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常听人说孟母三迁的故事,只知道孟子的母亲是一位好母亲。为了儿子的教育,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也隐约知道,孟母搬家的原因是为了让孟子有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对于它的意义,却并没有太多的理解和在意,如今当了父亲,到了真正教育孩子的年龄,才理解了孟母的伟大。
人们常说,任何事情最终的走势都是由其内在的因素来决定的。的确,事物的内在因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但人们常常过分的强调事物的内因,而忽略了事物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的影响,有时也是致命的。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很多父母认为,成才的树不用管,只要孩子聪明,好学,学习上便没有问题,未来便会前景光明。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哪里(孟母三迁发生在哪个省份)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小学阶段的时候,学习总是在年级前三名,对于学习也从来没有怕过。到了初中的时候,由于我的学习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成绩出现一些波动,但总体还不错,依旧在班里是名列前茅。但中考的时候,临场发挥失误,由于家里条件不允许复读,最终上了一个二流的高中。
我们那里的教育资源在当时并不均衡,一中是最好的高中,师资力量强大,学习氛围好,每年上清华,北大等各大名校的学生很多。而除一中以外的高中在各个方面均与一中有着不小的差距。而我,便上了一个一中以外的高中。
高中阶段,学校师资,设备的落后在我看来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最致命的部分是生源和学习氛围。在生源方面,大部分都是各初中学校中等及以下水平的学生。他们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的掌握都与一中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距。本该早读的时侯,他们在睡觉;本讨论的时候,他们在闲聊;本该自习的时候,他们手里拿的乱七八糟(手里拿的小说,收听机等)。
学校糟糕的管理上,常常社会青年混入,滋事,每天的学习都心惊胆战。虽身在教室,心却提着胆聆听窗外的动静,“痞子英雄”的摩托车一响,谁都没有学习的心情了。
然而,数学需要计算,语文需要阅读,英语需要记忆,理化需要实验,政治需要背诵,生物需要钻研,可大把的时间却糟糕的氛围中被浪费的毫无意义了。曾经有同学说,如果当年我们复读上了一中,也许会大不一样。前途不敢说,最起码学识会更进一步。于是,他的父亲即使淘钱,也要让妹妹上好的学校,而结果还真就不一样了。
当然,并不是所有好学校的孩子在学习上,在生活上都能能表现的很好。也不是说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就不能出好学生,只是从概率上而言。所以,除了自己,外部因素确也十分重要。成人有时明知不可为而尚且为之,何况未成年的学生呢?对自控能力好的同学,这种外部因素自然影响甚小,但对于大多数同学而言,自控力是很有限的。
回头看孟母三迁,如果孟子还住在墓地附近,也许孟子会成为一个殡葬的好手,礼仪周到,方圆百里都去请教;如果孟母不二次搬家,也许孟子会成为一个市井小贩,食品,百货,经营齐全。但孟母三迁,迁到学校附近,也迁出了一位千古圣人,迁出了一位文化智者。
作为父母,我们不求象孟母那样伟大,但至少在教育孩子上,应该下一番功夫。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不平坦,有崎岖,有沟壑。虽然这条路需要孩子去走,但父母要做的就是为他当一当路标,使他不至于迷失方向;为修一修路面,使他不至于走的过于艰难;为照一照光亮,使他不至于在黑暗中过于孤单,然后多几分成功,少些许遗憾……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