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最不缺的就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每一座城市都如雷贯耳,我们一路从东向西,来到了张掖。张掖被称为金张掖,是河西走廊上最狭窄的地方,南依祁连山,北靠合黎山、龙首山,中间为广袤平川,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都非常丰富。
《山海经》里对张掖有过记载,“张掖在洪水时代,完全为一大湖,弱水(黑河)泛滥其中,没有大陆也。大禹导弱水至于合黎,居民始有耕地”。也就是说从上古时期,张掖这里最不缺的就是水,有了水就有各种各样的生物。粮食也就有了保障,也为金张掖奠定了基础。
到了西汉时期,月氏人也曾在这里生活,后来月氏人被赶走,这里就成了匈奴的领地,混邪王在这里掌控河西咽喉,而且每到冬天祁连山下依旧可以放牧,也为匈奴提供了很多优良的马匹。
河西走廊简介(河西走廊纪录片)
最窄处不过50公里,这里便是张掖郡的所在地可想而知,谁要控制了张掖就等于扼住了河西走廊的咽喉张骞出使西域后,为汉武帝讲述了外面的世界,汉武帝也深刻地认识到打通河西走廊的重要性,第一次派霍去病率骑兵一万与匈奴激战于焉支山,斩虏八千多人,大获全胜;第二次又派霍去病率数万骑由北地出发西行两千多里,直抵居延,南进祁连山,歼灭匈奴军三万余人,逼迫匈奴浑邪王杀休屠王后率四万余众投降汉王朝,使整个河西走廊纳入西汉版图。
公元前121年设立武威郡、酒泉郡。后来为了方便管理,在十年后也就是公元前111年从酒泉郡分出张掖郡,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张掖这个名字。
《汉书》记载张掖的意思是:“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隔绝匈奴、南羌,断匈奴右臂。”《大明一统志》记载为:“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张掖的名字是记录了这次打通河西走廊的战役,也彰显出了大汉的国威。
张掖置郡后,因为这里水草丰美,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徙民垦殖,戍兵屯田,大量养马,发展农业生产,设立驿站,大力发展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繁荣。到了后来历朝历代对西域都非常重视,无论是五凉时期还是后来的唐、西夏、元明清都在张掖大兴土木,创造了许多文化的瑰宝。至今仍然吸引大批游客前往。
甘州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甘肃的甘便是取自于这里。甘州之名始于南北朝时期,因为这里有“甘凌山”,山下出泉,便以甘泉取义。甘州这个名字也一直流传至今,现在在张掖市有甘州区。
在河西走廊上,张掖的可玩性是比较高的,原因就在于张掖这里地形丰富多元,而且水多。在我们沉浸在历史之中的时候还有自然的绚烂让我们沉醉。
在市里有许多历史遗留让我们游览。在张掖市里很有名的木塔,木塔八面九级,高32.8米。木塔的背面是藏经楼,是一座朱红色外观,风格上古朴典雅的建筑。这座木塔没有用到一钉一铆,全靠头拱、大梁立柱连结。全塔浑然一体,坚固实用。
张掖的地标性建筑大佛寺就在距离木塔不远的地方,西夏时期的国寺,巨大的卧佛给人视觉的震撼,在安静的午后,享受日光的沐浴,聆听几声禅音,感觉非常美妙。
往东走有焉支山,有军马场。我们可以看到大西北戈壁滩上的另一种景观,有森林有峡谷,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在这里体会焉支山的重要。深刻理解那句失我焉支山,让我妇女无颜色。
往北是张掖的湿地公园,一望无际的稻田让我们以为来到了江南。当山势变得有棱角这里就是平山湖大峡谷,妥妥地大自然的恩赐。
往西是七彩丹霞,张掖国家地质公园,在这里除了各式各样的岩石给人们无限遐想的空间,还有五颜六色的色彩,让我们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往西,冰沟丹霞、外星谷都让我们沉醉在山水之中。
往南是祁连山,祁连山下同样藏着无限的精彩,来马蹄寺,看距今1600年的精美石窟,看祁连山下绚烂的秋色。
同样在张掖还有烽火连天的峥嵘,高台县的骆驼城是前往西域的重要节点。在黑水国遗址了解一段曾经的故事,感叹沧海桑田。总而言之张掖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还有绮丽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是名副其实的金张掖。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