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游牧民族有东胡,匈奴,鲜卑,乌桓,丁零(敕勒),柔然,突厥,蒙古等
乌桓是其中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
乌桓(也称乌丸)出自东胡,东胡是商周时期中国北方最大的游牧部落联盟,乌桓和鲜卑是其中的两支重要力量。公元前206年匈奴单于冒顿(公元前209-174年在位)击败东胡,东湖联盟解体,一支退往乌桓山(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称为乌桓,但乌桓的名称,战国时已出现,也有学者认为乌桓并不是以山为名,而是以族名转为山名;另一支退往鲜卑山的称为鲜卑(鲜卑山目前不确定在哪,也有说法鲜卑族名称并不是因为鲜卑山而来)。
乌桓读音(乌桓是今天哪里)
匈奴击败东胡后成为草原霸主,乌桓和鲜卑都臣服于匈奴。西汉(前202-8年)时,尤其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进行了多次打击,匈奴实力大大削弱,乌桓开始臣属西汉,西汉迁乌桓到草原和内地的交界处居住放牧,成为抵挡匈奴的屏障。东汉(25-220年)初年,乌桓继续向南迁移,定居到山西河北北部,内蒙河套平原等地居住,并逐渐发展壮大,形成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
乌桓人生活分散,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联盟,基本各自为政,就造成了有的联汉打匈奴,有的联匈奴打汉。乌桓人比鲜卑人向内地迁移的时间早。
三国时,官渡之战中,曹操击败袁绍,袁绍势力迅速瓦解,袁绍子袁尚,袁熙向北投奔乌桓首领踏顿。公元207年曹操在白狼山一战击败乌桓并斩杀踏顿,乌桓势力彻底瓦解,臣服于曹操,曹操的著名诗歌《观沧海》就是北征乌桓返回途中所作。
乌桓经过被曹魏的打击后,本不强大的实力继续被削弱,在此后成为各强大势力的雇佣兵。五胡乱华(304-439年)时期,五胡是匈奴、鲜卑、羯、羌、氐,参与乱华的并不止这5个,丁零(敕勒),乌桓也都积极参加了,只是势力小,打酱油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乌桓人渐渐被同化,留在草原的乌桓人被鲜卑,敕勒同化,迁往内地的乌桓人很多被汉族同化。南北朝以后,乌桓人从史籍慢慢消失了,乌桓一词走进历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