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勾践复国,没范蠡不行,没文种也不行。偏偏这两个天下奇才还是一起来的。
范蠡的读音(范蠡的历史介绍简介)
当初文种在楚国宛邑做县令,范蠡在城南三十里外的三户村做小民,就仿佛命运特意安排。
这有点像轴心时代的情形,东西方先哲一起喷涌,那是既生瑜又生亮的节奏。
文种做县令,大概像庞统、蒋琬之流吧?本事大得没处使,要么不屑于那些小事,要么就得自己设法往外施展。
所以文种有一天就驾车到三户村来了。
大概意思就是找同道,交朋友,大家一起去搞点事情。
可是当时的范蠡还只是一个乡村少年,什么本事都没显露,文种为什么要来?
野史称,那是因为文种正事不干,每天都在寻找异人,手下小吏没办法,就只好把三户村的一个“疯子”报了上来。疯子当然也算异人。
没想到,文种听了,还真的上心。那简直是两眼放光。
他说: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贤俊之士内怀独见之明,外人不知,所以就容易被人当成疯癫。尔等不懂。
而且他来了,见到范蠡装成猛犬,朝他汪汪大叫,也高兴得很。
人身而作狗叫,这是拿我当人看啊!立刻下车来拜。这弄得三户村的男女老少差点哭了。
不过范蠡、文种那天并没有正式相见,因为文种一弯腰行礼,范蠡立马掉头跑了,就好像怕文种是弯腰捡石头。
可是文种依旧高高兴兴离开后,老范家的那个疯癫少年,也突然变了模样。
他第二天起床,破天荒地洗了脸,梳了头,还跟哥嫂要干净衣服穿。
范蠡好像很早就父母双亡,平时都是哥嫂惯他。哥嫂那天很奇怪,说你今天是要搞哪样?范蠡说,我今天要见客。
哥嫂说,谁?范蠡说,文种。哥嫂就说,谁会喜欢被狗咬?你真能瞎扯!
然而,文种那天还真的来了。
范蠡这一次见人,规规矩矩,礼仪通透,一点不像个乡野村夫。
然后他们两个还净说些别人听不懂的鸟语。
文种、范蠡之交,据说就是这样开始的,后来《越绝书》提到范蠡早年的装疯卖傻,曾经说了一句:
范蠡出身微贱,未免就妄自菲薄,自甘轻贱。
可见《越绝书》也是不懂的尔等。
范蠡身边没有懂鸟语的人,他自然是疯子。
大家都太正常了,他当然就不正常。
他想不想动人视听不知道,反正他是把文种招来了。
人来了,他还得测试,不然皇帝来了,他也得装疯。
而他一旦认为那是他该交的人,就脸未洗,发披散,衣冠不整,绝不相见。
这摆明了是明珠不可暗投,佳人不可唐突,君子不可不尊,原则和基本点都很明确。
所以这两位大谋略家后面商量去处时,就仍旧不慌不忙,心定得很。
2.
春秋多元,春秋很怪,既可能动不动讲忠君爱国,也可能动不动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总之那时候的国是大周也可,是诸侯国也可,很多时候各诸侯国有点像子公司,大家跳起槽来基本没什么负担。
范蠡、文种本来身在楚国,可是他们并没打算为楚国效忠,这应该是看到楚国没有出路。不然文种这样的人才,也不会只混到一个小小的县令。
所以范蠡当初的决策就是:不是吴,就是越。这两个小国纷争多年,都想做大做强,那才是我们撒欢的地方。
范蠡之后当然是去吴国考察过的,因为吴国较大,肯定要作为首选。但是他转了一圈回来说,吴国不行。
这家公司已经有了孙武、伍子胥,很难出头。人家不但早已名满天下,还都是贵族出身,咱俩去了,不只是坐冷板凳的命,还可能挨整。
于是范蠡最后说了句:他是他,我是我,哪里不可去?就跟文种跑去了越国。
那显然是不惧孙武、伍子胥,要跟他们大斗一场的意思。
范蠡当时肯定是建功立业的念头,要干就干大的,最难的,最能体现自己能力、价值的事。
他们这种人也通常是权衡利弊,选择别人,而不是别人选择他们。
越国当时最弱,他们做这种选择,当然需要冲天豪气,而他们的能力,也与志向相配。
他们后来在孙武、伍子胥面前,兴一国,灭一国,谈何容易,那并非美人计、卧薪尝胆那么简单。
他们那个“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大计划里,有许多关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卓策略,他们就是率兵打仗,也不含糊。
3.
