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野史 > 想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除了看《三国演义》,你还应该看以下图书

想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除了看《三国演义》,你还应该看以下图书

想了解真正的三国历史,除了看《三国演义》,你还应该看以下图书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中,必然是少不了三国时代的,而我们对三国的了解,很多时候是通过各种形形式式的渠道,比如说戏剧、小说之类,这种程度的了解,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想要更深入的了解

国人所熟知的历史中,必然是少不了三国时代的,而我们对三国的了解,很多时候是通过各种形形式式的渠道,比如说戏剧、小说之类,这种程度的了解,也只能是一知半解,想要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还是要多看看下面这些书。

1、《三国志平话》

文章图片1

《三国演义》的前身,宋元时代说话艺人的话本。

它被认为是当时民间艺人“说三分”的底本,有人还说是《三国演义》成书前唯一的平话小说。

《三国志平话》分上、中、下3卷,69节(《三分事略》略去6节,只有63节),书中开头叙述了一个有关转生的“司马仲相阴间断狱”的故事,罗贯中著《三国演义》时将其删去,现在在冯梦龙所编的《三言》之中还能看到这个故事。

除了这之外,全书前半部门主要描述张飞“勇冠天下”(后来被神化的赵帅哥也是他的手下败将),而后半部分则尽情讴歌诸葛亮的斗智。

鲁迅所看到的那个版本为“《全相三国志平话》分为上下二栏,上栏为图,下栏述事,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而开篇亦先叙汉高祖杀戮功臣,玉皇断狱,令韩信转生为曹操,彭越为刘备,英布为孙权,高祖则为献帝,立意与《五代史平话》无异。”

全书基本故事不完全符合史书记载,但和元杂剧中的三国戏大致相同,如张飞见黄巾,史书不载,而与杂剧《张翼德大破杏林庄》情节相同;又如刘玄德黄鹤楼私遁和朱士凯的《刘玄德醉走黄鹤楼》同;至於貂蝉其人其事更是史书中没有的,也同於元杂剧。

所叙事迹多为民间传说,如庞统变狗,诸葛亮是庄农出身,刘备在太行山落草,汉帝斩十常侍,把头颅拿去招安,与史实无关,符合广大读者的心理需求。

全书以诗作结,说“汉君懦弱曹吴霸,昭烈英雄蜀帝都。司马仲达平三国,刘渊兴汉巩皇图”。这天下最后还是属於姓刘的,突出鲜明的封建正统思想。

《三国志平话》作为话本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之处:“惟文笔则远不逮,词不达意,粗具梗概而已……观其简率之处,颇足疑为说话人所用之话本,由此推演,大加波澜,即可以愉悦听者,然页必有图,则仍亦供人阅览之书也。”

不仅是文字粗糙,而且还前后矛盾多多,情节多有脱漏,让人看了不知所云,有些事过于离奇,人物性格也多模糊,文字过于精略,所叙人与事往往缺乏必要的交代和照应,有了《三国演义》珠玉在后,实在是让人没有耐心将其全部看完,但作为《三国演义》前的平话,有其一定的承上启下的意义。

2、《品三国》

《品三国》一书是易中天根据自己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所讲的《品三国》讲稿改编而成,分为上、下两部。

有些人认为,易中天的《品三国》中的所讲的事多为戏说,不仅是将《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混为一谈,还将各种没有依据的史料,不加分辩的大谈特谈,但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忽视的,他给三国知识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提高了人们对三国历史的热情,毫无疑问的,在讲《三国》的书籍中,除了《三国志》、《三国学演义》外,这是卖得最好,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本书。

个人认为,易中天《品三国》个人的意识过于严重,全是凭着自己的主观理解、兴趣或是好恶去评说人物,带有浓重的个人色彩,还是最喜欢他的《帝国的终结》,但他用现代的眼光、以幽默的语言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让人们在轻松娱乐之余,又得了一次三国历史的畅游,其利大于弊,绝对是一部不错的书,受到很多人的喜欢也是无可厚非,倒是有些人,不知是何原因,非得出来叫嚣上几句才满意。

3、《柏杨品三国》

文章图片3

这是一本以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为蓝本,结合了作者读史心得,用白话文而写,以现代人的观点去解读三国那段历史的书,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这书是本辑选本,节选了《中国人史纲》、《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柏杨曰》等几部书中有关三国部分,整理组合加工而成,其中《中国人史纲》是柏杨先生在狱中写成,更被列为台湾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则是柏杨先生多年读史的领悟,《柏杨曰》则颇有独到的读史见解。

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柏杨也是颇有感触,他在序中说:“三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最诡谲的时代,权力的争霸,给我们思考上无限激荡与智能。”

柏杨先生认为,“历史必竟不能全然被“演义”或“戏曲”取代,而必须有一种恰当的史学表达方式,才能够彰显它的史实与光芒。”

4、《三国志集解》

文章图片4

民国时,卢弼汇集历代学者对《三国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注释、版本校勘和考证,仿王先谦《汉书补注》体例,并将本人的注释和按语统一编纂为《三国志集解》,可供读《三国志》时参考。

该书征引浩博,辩证详明,是目前《三国志》注释本集大成之作,可以说是历代注解《三国志》的一次总结。

毛泽东读《三国志》,留下较多批语的,便是卢弼《三国志集解》。

5、《三国史话》

文章图片5

易中天在他的《品三国》里屡次提到的书有三本《曹操评传》、《闲话三分》与《三国史话》,其中说的最多,引用最多的当属《三国史话》。

作《三国史话》的吕思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与陈恒、陈寅恪、钱穆一起被人推重为“现代史学四大家”。

吕思勉这大半生都是以教书为业,主讲的便是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是一位在中国通史、断代史和专史等诸多领域里,都有着重大贡献的历史学家。

