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看到的世界,和溥仪看到的世界差别很大,前者代表着了穷苦阶级,后者则代表着权贵阶级。
薄仪出生年月(薄仪的读音)
但二人也有相同的地方,都做过国家的最高首脑,都要面对各部门的政务。
1962年,毛泽东举行家宴邀请溥仪,毛主席问对方:“你当皇帝的时候,怎么对待下面的大臣呢?”
溥仪面对这个问题,又该如何回答呢?他自认为是罪人,回忆当年的龙椅生涯,又会作何感想呢?
而本期文章要带来的内容,便是溥仪被特赦之后,在北京的生活。
关于此事的详细经过,要从1959年9月14日说起,毛泽东发文章谈特赦战犯,时间点选得是国庆十周年。
当时,国内政治环境空前稳定,而监狱里的一些战犯,确实已经改恶从善,例如血债累累的王耀武,已经从蒋介石的刽子手,蜕变为战犯所的学习委员。
再有就是,战犯所当中有一批死硬分子,始终不肯接受改造,倘若特赦一批人的话,便可分化类似于黄维那样的顽固派。
毛泽东的文章经广播传到各地,而在辽宁抚顺战犯所,大家坐在广播旁边,聚精会神地听着特赦,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字儿。
随着广播的声音落下,众人先是陷入沉思,紧接着便是雷鸣一般的掌声和呼喊。
一直喊得累了、嗓子哑了、欢呼才逐渐停下,这是高墙生活当中,听到的最好消息之一。
战犯所的众人,总算是看到了出去希望,相互讨论着会首先特赦谁……谁要是能提前出狱,可别忘了寄点东西回来。
而那些学习不积极的人,如今是满脸的懊悔,早知能特赦的话,肯定专心致志地改造。
有个大下巴的落后分子,红着眼睛闹事说:“如果放就全都放!”
当时五十四岁的溥仪,看到有人欢呼雀跃,也有人怒目争论,他自己则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不想跟大家唇枪舌战,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下场,极有可能是牢底坐穿。
溥仪认为,特赦肯定轮不到自己,可树欲静而风不止,他不想参加讨论,别人却在讨论他……
就拿那个大下巴的战犯来说,有骂他不可能会被特赦,他反击说:“除非剩下溥仪!如果不剩溥仪的话,就不会剩我!”
言外之意则是,溥仪肯定不会被特赦,而他特赦的时间,会排到溥仪的前面。
这也能从侧面看出,抚顺战犯所的众人,认为溥仪的罪恶最大,即使被特赦也应该是最后离开高墙的人。
溥仪枕着众人的议论,睡了整整一夜,早晨醒来去打饭,突然接到通知,说是副所长要跟他谈话。
溥仪则转身去了战犯所的办公室,而那位副所长见了溥仪,则让他谈一谈对特赦的看法……
按照溥仪的描述,他在战犯所能学习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离开了战犯所,因为父母已经去世了,亲人也很难理解他,也就无法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真获得了特赦,对于他来说,等于是获得了重新做人的资格。
以上这番话,说得非常委婉,即感激了战犯所的改造,也表达了想获得特赦的想法。由此可见溥仪经过退位、复辟、伪满、赴苏……等等经历之后,变得更加圆滑。
溥仪在战犯所呆了十年,按照他的总结来说,弄清了这世界的是是非非,共产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比那个被诅咒的旧社会,强了不知多少。
他说自己前半生看不起人民,所以必然会走向毁灭,即使靠着军阀和日寇,获得一点点的地位,也必然会走向崩溃。
到了新时代,溥仪明白了哪一边是对的,就应该站到哪一边。
过了两个月,副所长再次找溥仪谈话,问题跟上次一模一样,让溥仪谈一谈特赦……
溥仪则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说战犯所谁谁表现得很好,言外之意无非是,他们应该获得特赦。
副所长笑了笑,话锋一转说:“如果特赦有你,你如何想呢?”