范蠡、文种相交时,范蠡不到20岁,他们据说是观察五年后来到的越国,也即公元前511年之后。事实证明,他们两个来对了。
因为有史料称,范蠡、文种在老越王允常时代,就已经是大夫,允常的建树,是靠他们辅佐。
而他们在勾践继位之初,就经常有劝谏、干预之事,也说明了他们在越国是有相当地位的。
范蠡、文种的事迹,真正彰显于勾践时代,那已经是加速模式,而原因,正是越国的危机。
公元前496年,允常去世,吴国曾经趁越国国丧之际,大举进攻。却不料,吴国败在乳臭未干的勾践手里,吴王阖闾还在槜李丢了性命。
此战非同小可,它首先让吴国认识到越国不灭,无以争雄,而勾践则在此战之后,彻底飘了。
他不久就全国动员,发起了征讨吴国的战争,无论范蠡如何劝谏,都听不进去。
“士兵犯的小过失,如果出在将军身上,就是重大罪行。”巴尔扎克曾经说过。结果,勾践的冲动,就让越国遭受了灭顶之灾。
不过勾践到底是有种的汉子,他见求和不成,就准备焚烧国宝,杀死王后,拼了。
人有种就有希望,这无疑是范蠡、文种肯尽心辅佐他的原因之一。
所以范蠡就开始劝阻、设谋。
吴王夫差并非明君,他身边有太多无才无德的家伙。求和其实很简单,你只要能谦卑恭敬一点就可以。
范蠡很清楚吴国与夫差的弱点,越国其实在这时候就已经定下战略基调,那就是一个忍字。
这如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失败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重新站起来。你真有种,那就活着做更难的事。
现在的伏低,是为了以后的打击,只要你能身在尘埃,眼望星辰。
这有点像三国时代步骘的路数。
汉末大乱之际,淮阴书生步骘,与广陵书生卫旌,曾经跑到会籍开荒种瓜。
他们当时怕瓜地被人抢走,就带了几个瓜,去当地豪强焦征羌那里交保护费。
但是人家根本不把他们当回事,下人报告过了,照样呼呼大睡。
卫旌气得要走,步骘拦住了他。
其后焦征羌接见,一方坐在床上,一方站在门外。好不容易招待吃饭了,也是主子、门客大鱼大肉,两个落魄文人萝卜青菜。
卫旌气得一口没动,而步骘却吃饱喝足,一脸安详地走了出来。
卫旌因此就责问步骘,你还要不要尊严(脸)?
结果步骘的回答更让人生气。
他说:我们“之所以来,畏其强也。”;“我固贫贱,人以贫贱相待,固其宜也。”
这意思就是:
咱们本就是来求保护的,你装什么大爷。你本来就处于低位,要什么高姿态?
这玩意儿你要得了吗?你若想强要,瓜地没了,还会被踩到更低。
兄弟,你得知道你为什么而来,位置在哪啊!明白了,还有什么脾气。
结果,讲现实能伏低的步骘,后来就做到吴国丞相,瞎讲骨气、尊严的卫旌,就只能一直徘徊在低位,没啥贡献。
而肯做好学生的勾践,也就跟着范蠡制造了一场历史上最大的越狱,最终翻转为一代霸主。
4.
范蠡当年带勾践搞夫差的过程,大致如此:
范蠡、文种首先买通了吴国太宰伯嚭,成功挫败伍子胥,赢得了求和。
这一着是越国翻身的基础,它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这世上能用钱解决的事,果然都不是事。
然后,范蠡就很从容地陪着勾践去吴国为奴去了。
勾践最初本来是打算让范蠡替他守国,让文种跟着去遭罪,但是范蠡说:在内治理百姓,我不如文种,对外机变决断,文种不如我。
这不但是知彼知己,也说明他勇于犯难,敢于承担。毕竟此行变数太多,伍子胥相当不好惹。
而勾践这时候也有一个亮点。
他登船之后,始终没有回头看一眼。当他夫人哭而歌之,鸟雀俱悲时,他仍旧慷慨激昂。
有什么可担忧的?我的翅膀已经硬了!
