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魏延为何被打成了反贼

魏延为何被打成了反贼

魏延为何被打成了反贼在刘备征战生涯中,带资入伙的,前期大概也只有糜竺和魏延两人,当然魏延无法与糜竺相提并论,糜竺是刘备的大金主,且是他走投无路之时,光自己私人民兵武装就带来了两仟人

魏略西戎传_魏略原文_魏略

魏延

魏延是蜀汉中期名将,但因其最终的“反叛”行为,《三国志》陈寿将他列入了罪臣传,其生平十分简略,甚至都无从知晓他的来历,只短短一句话:“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入伙

“以部曲随先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带资进组,部曲在当时就是私人部队。在刘备征战生涯中,带资入伙的,前期大概也只有糜竺和魏延两人,当然魏延无法与糜竺相提并论,糜竺是刘备的大金主,且是他走投无路之时,光自己私人民兵武装就带来了两仟人,再加上把自已的妹妹也嫁给了刘备。

以魏延入伙后的地位看,带来的兵并不多,充其量就几百人而已,所以,在跟随刘备入川的过程中立下战功,才在成都受封牙门将军。

这个职位是刘备自创的一个杂号将军,最早赵云长坂坡救幼主后受封的就是这个名号。入成都后,赵云迁为翊军将军,牙门将军这个称号就给了魏延。从两人的战斗经历看,这个职位有点类似侍卫队队长或警卫团团长,是刘备的前敌卫戍部队。

所以,魏延应该是随刘备参加了汉中之战。但他不是前锋部队将領,蜀汉的前锋主将是黄忠。

※汉中太守

正因为长期在刘备身边,他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被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皆惊”。

对曹操而言是鸡肋的汉中,于蜀汉而言却非同小可,因汉高祖刘邦曾在这里受封汉王,以兴复汉室为已任的刘备当然十分重视这个名分,所以迫不及待向汉献帝上表封自己为汉中王。

魏延得到刘备如此重用,一方面是排在他前面的将军都不太适合镇守这个与曹魏直接对垒的重要战略要地。另一方面,他认为魏延的治军能力足以独挡一面,仅就这一块而言,在刘备心中他至少要比张飞和赵云强。

为此,刘备还特意在军政大会上点名让魏延发言。魏延说出了:“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这样的豪言壮语。类似的话大概也曾多次在刘备面前表达过,只是这次是刘备要他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是为了堵住众人之口。

※子午谷奇袭悬疑

魏略原文_魏略西戎传_魏略

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军政,魏延仍然得到重用。

但他的行为作风并不让诸葛亮满意,比如他与杨仪势同水火的矛盾,比如他的不切实际的夸夸其谈。

据《魏略》记载,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就再次夸下海口,让诸葛亮分兵一万人给他,独走子午道奇袭长安。

陈寿《三国志》照搬了这个故事,但其实《魏略》对作为敌国的蜀汉和东吴颇多抵毁,记载十分荒诞,多不足信,很多故事陈寿都没有采纳,比如刘禅流落民间的故事,而采用这一条的原因,大概是要论证他对诸葛亮的那句评语:“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诸葛亮主政治军以来,一改刘备时期兄亲弟和的宽松政策,制度完备和纪律严明,御下极为严厉,“赏罚肃号令明”。魏延也许可能在第一次北伐时在非正式会议上可能这样提一次这样的虚劲,但在首次北伐斩马谡后,魏延再大的胆量也不敢有“每从亮出,辄欲请兵万人”这样的狂妄举动。

子午谷奇袭和《魏略》的其他描述一样过于荒诞,根本没有实施成功的可能性。

子午道是六条突入曹魏国境中最快但却最险的一条道路,但中间也长达三百公里,且气候多雨,大军正常行走至少也得十天左右,魏国的前哨侦探不可能这么长的时间都发现不了,如果于谷口设伏,最后结局肯定就是失败。