溥仪笑着说:“不可能。”
谈话结束之后,溥仪回到自己的床铺上,脑子里想着的,全都是特赦的事情,内心开始幻想自己能否走出高墙,沐浴新时代的阳光,去某个单位任职,哪怕是去医院做助理。
总之,溥仪也想获得特赦,离开战犯所,去拥抱新的生活。
溥仪一整晚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想的都是特赦。天亮之后去集合,看到大厅里挂起了红色的横幅,写着:抚顺战犯管理所特赦大会!
刹那间,溥仪内心很紧张,连呼吸都火辣辣的,他渴望获得人民的批准,希望走出战犯所重新做人。但他又想到,特赦大概率轮不到自己。
大厅里很安静,溥仪能听到大家心跳的声音,首长登台讲话,随后是最高法的负责人上台,宣读特赦名单。
最高法的同志,念出了一个长长的名字:爱新觉罗·溥仪!
刹那间,溥仪因为太激动,所以跳着就往台前去,而最高法的同志,则宣读了毛泽东的特赦令。
大致意思就是,溥仪被关押了十年,经过国家的审查,思想改造积极,参加劳动热情,符合党中央提出的战犯改恶从善之规定……
特赦令才念了大半,溥仪已经嚎啕大哭,心里想着的是,感谢祖国把他改造成了人。
溥仪离开战犯所,乘火车去北京,这是溥仪第一次跟老百姓坐在一起,如今他成了亿万群众当中的一份子,这正是多年来梦寐以求的场景。
溥仪看到火车上,大家相互让座,天南地北的群众,相互亲切问候着。
溥仪之前还担心出狱之后没有亲人,如今彻底把心放在了肚子里,因为新社会的群众,落地都是兄弟。
溥仪自幼读圣贤书,二古代圣贤对美好社会的描述,历经千年之后总算成了现实,甚至比墨子和孟子描述得更加美好。
溥仪到了北京,一晃三十五年过去了,早已物是人非。
妹妹和妹夫去车站接人,见了溥仪的时候喊了一声大哥,溥仪听到亲人的声音,当场就哭了出来。
早晨起床,溥仪看到有人扫大街,心想着过去帮忙,却因为不熟悉路,扫到了别人家里。
本以为会被批评,却被热情邀请进屋喝茶,溥仪万万没想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能好到这种程度。
北京的清晨,带给溥仪巨大的震撼,人人争做光荣榜样,人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再也不是旧社会麻木不仁的模样,不仅城市焕然一新,群众的精神状态比朝阳更加火热。
对比晚清来说,这里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按照冯玉祥的回忆,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达官显贵早就准备好八面旗帜。看到个子矮的来了,就举起膏药旗,说是大日本的“顺民”,看到个子高的来了,就说是大德国的顺民。
至于那些准备两三面旗子的,按照冯玉祥讽刺的说法,可能是凑不够八块布。
八国联军当中,数日本人最为残暴,老百姓被外国人肆意欺辱。尤其是年纪大的老人,会被强行拉走当做搬运工;而老人的儿子去救父母的时候,外国人便借机故意制造争端,殴打中国年轻人取乐。
再看今朝新时代,中国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真正站了起来!