《三国史话》是吕思勉所写的一部有关于三国人物、地点、事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通俗性历史读物,如果觉得读《三国志》比较艰涩难懂,这倒是一部不错的入门读物。

6、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三国部分

文章图片6

《三国志》是纪传体式,以人物的一生为其篇章,对于涉及到多个人物的重大事件,散落在各个人物的传记中,要想将一件事理得清楚,要翻阅众多人物传记,往往还有不少的出入;

《资治通鉴》是以编年的方式来写的,一件独立完整的事件,从开始到结束,又需要很多年,到了书中常常就会被打散,往往还要跨越数卷,事件被割裂,难以明白其中的因果关系。

《通鉴纪事本末》的出现,迷补了这些缺限。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一本对《资治通鉴》抄袭的书,但抄袭的很有水平,袁枢是一个“善于抄书的人,他依据事件发展的因果演变,把在《资治通鉴》上散见各处的事件,搜罗起来,依序排比。读来最能看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朝的史学家章学诚,说袁枢的才份本来不高,但由于善抄书,却做了这件“化臭腐为神奇”的事。”(柏杨语)

《通鉴纪事本末》是袁枢在严州任教授时所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开创了以“事”为纲的本末体史书。

7、司马光《资治通鉴》三国部分

文章图片7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简称“通鉴”,由北宋著名文学家、保守派的领袖、砸缸故事的主角马光为主编,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协作,耗时19年才完成了的杰作。

宋神宗认为这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从卷六十九至卷七十八,时间起于黄初元年魏立,直到景元三年晋兴止,以魏国兴衰为主,杂以蜀、吴二国它事,文字较为简略,其主要史源为三国正史,少量来自于其他的史料,忠于历史,有些史料竟一字不差,但也有在保持原始史料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需求而作个别修正,对有错误与失漏的依据其他可信史料进行更正。

8、《三国演义》

文章图片8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是我国章回体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古代历史演义小说的代表作,描写了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起始于黄巾之乱,晋灭吴为结。

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据“七实三虚”的原则,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清毛宗岗增删评点的《三国志演义》。

9、《三国志注》

文章图片9

《三国志注》的作者裴松之,字世期,是南朝宋人,出身于士族官僚家庭,其祖父裴昧曾官居光禄大夫,父亲裴圭做过正员外郎。

裴松之从小就已熟知《论语》《诗经》等书,后然博览典籍,学识日进,年仅二十岁便当上殿中将军,后曾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县县令、尚书祠部郎等职。

在宋文帝时期,宋文帝以陈寿所著《三国志》记事过简,命裴松之为之作补注。

裴松之在其《上三国志注表》中就明确地指出因“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三国志》”,他肯定了《三国志》的成就:“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又指出其缺点:“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自己为其作注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则指出,裴松之为补注所做的主要是六件事:“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

裴松之注释《三国志》,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到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注文字数约超过原文的三倍之多,据沈家本的统计,注中引书“经部廿二家,史部一百四十二家,子部廿三家,集部廿三家,凡二百十家。”

裴注的最大特点,就是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

10、《三国志》

《三国志》是一部讲述魏、蜀、吴三国正史的纪传体断化分国史,全书共有六十五卷,分别以国家为例,为魏、蜀、吴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的是魏文帝初元年(220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间魏、蜀、吴三国史事。

《三国志》一书,创新了纪传体史书的写作形式,以魏、蜀、吴三国各写一书,这一先例一开,以后的《北史》《南史》,元朝所修的辽、宋、金三史,都是模仿其体例而稍微作些的改变。

《三国志》史学价值极大,留下了许多保贵的史料,:如《魏书.张鲁传》、《蜀书.刘焉传》,保存了五斗米道的原始材料, 《魏书.华陀传》保存了古代医学的事迹, 《魏书.张燕传》保存了黄巾起事後,张角馀党继续叛乱的史实, 《魏书》的《外国传》,具体叙述了乌 ,鲜卑,高句丽及倭人之社会生活状况,此皆极其珍贵之史料。

凡是三国时期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关系的人物,以及在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有贡献者,都有在《三国志》一书中有一定期的体现,实是后世人研究三国史事、人物不可或缺的典籍。

在古代纪传体正史中,《三国志》与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和范晔的《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三国志》成书年代已不能考,先前魏、吴两国就有自己的正史,主要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裴松之注也多引用了这几本史书,蜀国没有史,按《华阳国志》的记载,《三国志》陈寿本是蜀地人,曾写过与当地有关的《益部耆旧传》,他当是参考了上面几本书,然后再采集了有关蜀国的各种资料及自己的所得,编撰成了《三国志》。

《三国志》虽名字为志,但实际书中并没有志也没有表,除前四卷为纪外,后六十一卷都为传,有明显的曹魏倾向,魏书占去了全书几乎一半的篇幅,并列在全书的首位。

《三国志》以魏为正统,称曹操、曹丕为帝,吴、蜀君主即位,也记得是魏的年号,这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与陈寿所处的朝代不无关系,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所提到的“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

很多人认为以曹魏为正统是很值得疑问,其实这个正统问题,历来都是很有争议的:

东晋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是以蜀汉为正统;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仍以魏为正统;南宋朱熹《通鉴纲目》则又以蜀汉为正式统;南宋肃常《续後汉书》也是以蜀汉为正统。

还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的一针见血:

“盖凿齿时晋已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偏安者争正统,此孚於魏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於当代哉!此犹宋太袓篡立近,於魏,而北汉,南唐迹近於蜀,故此宋诸儒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魏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诸儒乃纷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世。”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 菊花茶/文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文章图片11

上一篇: 古代真爱粉的“成功”追星指南
下一篇: 裴松之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