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振桂
杨振宁介绍简介(杨振宁介绍简介100字)
【今年9月22日,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100岁诞辰,值此良辰吉日我满怀深情撰文,表示良好的祝愿。并对杨振宁先生的卓绝贡献加予传扬。】
杨振宁,物理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香港科学院荣誉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中国探访的第一位华裔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
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生于安徽合肥,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000个字。父亲杨武之是清华大学教授,因此杨振宁从小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再加上他天赋异禀,一直都是学霸,在高二的时候就参加了高考,考入了当时的最高学府西南联大。
1945年,杨振宁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同年,与恩利克·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4年,杨振宁与美国物理学家P.L.米尔斯首次提出了“杨振宁-米尔斯”理论(又称规范场理论)。该理论的提出,不仅奠定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有关高能物理研究发展的理论基础,还成为科学家研究强子结构的重要工具,因此,杨振宁名噪一时,获得了广泛关注。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了在物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为理论物理在日后的发展和研究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杨振宁也和李政道一起捧回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时,杨振宁年仅33岁。
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杨振宁发表演讲说:“我深深察觉到一桩事实:在广义上说,我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既是双方和谐的产物,又是双方冲突的产物,我愿意说我既以我的中国传统为骄傲,同样的,我又专心致于现代科学。”
上世纪60年代,杨振宁又与美国科学家巴克斯特创立了鼎鼎大名的“杨振宁-巴克斯特”方程,不仅在物理学发展应用上产生过重大作用,而且还影响了数学领域内的相关研究,意义非凡。
1964年,杨振宁加入美籍,成为美国公民;同年,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在新建成的香港大会堂发表演讲,轰动一时,并与父母弟妹在香港相会。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66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艾伯特·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并任新成立的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1971年上半年,杨振宁参加保钓运动。作为海外华裔科学家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应“保钓”学生的邀请,穿梭在全美各高校演讲。他和历史学家何炳棣、数学家陈省身都坚决支持保钓运动,被称之为运动的精神导师。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5年4月1日,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2017年2月,杨振宁教授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8月26日,杨振宁受聘担任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名誉院长。
杨振宁还曾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粒子物理、场论这4个领域内,先后斩获了10多项具有“诺奖级别”的科学成就,获得过费米奖、奥本海默纪念奖、美国国家科学奖、求是终身成就奖等等大奖,还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等等多个国家的院士。
为此,他的挚友,“两弹一星”功勋邓稼先曾对夫人许鹿希说过:“如果不是诺奖规定每个人只能在同一领域内获一次的话,那么杨振宁应该再获一次诺贝尔奖。”
2000年,英国权威科学杂志《自然》曾做过一次评选活动,评选在人类一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最终20人的名单中,上榜的有牛顿、爱因斯坦、薛定谔、波尔、海森堡等等科学巨匠,而杨振宁是当时唯一在世的物理学家,也是唯一一位华人科学家,足见他的地位之高!
美国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奖的赛格瑞评价杨振宁说,他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称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而理论物理学家戴森,更是将杨振宁推崇为继爱因斯坦和狄拉克之后,为20世纪物理学树立风格的一代大师。
由此可见,杨振宁在世界物理学界的地位之高,贡献之大,即使放在整个历史上,也是顶尖级别的。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国际编号为3421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在杨振宁学术思想研讨会(贺杨先生百岁华诞)上的讲话
一、发明“杨-米尔斯规范理论”,这是杨振宁最伟大的成就。这一理论,在二十世纪物理学史上的意义要高于他和李政道先生发现的宇称不守恒。这是人类走向大一统道路上坚实的一步,这是杨振宁和其他人一起合作取得的成绩。但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诺贝尔评选委员也认定杨振宁的卓绝贡献!