溥仪在北京越逛越兴奋,身边的妹妹和妹夫,累得是腰酸腿疼,连连喊着停下来休息休息。
可溥仪他本人却意犹未尽,因为新时代带给他的冲击太大了,当年社会的乱象好似噩梦,如今新时代蓬勃向上勃勃生机。
溥仪回想三十五年前离开北京的时候,处处都是破败的景象,如今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他心情非常激动,所以就忘记了劳累,总想去更多的地方看看。
溥仪坐公交车的时候,看到大家都给老弱妇孺让座,他也赶紧为一位妇女让座,妇女连说不用,因为她是售票员。
溥仪见了功德林获特赦的一众国民党江铃,义务做了解说员,和大家一起游览名胜古迹。
以往破败的故宫,如今已经焕然一新,皇家子弟倒卖的文物、以及溥仪亲手倒卖的很多文物,又重新回到了这里,供群众参观。
溥仪被分配到植物园工作,他看附近的民兵训练热情,所以也主动报名参加,即使对方不肯收超龄民兵,他也要在工作之余,和大家一起训练。
民兵队长无奈,只能接受这个大龄民兵,队长跟大家想的一样,认为溥仪工作可能不行,可大家都想错了,溥仪对每一项工作都很认真,虽然事情往往办得不理想,但事事都用心。
在日常生活当中,年轻人围着溥仪叽叽喳喳问个不停,大家都很喜欢这位和蔼的“瘦老头”,性格幽默爱开玩笑,所以成了好朋友。
溥仪在跟大家相处的时候,从外表来看他是很开心的,甚至嘻嘻哈哈的,跟年轻人谈皇宫趣事。
但每当提起家人,溥仪眼角却暗藏着一抹伤感,按照他本人的说法,家人死得死离得离,所以生活倍感孤独。
1962年春节,溥仪接到通知,去中南海参加毛泽东的家宴。
说是宴会,菜式则非常简单,都是辣椒和苦瓜之类的小菜,喝的则是葡萄酒。
获邀的除了溥仪之外,还有多位政界和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大家相聚一堂。
毛泽东为了调节气氛,所以他在颐年堂见到了溥仪的时候,还幽默地开了个玩笑,把溥仪说成是当年的顶头上司。
众人落座之后,毛泽东为溥仪夹菜,毛主席说:“我们湖南人最喜欢吃辣椒,叫做‘没有辣椒不吃饭’,所以每个湖南人身上都有辣椒味。”
溥仪拿起筷子,夹起了碗碟里的辣椒炒苦瓜,一口吃下去的时候,出了满脸的汗,由此可见他日常喜欢清淡的食物。
在政治方面,毛泽东问起了溥仪写的自传(当时尚未公开发表),毛主席显然想得更多,如果末代皇帝的自传能在国内外广泛传播,会影响到诸多国民党高官,尤其是海外华人。
以往按照历史惯例,溥仪会被推出去砍头,甚至是五马分尸,又或者像李煜那样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可旧社会已经被彻底打碎,新中国的宽大政策,给了溥仪重新融入集体的机会。
毛泽东希望海外的国民党高官,以及被西方媒体蛊惑的海外华人,能认识到真实的新中国,并加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毛泽东看过溥仪写的自传,他认为溥仪写得过于拘谨,总是以罪人的角度落笔,总想着检讨曾经的罪恶,连他本人都看不下去,读一半都难,更何况是海外华人呢?
毛主席认为,这样并不能反映出真实的历史,毕竟自传应该主要写人生经历,不能总想着认罪悔过。
溥仪听完了毛泽东的建议,他全都记在了心里。
聊完了溥仪的自传之后,毛泽东一边吃饭一边问:“你当皇帝的时候,怎么对待下面的大臣呢?”
溥仪回答说:“清朝时我太小了,由叔父载沣摄政,张勋复辟那年也还不懂事,往后到了伪满,实际还是傀儡……”
的确,溥仪登基的时候,还是个吃奶的孩子,甭说管理大臣了,他连朝中官员的名字都不会写,载沣则把持朝政,跟北洋袁世凯争权夺利。
溥仪十多岁那年,张勋辫子军开历史倒车,强行把溥仪推上龙椅,当时大事小事也都是张一手操办。
至于后面的伪满洲国,溥仪人虽然长大了,但犹如笼中鸟一般,听到的、看到的、乃至于吃到的……都要听日本人的安排,更别提管理官吏了。
纵观晚清、复辟、以及“伪满”三大时期,溥仪犹如是一片枯叶,被历史的浪涛推来推去,很少有真正管理官吏的机会。
溥仪直到被关押在抚顺战犯所,才彻底认清日寇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恶,他在回忆录当中,对此有过长篇的描述。
而毛泽东听完了溥仪的一番话,目光扫过饭桌的众人,笑着对溥仪说:“今天在座的几位中,还是数你最年轻哟!”