所以,这真正是两个真汉子的作为。
勾践夫妇与范蠡其后在吴国为奴三年的经历,堪称绝笔。
那期间,伍子胥曾无数次加害,都被范蠡一一化解。
那期间,他们也一身奴仆衣服,吃住都在山洞,每天铡草除粪喂马,始终神色平静,不怨不怒。
但他们就是坐在马粪边休息的时候,也从来不失君臣、夫妇之礼,这弄得夫差都佩服、感动起来。
他居然不是觉得可怕。
他难道不知道夺国之恨,侮辱之仇有多么深重?
看守想到关牢门,远不及囚犯想到逃脱的次数多?
一个出身高贵的人能够安于这样的生活,又同时保持着君王的尊严意味着什么?
牢狱本能够让人变得身贱、心贱,曾经有多少英雄豪杰、达官贵人到了里面,会为了一个馒头低头?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这种处境下都没被一个馒头塞满,那是要吓死人的!
可是夫差居然还想收了范蠡。
人家已经说亡国之臣不敢言政,败军之将不敢言勇了,他还要扔金子试探。
结果等看到范蠡目不斜视地走过去,他又佩服起来……
5.
春秋时代的风气非常不好,大家一面想千方百计地干掉敌人,一面又动不动会佩服、尊敬敌人,都没了分寸,不要命了。
一个格局太大的人若不是朋友,那还留着干嘛?至少不能让他回去。
没办法,夫差就是被这风气害掉的,人家恰恰利用了他这种性格,于是有一天,他就终于要付出代价。
他是只看到忠诚无价,品质无价了,完全忘了伤害有价。亏他还在父王去世之后,喊了三年狠话。
夫差,你忘了你父亲是怎么死的吗?这话他那时每天都喊,就跟勾践后面卧薪尝胆一样。
原本年轻气盛,又好勇斗狠的勾践,就是这样被范蠡带出来的,于是三年后,他们君臣就终于脱困回归了。
紧接着,越国就自上而下,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救国运动。
那绝对是左右互搏,把所有的政道、兵道,阳谋、阴谋,都发挥到了极致。
勾践的用意是很清楚的,这一点就连越国的采麻女工都很清楚。她们那时候总是一边干活,一边在唱《苦心之歌》。
越国的情况伍子胥也很清楚,但是吴国几乎只有他一个人感到恐惧,至少是最恐惧。
很可惜,越国当时投吴国君臣所好,年年进贡,有事没事就送礼物送美女,凡管用的都送,把个吴国上下都哄得开心极了,伍子胥就只能孤立。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夫差。人家给钱给物他给地,渐渐地,越国就地盘恢复,甚至还大了一点。
你派兵去打,打不打得来不说,同样需要烧钱,还得赔上无数性命,这可比打仗好多了。
拿破仑曾经说过,永远不要以为敌人比你愚蠢。
听说过特洛伊木马之计的人,都擦着冷汗说,要小心希腊人的礼物。
咱们胡同口的大爷大妈们说:
你不是谁的爹妈,没有谁会无条件地孝敬你。
你没跟人一起玩过泥巴,过过家家,哪来的青梅竹马,一往情深?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卑躬屈膝,更别说心甘情愿。
给你的,都是债务,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那就没有所谓的恩主,任何示好后面,都可能隐藏着凶猛的野兽……
所以,夫差这后面的结局就注定了,他就是不变得昏庸,不那么穷兵黩武,也好日子多乎哉?不多也。
6.
夫差的表现早就让勾践激动不已了,他到了第四年就按捺不住,问范蠡,可以报仇了吗?