杨振宁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很高,是因为杨振宁有13项诺贝尔奖级别的研究,特别是和R.L.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是现代规范场论的基础。现代规范场是基础理论物理学的集大成。已经有5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得奖与杨振宁的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有关。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就是凭借这个理论发现宇称不守恒定理,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了史上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
二、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三、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四、对中美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作出重大贡献。1971年夏,杨振宁回中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回到美国后,杨振宁在美国好几个城市举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因为受他的影响,开始对中国持友好态度,并愿意同中国亲近;一些美籍华人学者,纷纷回国探访,为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在当时中美关系还没有解冻的情况下,他这样做,是担了相当大的风险的,但他认为正面报道中国在各方面的许多发展是他的义务。由于他在学术上的地位,他经常到欧洲、南美洲、东南亚、日本等地去讲学或访问,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关于中国的情况的报告,他的报告在这些地方,尤其是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许多美国人、尤其是科学家对中国持友好的态度,愿意同中国亲近,杨振宁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1977年,杨振宁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任会长,促进中美关系。同年,他以该协会负责人的身份与他人共同发起成立“全美华人促进美中邦交正常化委员会”,自费8000美金在《纽约时报》上整版刊登“致美国卡特总统公开信”及其他文章,敦促两国建交。
1979年初,邓小平访美,与美国总统卡特签约建交,杨振宁代表全美华人协会和全美各界华人在欢迎邓小平夫妇宴会上致辞。杨振宁致了题为“建造友谊桥梁的责任”的欢迎词。
五、促进科技交流,培养科研人才。1974年,杨振宁利用回上海探亲的机会,开始了与复旦大学谷超豪等十几位教师长达数年富有成果的合作,推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同复旦签订交流协议。
1975年,杨振宁向周恩来建议加强科普工作,并建议引进《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版权。在邓小平等领导的关心下,这本刊物进入中国,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本版权合作的期刊,即《环球科学》前身。
1978年3月,在李政道、杨振宁等人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
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该校进修一年。
1981年,杨振宁在美国石溪分校设立了CEEC奖金,从美国和香港募集资金,专门支持中国各大学、各研究所人员到石溪做访问学者,到90年代初,共有80余名中国学者得到此奖金支持成功赴美,其中绝大部分按时回国到原单位服务。
198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1983年,杨振宁在香港发起创立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基金会从成立到2007年结束的24年中,资助金额累计达2000多万元港币,资助基础研究项目数百个,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同时还为中山大学建成一座研究大楼。香港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基金会,是在香港立法注册的非谋利性机构,它的发起人是杨振宁教授。
1983年12月,杨振宁向邓小平建议:“国外认为,搞软件15—18岁较有利。”由此,科大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5年,杨振宁倡议建立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同期,杨振宁促成了“吴健雄物理奖”、“陈省身数学奖”等多个奖项。杨振宁注意到,学习能力强但缺乏科学研究创意是亚洲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他于1986年倡导兴办了“陈嘉庚青少年发明奖”,鼓励青少年勤于思考,为国家发明有经济效益的新产品。
1986年,杨振宁应美籍华裔数学大师陈省身之邀,在南开大学数学所建立理论物理研究室。研究室建立后,本着“立足南开,面向全国,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所长龙以明说,理论物理研究室为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杨振宁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是分不开的,他亲自募款支持并指导应注意的研究发展方向,亲自参加该室举办的多次国际会议,并资助该室博士生毕业后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工作一年。
1994年,杨振宁担任顾问、执行委员的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在香港创立,目的是推动中国的科技研究工作,奖励在科技领域有成就的学者。
1999年5月,在杨振宁等人发起和倡议下,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注册登记。
杨振宁有多厉害?曾与爱因斯坦交谈1.5小时,
人物评价
清华大学前校长顾秉林对杨振宁作出了高度评价,“杨先生是我国科学工作者的一面旗帜”。顾秉林透露,他任校长时杨振宁推荐了著名计算机专家姚期智来清华任教,为后来清华引进大量高端人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还把在清华的工资都捐了出来,用于引进人才和培养学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墨林说:“很多人学问很大,脾气也比较大一点,而杨先生,你跟他什么都可以说。”“杨振宁是位尊重人的忠厚长者,什么事都可与他辩论。”葛墨林认为,南开理论物理研究室的师生,不仅在学问上受惠于杨振宁,人品、学风上也受益颇多。杨振宁“宁拙毋巧,宁朴勿华”的要求,影响极大。
中科院外籍院士聂华桐评:杨先生是非常实在的一个人,他做的工作都是扎扎实实的,讲求实际效果,实实在在,这是他的一个性格。但通常一个非常实在的人往往容易缺乏想象力;同样地,一个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又不容易很实在,往往容易变得想入非非,想些不切实际的事情。可是杨先生一方面很实在,另一方面又有十分丰富的想像力,这是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
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评:杨先生被一些网民批评,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言论总是为中国辩护,为当前的社会现实辩护,为中国的改革发展辩护。这些人可能并不了解,杨先生的爱国,是爱到骨子里的,而且是一贯的,永远不变的。
作家江才健评:杨振宁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件有标志意义的事。中国一向自视为天朝大国,但是1840年鸦片战争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败,自此一蹶不振,信心大失。杨振宁的获奖,如他自己所说,是“帮助改变中国人自觉不如人的心理”,不但影响许多年轻学子投身物理,他后来的思言行止,也对中国人的学术文化带来深远影响。
人民网评:杨振宁是中美关系松动后回国探访的第一位美籍华裔科学家。在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在促进中美两国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网易评:有人说杨振宁是20世纪中继爱因斯坦和费米之后,第三位具有全面的知识和才能的“物理学全才”,是华人当中知名度最高的当代科学家之一。
曾任布洛克海文国立实验室主任的实验物理学家萨奥斯评:“杨振宁是一位极具数学头脑的人,然而由于早年的学历,他对实验细节非常有兴趣。他喜欢和实验学家们交谈,对于优美的实验极为欣赏。”
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E.Segre)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物理学家戴森评:杨振宁对数学的美妙的品味照耀着他所有的工作。它使他的不是那么重要的工作成为精致的艺术品,使他的深奥的推测成为杰作。这使得他对于自然神秘的结构比别人看得更深远一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