一千多年后的明末数万农民起义军就被明军堵在子午道峡谷中,最终高迎祥兵败被俘送至北京处死。

而当年刘邦和韩信得以成功实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因为当时镇守三秦的是秦朝的章邯等三个降将,而他们和刘邦一样均归顺于西楚霸王项羽,至少出军时表面上不是敌对状态,所以遇伏的可能性为零,才得以顺利渡过陈仓抵达关中平原。

而蜀汉和曹魏恰处于敌对状态,谷口遇袭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百,区区五千精兵和五千运粮兵是根本不堪一击的。

更莫谈袭取长安直取洛阳了,曹魏的君主可不是后主刘禅而是精明强干的魏明帝曹睿,而曹魏当时的国力也是蜀汉的数倍。

何况蜀军更擅长山地野战,即便能进入关中平原,也很难抵挡住优势的曹魏的骑兵部队的冲击,更别说攻取长安洛阳这样的大都市了。长年带兵的魏延如果这一点都不清楚的话,是不可能成为带兵主将的。

所以,子午谷奇袭或是《魏略》借以讥讽诸葛亮的北伐罢了,而借魏延之口似乎更增加了可信度。所以,反战派的陈寿就信了。

※魏杨矛盾

魏延和杨仪都是诸葛亮很看重的人,但两人优点突出,缺点同样鲜明。

譬如一支足球队而言,魏延是强力前锋,杨仪就是中场发动机,但偏偏二人互相看不惯,最后发展到执刀相向。

说来,杨仪和魏延应该还是荆州旧识,二人和庞统一样似乎都参加过东吴的人才招聘会。所以,对于他二人,东吴孙权曾在与蜀汉使者费祎的酒会谈话中有过这样的评价:“杨仪、魏延竖牧小人也,虽尝有鸣吠之益于时务,然既已任之,势不得轻。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

孙权说这话虽然有点酸葡萄心理,或许是因为当年自己没有留用这几个人而故意这样说给费祎,但也多少反应了这俩人性格及人品上的固有缺陷。

一个骄横跋扈性情刚硬,一个狂妄自大心胸狭窄。二人的矛盾很快激化到难以调和,开会时都不能坐在一起,否则肯定互相吐口水、甚至打起来,中间至少要隔个费祎,随时准备劝架!

※反叛疑云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秋,诸葛亮于武功前线五丈原病逝,蜀汉被迫全军撤退,矛盾终于彻底激化。

史书记载,诸葛亮死时遗命长史杨仪、司马费祎等节度全军回撤,作为前锋的魏延军改为负责断后,中间的护军姜维仍为中军。应该说事出仓促,这样直接掉头的行军顺序没有任何问题,诸葛亮生前就一直是这么安排的。

关键是诸葛亮遗命是否有“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这句话,似乎是诸葛亮料定死后魏延必会生事,所以民间才有魏延长有反骨这样的传闻出来。而《魏略》的记载则恰恰相反,说诸葛亮死时,把全军指挥权交给了魏延,这让陈寿都有点看不下去了,直接无视了这种荒谬说法!我以为,诸葛亮就生前对魏延的使用和安排上来看,不太可能会说这样子的话,极有可能是杨仪添油加醋的假传。

那么一直为二人难以调和的矛盾耿耿于怀的诸葛亮为啥要让杨仪来指挥撤军呢?

当刘禅得知诸葛亮病情严重时,曾派特使李福探病,并询问诸葛亮身故后的接班人安排,诸葛亮给出了蒋琬和费祎的接班顺序。而此时费祎正在军中,职级上也与杨仪相差无几,却为何让杨仪牵头呢?

