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宋文帝刘义隆病危,担心开国功臣檀道济在他死后作乱,下令处死檀道济。檀道济死前,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同时也很自恋的话:“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历史上,皇帝坑能臣的案例并不少见,刘义隆还算不上什么,后来的明思宗朱由检才是其中翘楚。
纵观崇祯朝十七年,其实可以说是能人辈出,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曹文诏……但崇祯皇帝和他哥哥朱由校不同,他并不相信臣下的办事能力,对自己的能力过分自信,喜欢越级指挥。这种现象在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以后愈演愈烈,从松锦会战到孙传庭出关,他的自信,渐渐将他自己和大明引向绝路。
檀道济简介(檀道济读音)
对峙松锦,促战洪承畴
作为清廷全取辽东的跳板,取锦州才能取辽西走廊,而取得锦州之后,清廷与关外明军的持久耗战就有了胜算。
崇祯十二年,剿寇有功的洪承畴顺利登上人生巅峰,他被授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军务,带着新胜的曹变蛟、马科等人走马上任。对于辽东局势,洪承畴的指导思想很简单,只有依托多年来在辽西走廊的防务建设,守而兼战,以小股部队接触。
崇祯十三年春,皇太极做足准备再度攻打锦州,多尔衮、豪格屯兵义州,为与关外明军持久耗战准备。此时的洪承畴与清军斡旋交战,刘肇基与济尔哈朗交战有小胜。不久,清军后勤开始扛不住,多尔衮在攻城进展不顺的情况下,只能放松对锦州的包围,后撤营地,而明军在此时寻机运入大批粮草,局势渐渐向洪承畴希望的方向发展。
崇祯对这件事并不糊涂,此时也在着手筹集粮饷。但兵部尚书陈新甲和洪承畴在战略上仍然出现了分歧,陈新甲认为应当速战速决,在敌军军力还没有集中时解决战事,以免因粮饷问题使得明军再度陷入被动挨打的状态,而洪承畴的慎战目的很清楚——
练兵,整合各军
明军大战的野战表现不佳,并非明军战斗力低下。如浑河之战,白杆兵虽然曾打得巴牙喇(八旗精锐)场面很难看,但因为兵力太少,辽军又坐视不救白杆兵与浙兵,让八旗军聚集优势兵力歼灭明军。洪承畴敏锐地看到各地而来、互不隶属的明军在命令执行上有明显缺陷,这次八镇兵马也不例外。
这种临时组合的军队只能打顺风仗,一旦局势不利就会引起淝水之战一般的溃败,洪承畴需要时间来整合。这一问题在后来松锦会战决战阶段暴露无遗,洪承畴的嫡系人马曹变蛟部死战到底,而正是王朴、吴三桂率先跑路,引发了明军倒卷珠帘之势的溃败。
长对峙,候时机
洪承畴从上任开始,就清楚辽东战场很难毕其功于一役,只能同皇太极拼消耗,比国力。清廷虽然兵强马壮,但是要供养十数万大军于前线的难度远大于大明,在围城之前,清军屯田就屯了一年,而能从蒙古、朝鲜得到的供应更是有限。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明朝的优势,从国力上压倒对方。
不断出击,积小胜为大胜
不管是皇太极还是洪承畴,他们都明白锦州城不是目的,皇太极想通过围点打援消耗明朝的军事力量,洪承畴想把清军困在锦州打持久战,耗死清军。
洪承畴早期的战略取得了很大成功,不断袭扰,寻机作战,接连打败了济尔哈朗、多尔衮,把沈阳的皇太极气病了。
不管是以上哪个目的,无一例外都需要时间,但偏偏崇祯皇帝就是一个很容易动摇的急性子。早年的“五年平辽”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被困守锦州的祖大寿也清楚现状,他提醒京师的兵部尚书陈新甲:“宜车营逼之,勿轻战。”祖大寿和洪承畴的话,陈新甲明显没听进去,他责备洪承畴:“用师年余,费粮饷数十万,而锦围未解,内地又困。”
在洪承畴与陈新甲之间,崇祯是犹豫的,转机在张若麒去到辽东前线以后。张若麒上报崇祯,从崇祯十三年起,明军一直取胜,可以决战了。崇祯一听张若麒这么说,就不再相信洪承畴的持久战略,尽管洪承畴多次上疏陈述利弊,崇祯仍然命令洪承畴迅速在关外出战,没办法,准备不充分的洪承畴只能硬着头皮上。