可是范蠡回答,不行。
勾践接下来每年都问,范蠡一直说不行,直到第十年,范蠡才说行了。
而且他还加了一句:“得时无怠,时不再来。”现在要像救火和抓捕逃犯一样,唯恐不及。
范蠡是最有耐性,最善于等待的人,但也行动起来犹如雷霆风暴。他这话,再加上那句“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就是他用于行动的完整体系。
所以范蠡不动则已,一动要命,夫差绝无侥幸之理。
范蠡就是因此创造了千古传奇,也因此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上将军。勾践都曾表示,要与他共享天下。
但是范蠡却在这时,突然离去,半分没有留恋。甚至于勾践又用杀他妻儿来威胁,他也不肯回头。
这世上有范蠡一天,勾践就不敢下手,范蠡既然无心权位,不构成威胁,勾践也不好下手,范蠡其实是拿得准的。他做什么都不会蛮干。
范蠡当然也警示过文种,但文种犹豫万分。
他早先曾夸耀其功,后面又既不辞职,又不上朝,所以就只能死了。
文种的罪名是叛乱,而勾践在他临死前说的是:你九术只用了三术,就灭了吴国,现在你带着剩下的七术,去地下帮助先王吧。
文种的九术在正邪之间,有的相当阴毒,这很难让人放心。但是这事的关键,其实在人性本身,完全不关勾践的什么鹰目钩鼻。
7.
范蠡就这样毫无牵挂地走了,倒好像他当初不是为了赫赫功绩、声名而来。
他走后,就彻底消失,就像世上没来过这么个人。
因为他把名字都改了,居然叫什么鸱夷子皮。
也就是古代用牛皮做的一种酒器,大概是自称酒囊皮子的意思,估计跟酒囊饭袋差不多。
一个人能够给自己起这么一个名字,显然是真打算隐没于江湖了,那简直就是在杀死过去的自己。
但他的杀,是为了生,一种既超乎过去之我的生,也是一种超越众生的生。
范蠡这次是经商去了,但也不只是经商,而是换了新的活法。
一种没有杀戮,只有祥和,没有阴暗,只有光芒,没有仇恨,只有宽恕,没有羁绊,只有适意的生活。
范蠡做生意,同样天下无敌,那是勤劳致富、智慧致富的顶端,也可以说是商业道德的顶端。
范蠡有位债主坐船落水,所有借据丢失,本以为此番休矣。
但他忐忑而来,欢呼而去,范蠡不但一分不少地还钱,还赠送了路费。
范蠡的信用就是资产,所以他一旦周转不开,大家会踊跃解囊,都不用范蠡开口。
有一位巨商曾经与范蠡为敌,时时都在争斗,不料倒弄得自己破产。
但是当此人走投无路来求时,范蠡立刻加以指点,帮他起死回生。
此时的范蠡,早已没了敌人和对手的概念。
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占据浓重一笔的倚顿,当年也曾慕名而来。倚顿当时穷困潦倒,又不认识范蠡,但范蠡仍旧倾囊相授。
倚顿本身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也可以说是范蠡打造的又一个商业神话。他们都是造福一方的奇人。
范蠡其实仍旧做过官,而且是丞相。那是齐国人求他做的。
但是做官早已不是他的理想,他做了没多久,就挂印而去。
走之前散尽家产,走之后又改了姓名。
这样的事他实际做了三次,所以历史上就留下一个三聚三散的商业神话。
他这一生就像在不断实验似的,也像来玩。
他总之无论如何都能积聚起巨额财富,又全不当事。每一次都是不求名而名自来,不求功而功自来,不求财而财自来。
这好像是老子的那套绝学,但他是不离尘世的老子。
范蠡的能力、智慧无疑已达到神秘的地步,简直像四季运转一样自然。但是这个人在历史上是不讨好的。
他创造了那么多传奇,却又是三无人员。也即:
史无传。就连太史公也没有单独为他立传。
书无存。他本来著述丰富,包括兵法、商业、韬略,甚至还有《养鱼经》之类。但他的著作都没流传下来,人们只能在各种典籍中获得一鳞半爪。
地无物。范蠡这样一个人物,居然没有留下任何纪念性建筑,就连“蠡园”里,也只有西施的塑像。
而原因,是范蠡一不愚忠,二不清贫,三不检点(传说中带着西施泛舟江湖去了),“太不合群”。不合士大夫们的群。
但是范蠡肯定是不在乎这些的,他若在乎,就不会改名换姓,隐身江湖,一切随手散去。
人间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得失是什么,真假是什么,有与无是什么,他一定比谁都看得透,放得开。
人生真正说来,无非一场体验。他是创造过历史的人,甚至都可能有不同的历史观。
他或许真的只是来人间玩玩。
?END?
文/九鸦
图/网络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