较为合理的解释是,杨仪的组织策划能力是费祎远远不及的,且长史的位置略高于司马,更关键的是费祎的个性过于温和,此时在军中毫无威望,尚难以达到用强硬态度处理复杂局面的能力,别说指挥魏延,恐怕难王平这样的老实人都未必会听他的。而杨仪性格强硬,军中只有他敢于和魏延硬刚。所以,就当时战场而言,杨仪是最合适的指挥人选。

以诸葛亮的了解,魏延虽是个粗鄙之人,但绝非无忠无义之人,且身受蜀汉两代的厚恩,或许闹事,反叛是绝无可能!但诸葛亮算到了魏延的最终底线,却没有看透杨仪心中的沉重的恶和对魏延刻骨的恨!

从事情的最终走向上看,导致结果恶化的原因实际上就是杨仪不断逼迫的故意!

首先,派费祎去“揣延意指。”

杨仪明白这种动作必然会激怒了魏延。如果真有丞相口头遗命,行成书面命令并具署费祎姜维等在场三人的名字后传达魏延,魏延必不敢抗命!

其次,杨仪在魏延先行南撤后直接上书后主刘禅说魏延谋反,这简直就是致命一击!

当然魏延的行为同样不理智,先于大军回撤并烧毁栈道,即便不是谋反,也算是违抗军令,而上书刘禅告杨仪谋反,同样愚不可及!这给了杨仪等待已久的绝好出手机会!

以杨仪的组织能力,中军快速开拔是完全可以走在魏延前面的,可他偏偏要等到魏延赶到前面去,形成其“反叛”的事实!而诸葛亮的遗命却是万不得已,大军自行出发。一般而言,魏延的前锋部队离中军大帐至少二十里地,且中间还隔有姜维的部队。怎能容许魏延如此顺利穿插!

刘禅接到双方的上书,征求了蒋琬和董允的意见,二人均归咎于魏延,毕竟魏延的性格就算没有直接得罪过两人,以他们对魏延的性格的分析,也会首先疑心始作俑者是魏延。于是魏延的反叛罪名算是坐实了。

最终,魏延在王平和马岱的攻击下被斩杀!

当然,杨仪和魏延是两败俱伤。杨仪自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的不二人选,但事后刘禅只封他一个不痛不痒的中军师,真正的接替者是他曾经的手下蒋琬。把一切都看在眼里的费祎自然早将情况密报给了刘禅!

结果自然引起杨仪极大的不满,可笑的是他还当着费祎的面发牢骚:吾若举军投曹魏,何至如此下场!这才是真正反叛者的潜在心理。以杨仪的聪明本不该犯这样愚蠢的错误。很可能的现场是:爱喝酒的费祎拉着苦恼的杨仪去喝闷酒,费祎这只黄雀得到了他想要的实据!

费祎立即告了密,于是杨仪被废为庶人,后又因其再次上书言辞激烈而获罪收监,杨仪很快在狱中自杀!

魏延虽死,仍被刘禅当作反贼夷灭三族!

像魏延这样的人,能力很强,本身就很招人嫉妒。一生会遇上很多像杨仪这样的小人。所以最终定会死在这种人手上;

而极臭的脾气导致周围的同事也不喜欢他,平常让他三分,出事时不落井下石就算极好的了,没有一个人会站出来替他说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像王平、马岱这样的同僚估计早就看他不顺眼了,所以,把他当作反贼杀掉简直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安排;

刘禅和蒋琬这样的上级领导看他在内斗中被干掉,或许正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事实上除了刘备和诸葛亮这样的政治强人可以控制和利用他的能力,在刘禅、蒋琬、费祎这样的平庸之辈看来,他只会是集团的大麻烦,除之唯有后快!

所以孙权其他本事不好评说,算命还是蛮准的!

陈寿对魏延行为的结论是: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实际上并不认为魏延是反叛,只是想杀掉仇人杨仪。我以为这是对魏延较为客观的评价!

如果陈寿真的把他当作像孟达那样的反贼,蜀书是不会给他立传的!

上一篇: “白马义从”与赵云形象原型小考
下一篇: 《魏略》说诸葛亮是自荐于刘备,这是真的吗?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