毛泽东谈起溥仪的生活,得知这位前朝皇帝早已经离婚,于是鼓励对方再次组建家庭。
溥仪经历过失败的婚姻,历史的包袱太重了,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获得了毛泽东的支持之后,他再次打开了心扉,去追寻自己的爱情。
溥仪的意中人,是一位明教李淑贤的姑娘,在医院里做护士工作。他为了获得李的好感,所以每天都精心打扮一番。
据李淑贤的回忆,溥仪对她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是真挚又热情的。
俩人一起游览了北京的名胜古迹,聊了很多的悄悄话,溥仪敞开心扉向李淑贤,而李淑贤经过慎重的考虑,接受了末代皇帝的这份爱。
在五一劳动节的前一天,溥仪以一位劳动者的身份,跟护士李淑贤举行了婚礼,正式走到了一起。
婚礼发言的时候,溥仪以劳动者的身份宣布,他跟李淑贤成立了幸福的小家庭,成为大家庭的一份子。
根据溥仪回忆录的描述,1962年多喜临门,获得了体面的职位,成立了一个真正的家庭,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
他说:“我永远不能忘记我的新生是怎样得到的。”
两年后,溥仪的自传出版发行,也就是那本著名的《我的前半生》一书,很快就轰动国际,成了那年的畅销书。
举例来说,末代“代总统”李宗仁,在美国看了溥仪的自传,也萌生了回国的想法,年纪大了总想着落叶归根。
李宗仁回国带来的轰动,比溥仪的自传更大,而他回国的原因有很多,例如妻子重病、中国掌握核武器、想念国民党老朋友……而溥仪的自传,同样是原因之一。
海外的国民党高官,从溥仪的自传当中,看到了新中国的宽大政策。
当末代“代总统”李宗仁,回国见到了末代皇帝溥仪,谈起了《我的前半生》那本书,他说:“你的大作,对我启发很大。”
溥仪毕竟做过皇帝,虽然在北京任职的时候,能拿到一百多块钱工资,但朋友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他本人不善理财,所以生活颇为拮据。
毛泽东得知此事,于是把自己的稿费,分出了一部分给溥仪,免得前朝皇帝饿肚子,传出去让人笑话。
溥仪后来进入政协任职,他对工作很认真,对家庭倾尽真心,最喜欢参观红色老区,虽然说他改不了粗心的性格,但也绝没有电影里演绎的那样“夸张”。
1967年9月底,溥仪身患重病,跟妻子李淑贤最后一次长谈,他回顾自己的这一生,犯过太多的错误,身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能获得国家的改造,归宿还是很好的。
溥仪有感于时日无多,没能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对人民有愧;没能为家庭做出更多的贡献,所以对妻子李淑贤有愧。
10月17日凌晨,溥仪因病医治无效,在医院永远闭上了双眼,带着对妻子的不舍,离开了人间。
时间一晃,到1995年,河北省易县的“华龙皇家陵园”的开发商找到李淑贤,希望把溥仪的骨灰能移到易县这边的陵园,并且会专门为李淑贤和谭玉玲修建墓地。
李淑贤答应了那个开发商,于是去北京的八宝山迁出溥仪骨灰,移葬到了易县。
可让人感到失望的是,两年后李淑贤去世,骨灰却葬到了别处,另外谭玉玲也没有葬到易县。
以至于溥仪的墓碑,孤零零竖在易县的墓地,没能跟妻子黄泉相伴……
他这一生是孤独的,也是充满波折的,在不同的年纪遇上袁世凯、孙中山、冯玉祥、日本人、斯大林……事事小心谨慎,能体面的活着,就已经是最大的幸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