洪承畴率军进抵松山的同时,皇太极也下诏书,“传檄各部兵马,星集京师”,征集全国兵马决战。到达松山以后,皇太极决定将援军主力直接放在杏山和松山之间,一来横亘于明军交接之处阻滞明军的会合,二来阻断明军的退路,决一死战。第二天,清军开始在松山和杏山之间布防,命令部队各处挖壕,断绝松山要路,待明军粮草用尽之后进行攻击。是夜,明军八总兵不和,吴三桂和王朴率军出逃,皇太极围点打援战略成功,除曹变蛟部以外明军悉数溃败,大明九边精锐葬送于此。
一年后,松山告破,洪承畴降清,张若麒下狱。
一副家当,偏要轻动
在明军九边精锐尽没辽东以后,崇祯手里其实已经没牌了,这会儿崇祯才想起几年前被他关进监狱里的孙传庭。
崇祯十二年,孙传庭因为和杨嗣昌闹矛盾,心里不舒服,装作耳聋,上疏闹情绪要引疾乞休,被杨嗣昌告发。崇祯皇帝大怒,将孙传庭削籍为民,关到了大牢里,这一关就是3年,直到崇祯十五年。
“一副家当”,其实也是孙传庭给崇祯造出来的。
崇祯起复孙传庭的时候,命孙传庭“总督京营,提兵剿寇,兼理粮饷”,崇祯只给了孙传庭五千京营,孙传庭要负责剿寇,还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粮饷的事。
孙传庭苦哈哈地到了陕西后,发现情况比想象的更加恶劣,有专坑督抚的骄兵悍将贺人龙在不说,东边的李自成已经成了气候,但崇祯此时已经坐不住了,开始催促孙传庭出战。
孙传庭觉得这情况五千京营哪里够用,向崇祯请示再给他3万人,崇祯表示说好5000人就5000人,责令“练所发兵,足饷一月即卷甲出关,毋逗挠取咎”。
崇祯警告孙传庭:“你集齐一个月的粮饷就可以出战了,别弄得又进了监狱。”在崇祯的催促之下,孙传庭出关了。本来设伏的孙传庭取得小胜,但在追击李自成的时候兵力不足,不出所料地战败了。
战败了的孙传庭也算看清了李自成的实力,认为现在不能像之前那样硬打,顶住了朝廷的压力,自己带着剩下的兵马跑回陕西苦练基本功,养精蓄锐,备战待敌。回到陕西的孙传庭因为崇祯没给他多少兵马钱粮,靠着屯田和压榨富户硬生生给崇祯造出了一副家当。崇祯对孙传庭陕西练兵的成果也是相当满意,崇祯十六年,崇祯皇帝给孙传庭不断地加官。
“进孙传庭督师,总制应天、凤阳、安庆、河南、湖广、四川、贵州剿寇军务,仍总督陕西三边,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铸督师七省之印。”
头衔很多很威风,但加官之后,当然是要催促孙传庭出战了。这时朝中其实也不乏支持孙传庭的声音。
兵部侍郎张凤翔再三向崇祯皇帝强调:“孙传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将,皇上只有此一副家当,不可轻动。”
冯元彪的意见也和孙传庭相同,他告诉崇祯:“官军新募,未经行阵,宜致贼而不宜致于贼。”
无奈崇祯固执己见,孙传庭想到崇祯先前说要再抓他坐牢的威胁,只能长叹:“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不得已准备出关东进围剿李自成。
其实孙传庭练兵几个月还是很有效果的,几乎将李自成的军队打到要投降,一度孙传庭还跟崇祯吹牛说:“贼闻臣名皆惊溃,臣誓肃清豫、楚,不以一贼遗君父。”之后差点儿还抓住了李自成本人,但李自成命不该绝,连日降大雨,道路难行,明军出现了缺粮危机,汝州战败,明军溃军撤入潼关,大明仅有的“一副家当”损失殆尽。
不久,孙传庭战死潼关,李自成也趁机扩大战果,乘势夺取陕西。
执政后期的崇祯像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把希望寄托于孤注一掷,带着侥幸心理,希望一战翻盘取胜,又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
两次决定国运的战役,蓟辽总督洪承畴、陕西总督孙传庭都是在他的严令下领兵出战,至此,大明也被崇祯带向了煤山。
(来源丨《看不够的中国史》作者丨国家人文历史四川人民出版社丨出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