短跑沒則長眠是與黃帝兄齊年”(“因为之铭,曰:郁郁古松,让花卉先;绵绵福草,得雨露偏。不竞于人,而私于天。生则短跑,没则长眠。是与黄帝兄齐年!”)
古之百岁老人已属罕见,而其由“两粤宗师”郑献甫所书,可见此石碑文物价值极高,值得我们为其探研。
石氏夫妇双享百寿
根据铭碑及其他史料所记,其主人公,姓石,名登科,字凫溪,象州县大井村人,生于乾隆乙丑(1745)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于道光丙午(1846)年九月二十五日,世寿一百零二岁。
其祖父名道钱,父亲名喜赞。兄弟三人,石登科为最小。他早年丧父(“失恃”),幼年聪慧(“克岐克嶷”),年少时便很有悟性、聪明出众(“类有夙慧”)。他很是孝顺,无需两位哥哥操心(“不累两兄”)而独自承担了对老母亲赡养。
他人不算高大而略显短小,面貌及做人都真诚而朴实,性格直爽,“腰间两白痣大如乳”。他仅是在“少年时随儿童冬学”而略识些文字,但他之“恭俭近仁、刚正守义”,却是一般有为的仕大夫也难于做到,所以很早的时候就被乡里称为“善人”。“不货殖而富,不科第而贵,不服食而寿,里中无论识不识,皆知其为异人也!”他曾被乡中恶霸诬告杀人,于是官府气势汹汹把他抓去,他不为所惧,神态自若,慷慨而说:“如果我真杀了人自当偿命”,而“俯首就法自如”。他的儿子迫于官吏及恶霸的淫威,用钱将他赎回。回来后,他大骂他的儿子:“汝为吾赎罪,谓吾真有罪耶?”他是不想耗费金钱而屈从于权恶。但另一面,他却是宅心仁厚,大行慈善,给人方便,“而至于出其有余,济彼不足,捐田于学,建亭于路,贷粟于众,有人负我,无我负人。”“居桑梓者所共信也!”
他精善于农耕牧作,“而伊尹区田之法,贾勰齐民之术,范蠡种鱼之经,但以心稽,俱有神契。”即便是年过八十(“即届耄耋之年”)仍勤于劳作,他时常斜戴着一竹编雨帽,拖着一根筇竹,带着一个僮仆,在田园间周行检查,“督造屋宇”,看上去就象是五六十岁的人一样(“望之如五六十许人”)。乃至年至百岁,“人见其童然趋走,不知为百岁人也!”
他考虑到世代皆为农耕,从而督教儿子和孙子们勤奋读书(“课子课孙”),希望子孙们能以“读书起家”,而他自己勤于耕作之中而“罔知劳苦”。正是由于他的督教,后辈之人因读书而获取功名之人辈出直到当今,在清朝期间贡生、举人不断,其中以其曾孙鸿韶最为显赫。石鸿韶于光绪六年(1880年)登科进士(时年28岁),次年遴选翰林院庶吉士加四级登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加四级,后历任山西长子县知县,后升任云南永昌、楚雄两府知府,再升云南迤西道兼任兵备道台,清授资政大夫(散官二品)。
其妻梁孺人,是一个贤妻良母,也是宅心仁厚之人。她“仙骨佛心”,与人为善,多行善举。卒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世寿一百零一岁。
道光二十五年(1845)农历十月,时逢皇太后七旬圣寿,诏令对“百岁以上授七品之服”。时郡候董梅蓭刺史将石氏夫妇的材料据实上报,“大吏题请部臣定议,均予以‘朝颐偕老’字样奉旨俞允,照例给发,由地方官给银建坊旌表外,赏给内库缎各一疋、银各十两,盛矣哉!古未尝有,今亦未易有也。”
清同治《象州志》载:“石登科,与其妻梁孺人,俱百岁,乡人牒请大吏具题,蒙赐以‘朝颐偕老’字样,加七品衔,建百岁坊于人和乡(今寺村镇)大井村之阳。”
清同治《象州志》之载
郑献甫数为其书
清代文化名人郑献甫所在白石村与大井村是为邻村(今同属寺村镇大井村委),自然对此仁善高寿之人尊崇有加。他曾多次为此两位老人撰文作记。现尚存于世的有收录于《补学轩文集》的《凫溪石翁百寿序》,收录于《补学轩诗集》的《凫溪石翁百寿诗》,收录于《补学轩文集外编》的《凫溪石翁九十寿序》、《石凫溪太翁百寿微诗启》、《公祭凫溪石太翁文》、《公祭石太母梁孺人文》、《石凫溪太翁墓志铭》等。其用心而撰,抒情挥墨,洋洋数千之言,可谓难得之佳作。在此再略举一二为示:
他在《石凫溪太翁百寿微诗启》写道“吾州大井村石氏凫溪太翁、寿妇梁氏孺人,身历三朝,堂开四代。重数六十年之甲子,将合八千岁为春秋。鸠杖平扶,鹤筹分纪。岁乙巳太翁已赢百龄,孺人正足百岁。倘入香山,只推元爽,即居济水,不数伏生......。太翁振奇人之目,俗外相加;足谷翁之名,禁中自定。无欲安能污我,有余可以济人。十顷开田,尽归班壹;千家举火,亦待晏婴。楊子论寿曰‘人以其仁’,董子论寿曰‘自行可久’。其殆谓此乎?故贤而多财,不损其志;俭而养德,弥昌其家。”
继而他畅写长诗《凫溪石翁百寿诗》:
义和顿辔忽东首,云汉为章看南斗。
斗下何来一老人,自言生是无怀民。
凫溪其字石其姓,累世为农居大井。
蒲衣箬笠朱颜酡,酒余自唱耕田歌。
不知养生主何说,不识参同契何诀。
公然色作冻面梨,我黻子佩还有妻。
鹤筹无算那得数,鸠杖有声还自拄。
精神上射老人星,天门启处天鼓鸣。
阊阖晨开绿章奏,醍醐液浥黄封受。
朱提粲粲天上来,赤锦駮駮云中裁。
百岁期颐两偕老,姓名终觉天题好。
如纶如綍上界宣,沐日沐月中堂悬。
百寿之图七品爵,氋氃懒跨双飞鹤。
天留一老作耆英,何必两美相合并。
木公未休金母息,长年独注东王籍。
青春白日去堂堂,庞眉皓首何苍苍!
翁家三世我两世,习见真仙了无异。
年来合建百岁坊,春深正进千秋觞。
我于末坐先奏曲,长篇诗当长生籙。
人生七十本少期,杜陵老子说古稀。
甲子四百亦常事,绛县老人夸亥字。
亦仙亦佛非渺茫,说无说有徒荒唐。
九老皆少一老长,唐朝先有李元爽。
我生不负双青瞳,里中两见百岁翁。
一居象台一宜水,风流终让石处士。
翁年不独傲羣仙,我目亦欲轻前贤。
早眠晏食请执笔,从头再记三万六千日。
今年年初象州县荣获第二届“中国长寿之乡”称号,长寿是象州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而郑献甫为百岁老人书写的铭碑及相关文章,则更能为这张名片增加历史的厚重。经与石氏后人协商,我们将此铭碑文物移至县博物馆永久保藏,在供人参观之余,也为我们研究长寿文化提供更多的参考。
(成稿于2016年5月9日,文章已于2021/08/07修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